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写好作文,从读感兴趣的文章开始《会阅读就会作文3.0》十三贝
2018-04-20 | 阅:  转:  |  分享 
  
写好作文,从读感兴趣的文章开始-《会阅读就会作文3.0》十三贝我们常常教导孩子,说写作文啊,一定要注意阅读跟作文的结合,作文啊,一定要伴着阅
读走,可是应该做个好榜样的我们很多时候自己都陷入了阅读的怪圈圈,就不能做到太好得引导,一如曾经的我。一、孩子眼中《冬天,请不要砍树
》是这样的我和一个初三的学生阅读一篇叫做《冬天,请要不砍树》的文章,我用成人的眼睛把它读完,又用成熟的口吻跟他讲述。我说你要知道,
会阅读就会作文啊,你看这篇文章,不就是表现爷爷对孙子的呵护与鼓励么?我还说,你看那棵树在第二年春天真的开出了花结出了果实来,可见生
命是需要唤醒的,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从立意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的是生命需要唤醒。小男孩的生命需要被唤醒,爷爷告诉他人
生虽然处在冬天遭遇困境,但是也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多给自己等待春天和的时间和机会。我为我的解读暗自欢喜,因为我认为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
到了,我成功的将《冬天,请不要砍树》这篇文章的所谓立意提取出来并明确地引导到《生命的唤醒》这个命题作文上。可能换成其他孩子,他们会
用心地记下这个立意,可是对于这个程度相当不错的孩子来说,我的引导并没有并有让他形成自己的写作思维,他对我提出了疑问:只能这么想么?
为什么我想到的是若是那棵树被砍掉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我回答他说可能会被砍成木块做燃料燃烧点,或者被艺术家拿去做了根雕,接着他开
始尝试引导我了:那你想一想,树燃烧了树变成了根雕它就不是树了么?我回答:还是啊!他表扬了我:对啊,挺好。所以冬天不砍树固然不错,可
是砍掉了也不一定就不好,那些点燃的木柴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你能懂我的意思么?我说我懂了。二、阅读,先读趣味其实我不光懂了,他的
解读给了我教学上的启发。《会阅读就会作文》,首先要会读,读的不是开头结尾段的文字写法,不是什么优词优句,更不是什么文章结构,甚至是
目的性太强的立意,如果要读,就读读趣味吧,读读自己感兴趣的,不一定是作者的感情和观点,就如我的学生在读《冬天,请不要砍树》,他的兴
趣在于树被砍掉会是什么样子,并不在什么顽强的精神,什么生命的唤醒。三、《女儿情》背后的故事让我重温这首老歌那么,什么叫做兴趣点呢?
以歌曲为例子,平时当我们想要深入了解一首歌曲,反反复复听上几十遍的时候,大多数是被它的旋律或歌词所吸引,有的则是因为某个吸引你的故
事,就比如,老版《西游记》中,唐僧在女儿国与女儿国国王告别之时曾有一首插曲叫做《女儿情》,这首歌若是放在平常来听就好像是鲁迅先生的
文章对于中学生一样的臭,普通到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你知道么?《女儿情》这首歌的背后有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当年饰演女儿国国
王的演员朱琳在拍戏时爱上了饰演唐僧的徐少华,但却得知他已经结婚而悲伤难耐,之后的20年两人也没再相见。直到20年后,央视电台艺术人
生邀请《西游记》剧组全体成员做客节目,当时朱琳在台上说这么多年最牵挂的就是玉帝哥哥,并对着台下的徐少华说了声:20年了,玉帝哥哥别
来无恙啊。此刻的徐少华也已泪满眼眶。其实,人生总是有些人有些事是想得而得不到的。听了这个故事,你应该也会有再次重温《女儿情》这首歌
的冲动吧,甚至单曲循环一整天,因为,你一定愿意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而重新聆听一段旋律。文章和歌曲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听歌却不一定就听旋
律听歌词,还能听故事,我们读文章,也不一定要读作者的情感和精彩的语句,但是却一定要在最开始,读出我们感兴趣的地方。四、是《山海经》
这本书让孩子们和我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那次我给学生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先提到鲁迅先生这件事,我问他们对这篇
文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一个学生说他对山海经这本书很好奇,于是我们用半节课的时间分享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们着迷于里面那九头的兽、美
女身的蛇,“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更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这篇文章,那些关于鲁迅,关于长妈妈,有关鲁迅先生对阿长
的感情变化等等,似乎更合理了:文章中所有的波澜都源于这本名叫《山海经》的书,会读《山海经》的鲁迅在当时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孩子形
象,而长妈妈确实一个没知识没文化的农村村妇的形象,在农村极度封建的社会环境里,这样的长者形象首先是引起了鲁迅强烈的不满,引发当前两
个人物间的矛盾,阿长睡觉摆出大字的形状并霸占整张床,喜欢竖起第二根指头在空中笔画切切查查地聊起作者的家事,以及最不能忍受地毒害作者
的隐鼠的事件,这一切顺理成章的构成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可是,又正是因为这本书,剧情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鲁迅对《山海经》爱的越深,对它
越着迷,得到它的想法越强烈,那么,当阿长将这本书从农村带回来时带给鲁迅先生的触动就会越大,而鲁迅对她的感激之情也会越强烈,越会在长
妈妈对他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产生的对长妈妈越大的人物形象的反差,文章才会产生情节上的再度波澜。从《山海经
》这个趣味点出发来看,因为《山海经》,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孩童形象,因为《山海经》,阿长在鲁迅的心目中有了一个从没素质
没文化的农村村妇形象到一个有爱心懂关心的长妈妈形象的转变,欲扬先抑的手法在这里就顺理成章、恰到好处。这时,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读文中阿
长的形象时,便会觉得愈加可爱,再读鲁迅的文字,也确实是质朴而动人了吧。是《山海经》打开了我和孩子们对于《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
的兴趣的门,让我也能够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鲁迅,能够带着好奇的心重新认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从孩子们的世界里了解到了鲁迅先生
文章的兴趣点,比如那只隐鼠,比如他的百草园,比如那个私塾老先生,比如长妈妈的家乡,他们也渐渐对课文里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感谢
他们,让我的作文课堂变得生动,语文课,本就应该是各抒己见、表达见解、分享故事的地方。让他们深刻的记住课文里那个让他们感兴趣的点比让
他们给课文划分段落和背诵作者的思想感情显得更可贵,至少那不再是一个负担。五、因为《阿长与<山海经>》,她完成了作文:《坎坷与歧路》
于是,当有一天,我交给他们一个话题作文,以“熬”为话题时,一个孩子就开心地用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他觉得他并不是在仿写。他巧妙地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阿常老师(他们的老师名字真的叫阿常)带给他们初中生活的两次煎熬写得颇有意思,那个喜欢穿着纯红大袄喜欢俯身盯
着学生检查作业的阿常老师,因为对他们太过严厉带带给她第一次的煎熬,他们又因为阿常的离去有了更深的第二次煎熬。学生告诉我说看到这个题
目,他立刻想到的是《阿常与<山海经>》,他想到了鲁迅与阿常的相处的过程的确是个“熬”字,第一次正是阿长的外在行为带给鲁迅先生的煎熬
,与她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而经历过《山海经》的事情,先生读到了长妈妈的内在美质,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当这样的情感被逐渐建立起
来时,作者又经历了阿长离世的煎熬,这是生命中阿长带给他的二次煎熬。于是,亲爱的小孩有了下面这篇文章:《坎坷与歧路》。坎坷与歧路厦门
初三刘一菲于是你望着遥远的远方,走在坎坷的苦熬中。于是你眼含炙热的泪水,走在歧路的煎熬里。但是在跌落后才能缓缓起身,拍拍尘土,等
待重逢。——题记初二时,我第一次见到阿常。阿常是一个钟情于穿纯红大袄,喜欢俯身盯着学生的语文老师。她的第一节课没有导入的铺垫,没有
提问的互动,甚至没有一句自我介绍。她自然而然的拿起一本页脚微卷的语文书,开始面无表情地给我们口述笔记,一遍微皱眉头,一遍催促着。她
的到来,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煎熬——我开始在讲台上欲哭无泪地领早读,开始在课堂上以飞快的速度级笔记,开始立在办公室门口等着她不急不
慢地经过然后准备汇报作业……我始终不肯相信一个小小的语文课代表要以全能的方式工作着。而我的懒惰在她不容置疑的口吻中被迫蒸发,消散于
浑浊的空气中;我本能的逃避在她不容刻缓的语速中无奈遁形,交融在手足无措的迷茫里。在无数次冷嘲热讽后,我苦熬过无数辗转的日夜。直到我
可以正视语文卷上那满分的基础题,直到我可以忽视指尖上那突出的皮茧,直到我在记笔记时惊觉自己的速度——我以为我终于苦熬出了头,这时才
在刹那间想起阿常那不苟言笑的面容。然而她以来时一样悄无声息的方式,离开了我们,去教初一。于是他给我带来了第二次煎熬,比坎坷的苦熬更
为漫长。我大概永远都无法忘记她推着鼻梁上细窄的镜框,穿着那件不出意料的大红袄,然后再逆光中手执一书,缓语而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
巾。而我们与她,也走到了歧路的分叉口。偶尔翻阅起满页的笔记,会唏嘘不已。看到文言文默写的框架,回想起她闽北腔的普通话。那些细碎的过
往在时光的迁移中显得如此沉重而渺茫,反反复复地叠加——那个永远喋喋不休、不苟言笑的阿常,那个指过我的鼻子骂了许多次的阿常,那个站在
讲台上微微俯身皱眉的阿常。她怎么就收敛了所有的光芒,怎么就隐匿了所有的苛刻,选择了在无声息的转身中与我们别离。我终于迟钝的意识到,
那是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两次煎熬。有时我们迷茫,在坎坷的荆棘丛中步履维艰,又在咒骂中不肯低头。人们总对你说“坚持”与“奋斗”,却忘了告
诉你出发的本意与终点的契合。而阿常带给我异常艰难的坎坷,她用隐忍的执着告诉我努力的可贵与成功的不易。是她让我明白,在漫长岁月中的惊
觉顿悟比起说教式的陈词滥调更为动人。那些坎坷中的坚持最终还是变成了闪烁的光辉,回眸时会微笑,展望时会满足。而另一种煎熬,是她留给我
的别离——时间埋葬匆匆而过的暮色,人生上充满分歧的路口。有时我们不舍,驻足又张望,以为总会有故人相随,但故事还是写到了结尾。是她让
我确信,伶仃人生中的煎熬不过都是磕磕绊绊的坎坷,抑或难舍难分的歧路。我终于决定把你写下来。因为那些反复吟唱的旋律与深夜中引燃的回忆
,在盛夏的窗口幻化成风,吹到我耳边微微飞扬的发丝间。我望着指节上的皮茧,想到正在初一教书的你,不知下次遇见要怎样打招呼-----可
是阿常,荆棘会在烈火中重生,芦苇絮草也会长出新的枝桠。所以我们也会在苦难中隐忍而后发,会在煎熬中等待,会在别离后想念——最后重逢。
我时常会在这个孩子的这篇作文中读到一份浓烈的感动。甚至会一次次燃起我对《阿常与<山海经>》课文的热血。让我每每想到那本充满奇幻色彩
的《山海经》,想起,那是本藏着多少少年的秘密的书,又到底带给先生多少的感动,在与阿常的两次相处的煎熬里,鲁迅先生笔尖生花、流畅的文
字下究竟还有多少未传达的情?会阅读就会作文,是因为真的会阅读了,就会动情,有了情,就会有无限的想法与爱需要传达,这份情感或许就来自我们对于这篇文章那个最原始的趣味点吧。别把文章读死了,中学课本里的每篇课文都有无数的趣味在,你究竟找到了多少呢?篇幅的限制让我又不得不住笔啦,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十三这些年来阅读和写作的最真实的心得,会阅读就会作文并不是说说就能二者结合的,里面有太多的学问,这些在以后我们再一起慢慢交流与体味。中考就要到来了,亲爱的小孩们,认真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不着急、不放弃、每天都有进步,十三与你们一起努力,我们下一讲再见喽。
献花(0)
+1
(本文系xxyw12345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