分享

试论康德图式概念的美学意义

 昵称54689299 2018-04-20

 图式是康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要想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就必须把感性表象和知性范畴统一起来,然而这两者之间却具有异质性,因此就需要图式来作为中介。在康德哲学中,图式只是一个认识论概念,与美学无关。然而在后来的美学研究中,这一概念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诸如茵加登、贡布里希和阿恩海姆等人,都将其视为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图式究竟是一个认识论概念,还是同时跨越了认识论和美学两个领域?如果说图式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的话,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在审美经验中处于何种位置? 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图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对于这一问题,康德并未做过深入的探究,而是仅限于指出图式乃是先验想象力的产物,至于先验想象力是如何生产出图式的,他却未做过任何具体说明。这种做法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可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对于知性范畴的来源他也未加探究,而是简单地将其说成是知性自发地生产出来的。康德采取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他把先验与经验截然对立起来,认为知性概念及其图式都不具有经验来源,而是人的心灵中先天固有的,这就使他无法对它们的产生机制做出清晰的说明。就此而言,康德显然未能摆脱理性主义固有的独断论缺陷。对于我们所关注的经验性图式来说,康德观点中的内在矛盾就变得更加尖锐了,因为经验性图式是与经验性概念相关的,他却不加区分地将其也说成是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要想对图式的来源做出合理的说明,就必须抛弃康德对于经验想象力和先验想象力的区分,对于想象力在图式的产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果我们撇开康德关于经验与先验的二元对立,就会发现一切图式都是介乎于形象和概念之间的某种东西,它既具有形象的直观性,又具有概念的普遍性,因而必然是通过直观活动所把握到的某种普遍之物。康德曾经把直观活动区分为感性直观和知性直观,前者所把握的是个别之物,后者把握的则是普遍之物。然而按照他的观点,人类并不具有知性直观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自发性的,它能够通过直观活动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因而只能为神所具有。这样一来,康德实际上否定了人类通过直观把握普遍之物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观点同样是他的二元论立场的产物,因为在这两种相互对立的直观活动之间,还存在一种特定的直观活动,它既非纯然接受性的,又非纯然自发性的,它所把握到的普遍之物并不完全是自身创造出来的,而是从个别之物身上析取出来的。事实上康德自己对这种能力也并不陌生,他在讨论空间问题时曾经指出,……一切有关空间的概念都是以一个先天直观(而不是经验性的直观)为基础的。一切几何学原理也是如此,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决不是从有关线和三角形的普遍概念中,而是从直观、并且是先天直观中,以无可置疑的确定性推导出来的”。这段话显然已经明确肯定了人类通过直观把握普遍之物的能力,但由于受到自己二元论立场的限制,他竟把这种能力归属到感性活动之中去了。

  或许有人会说,康德只是主张艺术形象与理念或概念相关,至于一般的审美对象则只是一种个别的感性表象。但实际上康德的这一立场并没有贯彻始终,在对审美判断的具体分析中,他已经发现审美对象常常与概念相关,因此不得不提出了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前者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则以这样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完善性为前提。前一种美的类型称之为这物那物的(独立存在的)美;后一种则作为依附于一个概念的而被赋予那些从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体”。从这段话来看,自由美与概念无关,依存美则与概念相关。在谈到美与崇高的差异的时候,他更是进一步指出,“美似乎被看作某个不确定的知性概念的表现,崇高却被看作某个不确定的理性概念的表现”。按照我们在前面的分析,所谓不确定的概念或理念就是图式,因此康德实际上变相地承认了一切审美对象都是与图式相关的。

  对于康德观点中的这种矛盾和困惑,我们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艺术作品是一种人工制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其产生当然离不开艺术家所接受的某种理念和图式;审美对象则常常是某种自然对象,比如一朵鲜花或一片风景,何以也会与某种普遍性的图式相关呢?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审美对象与自然物并不等同,它是在我们的鉴赏活动中才产生的,借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说,自然物是一种实在对象,审美对象则是一种意向对象。意向对象当然与实在对象相关,因为前者本身就是后者的显现;然而这种显现同时是一种构成,是主体意向活动的产物。正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图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阿恩海姆的分析,任何知觉活动都具有某种抽象性,都是一个把握事物的普遍特征,从而产生知觉概念的过程。而在我们看来,所谓知觉概念就是图式,因而任何知觉活动都包含着图式。那么,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以及审美活动中,我们何以并未察觉这种抽象图式的存在,而是仍然以为我们所感知到的是一种个别之物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觉行为大多数时候并未停留在图式阶段,而是进一步对获得的图式进行了加工,使其转化成了一种新的个别表象。比如当我们欣赏一朵花的时候,我们分别获得了关于其形状、色彩以及气味的图式,在此基础上才合成了这朵花的感性形象。人们常常以为审美鉴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并未经过这样一个从分解到合成的复杂过程,但这实际上是因为人类的知觉能力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历史进化,因此才能在一瞬间无意识地完成这个复杂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因为普通人对一朵花的感知和欣赏都是较为粗疏的,往往并未产生完整的审美表象。我们往往惊讶于艺术家在描绘事物的时候,何以会如此艰难和漫长,需要经过反复的斟酌和修改。在我们看来,艺术家所展示的恰恰就是我们在无意识活动中所进行的整个知觉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才能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包含着某种普遍性和一般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康德所说的图式是认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共同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意味着认识和审美具有同源性。由于任何图式都因其直观性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认识活动起源于审美活动,人类把握世界的经验在其根基处就具有审美本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