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食同源】鱼腥草,别录下品,言其有小毒。

 秦岭之尖 2018-04-20


鱼腥草,在药书中多称其为蕺菜,因其叶有腥气,故俗称为鱼腥草。尽管鱼腥草的气味独特,但却不妨碍它的食用价值,这一点药书上亦有记载。唐《新修本草》云:“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看来,自古以来人们对鱼腥草的喜好就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鱼腥草既作为野菜供人食用,也作为药草载于药书《名医别录》,言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热毒痈肿、疮痔脱肛。但同时,《名医别录》也指出鱼腥草有小毒,“多食,令人气喘”,并把它列为下品药。

 

多食鱼腥草,令人气喘,而且不利人脚。陶弘景云:“俗传食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今小儿食之,但觉脚痛”。孙思邈进一步解释道:“素有脚气人食之,一世不愈”。以此看来,脚气患者,宜禁食鱼腥草。

 

《本草纲目》在介绍鱼腥草的功效主治时,附了几个经验方。这些经验方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是外用方,没有一个内服方。我想这可能是基于鱼腥草“有小毒”的原因。

 

  • 背疮热肿:蕺菜捣汁涂之,留孔以泄热毒,冷即易之。

  • 痔疮肿痛:鱼腥草一握,煎汤熏洗,仍以草傅痔即愈。

  • 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傅之。通一二时,不可去草,痛作一二日即愈。

  • 小儿脱肛:鱼腥草擂如泥,先以朴消水洗过,用芭蕉叶托住药坐之,自入也。

  • 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傅之甚效。

 

以上文字摘录于《本草纲目》,背疮、痔疮、疔疮,或肿或痛,以及脱肛、蛇虫伤的发病机理都是毒热所致。毒热郁积于体表,久而化火、溃烂,故有疮肿、热痛;毒热内蕴肠道,里急久泻而致脱肛。鱼腥草无论是煎汤熏洗还是捣烂外敷,都是取其清热解毒之效。

 

由于鱼腥草具有抗病毒的功效,所以现在也开发了许多鱼腥草的中成药,比如鱼腥草注射液、复方鱼腥草片等,但是这些药用方法和古代医家煎汤熏洗、捣烂外敷的用法已经出现了区别。


/完/


抱朴言,至美中医、至朴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