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笔是如何打败宣笔的? | 非遗地图

 秦岭之尖 2018-04-20


手艺君说

中国人常说笔墨纸砚,笔总是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笔的制作过程最为复杂,今天,手艺君打算来聊一聊咱们中华国宝级的湖笔。


湖笔,在历史上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

湖笔,因源自湖州而得名,它的“故乡”在善琏镇,但湖笔的产地却不仅限于湖州。湖州市善琏湖笔厂的“雙羊牌”、上海老周虎臣笔厂的“虎牌”、杭州邵芝岩笔庄的“芝兰图牌”等都是当代湖笔中的精品。

关于湖笔的传说众多,但在史籍中记载较多的是蒙恬乃制笔始祖。《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民间流传着蒙恬与笔娘娘的传说:




蒙恬与笔娘娘

的传说

秦初年间,湖州的善琏镇叫西堡村,村东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庙中住持和尚法名善真。为人和他的法名一样善良正直,乐于助人。


因此,远近的人都来此庙烧香拜佛,香火不绝。一天,秦蒙恬将军来永欣寺投宿,蒙将军告诉法师,他奉旨从京城来江南收买古玩,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荒,于是就把银两分与百姓,现在随带的银两已分完,皇上的任务没完成,无法再回京见皇上,只得先来此投宿几天。


法师听罢,暗暗思忖,这位大将为了百姓,情愿不惜高官厚禄,庙宇虽然清雅,也应容得这样的人投宿。就这样,蒙恬就改换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永欣寺旁边有一条小河悠悠流过。蒙恬终日和法师练武吟诗,操琴下棋,日子倒也过得清雅。一天,西村有位卜香莲姑娘在村口洗衣不慎落水,恰逢蒙将军路过,于是把她救起,日后,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蒙将军去卜香莲家,一路上有山兔毛随风飘在树枝上,就想到了用兔毛来制笔,用它来写作诗文,批阅文件。


于是便把扎有兔毛的枝条带到香莲家,向香莲要了一根丝线,把山兔毛扎在枝条上,要来了一点锅灰和白帛,右手拿起扎有山兔毛的枝条,用左手将兔毛蘸了墨在帛上写了起来,由于兔毛有油,落墨有点困难。


蒙恬写后将它搁在窗台上,一阵风,把放在窗台上的笔吹落到窗下石灰缸内。香莲拾起后,用清水洗净,重新拿进屋内,蘸了锅灰水来写黑白分明,十分顺手,柔软流畅。原来刚才这支笔落在石灰缸内,兔毛中的油质被石灰水腐蚀光了,所以好写得多了。


此后,蒙恬和卜香莲将枝条改成竹杆,并从山兔身上取来兔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然后用梳子将毛梳理得直直的,经过反复实践改良,总结了一整套选料和制作技艺,并把这制笔技术传授给村民。


制笔的消息—传十、十传百,读书人都来西堡买笔,消息也传到秦始皇耳朵里,他立即派人查访。发现蒙恬并捉拿归京问罪。


由于蒙恬造笔有功,秦始皇宽赦了他,而且还赏了很多银两,蒙恬用皇上给他的银两办起了制笔作坊。





手艺君有点纳闷,历史上的文房四宝多产自宣州,宣笔的名气似乎也远远大过湖笔。这湖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的?

元代之前,宣笔才是笔界大佬,像苏东波、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大家都爱用宣州笔,但是元代以后,宣笔就败落了,湖笔取而代之。这其中原因何在?

苏东坡

宣笔与湖笔,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学霸”,在宣笔风头正盛时,湖笔也没闲着,同样在默默积攒着实力。一直到一场战乱的到来。

宋元在江淮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战,宣州正处其中,笔工备受战乱之祸,它们大多沦为奴隶,一部分流散至徽州依附制墨业谋生;一部分远走江浙。湖州因为地理位置十分幸运的躲过了兵锋的洗劫,经过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许多原来宣州笔工逐渐聚集到了有着同样制笔技艺的湖州善琏一带。

原来的宣州笔工到了善琏之后,并不是将原来的技艺复制一遍,而是依据时代变化下文人书写习惯的变迁,及时改良了自己的制笔技艺,尤其是在选材上更是从湖州本地取材。

湖笔自元代后蛰声笔界,一定有它的特别之处。

书写环境的变迁当是不可忽视的外在诱因之一。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隐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在此地频繁的诗文唱和、吟哦咏叹的文学活动,也助推了湖笔的一路发展;因而至今中国书画界仍流传着一种说法:“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同时,书风的流变以及挥洒写意的文人画的盛行,使得社会对毛笔的需求上,由原来的以兔毫为主转变为以羊毫为主。

得之不易的取材同样是它蛰声笔坛的有利条件。湖笔又叫“湖颖”,亦是其特色所在。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士称作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

善琏镇附近的杭嘉湖平原,盛产优质山羊,制作湖笔所需的山羊毛取自优质山羊的“背阴”部位,比如胳肢窝等处,因为这些地方不易受到擦碰,故毛制保存完好,但即便如此,一只优质的山羊身上也取不了多少只“颖”,聚集起来,一年最多能制两三支笔而已。

这种笔蘸黑后,笔尖仍是尖形,将之铺开,内外整齐而无长短。其特点是锋长、柔软、蓄墨量大。湖笔大致分为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大类,目前湖笔已达280多个品种。

它对制笔工艺的苛刻追求,促使着它内在的不断更新。据《湖州府志》记载: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

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之严苛,这种严苛的质量要求,促使着湖笔不断改进技艺,且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以善琏湖笔制作为例,我们来一窥湖笔的制作技艺。

1、笔料

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2、水盆

又称水作工。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3、结头

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用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4、蒲墩

精选笔管的工序。在逐根的挑选中,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5、装套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6、镶嵌

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7、择笔

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8、刻字

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湖笔与宣笔渊源颇深,从它们共同的制笔追求:“尖、齐、圆、键”既可见一斑。这一追求又被称作“四德”,这使得湖笔制作从单纯技艺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层次上。

“依笔而论,要锋尖、颖齐、仓圆、毫健。就人而言要技艺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身心健康。笔要正直,人亦要正直,才能制出好笔。”

湖笔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于历史上,湖笔制作人才辈出。业界通常将身怀制作湖笔这一特殊技术的大师称作“笔工”,从晋朝至元朝,笔工辈出,知名的有冯应科、张进中、陆文宝、沈日新、徐晋卿等。尤其是冯应科,他制的笔被誉为“吴兴三绝”之一。

大约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善琏笔工逐渐流向外地传技,而湖笔的制作亦以善琏为基点,渐次分布到浙江、安徽、江苏以至北京。所以直到现在,凡是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毛笔,都以“湖笔”标榜。而制笔者也大都是善琏人。

善琏湖笔

据文献记载:古代著名的湖州笔工除冯应科外,还有仲璋、沈日新、杨均显等,现代的名笔工有杨振华、李梅珍、费志强、沈伟忠、茅美芳、沈平妹等。

得天独厚的取材、精益求精的制作技艺,再加上技艺高超的笔工的历代涌现,使得湖笔的技艺传承一直较为稳定。2006年5月,湖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代,湖笔也常用作贡品,深受皇家青睐。据说乾隆、康熙非常喜欢书法,皇宫里至今还有两万多支湖笔没有开封。建国以后,湖笔亦成为了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1983年,时任副委员长的邓颖超访问日本,曾带了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最后,我们再来看:湖笔是如何打败宣笔的?其实在手艺君看来两者并无胜负之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守住自己的看家技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东山再起了~

注:宣笔至今依然存在,并未消亡。

转载请注明来源

手艺君有话说:

请大家在阅读后随手点赞

以示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