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2
2018-04-20 | 阅:  转:  |  分享 
  
跟着颜新老师品读老方子(二)王仲奇方笺原创?2018-04-07?苏子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U4OTI0MjQ3OQ==&mid=2247483956&idx=1&sn=5cc490598e64421ac73fe8d3
2411f8dd&chksm=fdd1cb34caa64222eabc23b029cb9aff656c2429727dfd2975
1731e26560e2953877a445b2d7&scene=27&key=79c2d582e33cd976b3b387aaf
7ff71c604fc8a96c69bf4259380467c02241efa16416057b52abec4389db761a8
fe66db54211e28a259d0212a662ddf6c94a15eef0212fe04247dfd020162070e6
ea89c&ascene=7&uin=ODQ0MjE5MDA5&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
021b&lang=zh_CN&pass_ticket=ycTHH7e34HkuFI0rEDVFJ7HrFJ%2BQsIR0p9X
MSaBlD5GNtsHcGQTS0LHmQ59DY8W%2B&winzoom=1雲水蘇(图片:民国时期铜制喷药器、药瓶。摄于上海
笔墨博物馆)此次随颜新老师一起品读的是名医王仲奇的一张处方。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号懒翁,歙县富堨人,祖上三代行医,
传至其父时已名著江浙皖赣,被称为“新安王氏医学”。仲奇先生15岁随父学医,22岁挂牌应诊,以治温热病著称,不数年即名扬江、浙。民国
12年移居上海。一生行医40余年,其学术远溯张仲景、孙真人以及诸家之学,近效孙一奎、程杏轩、叶天士、徐泗溪诸家,于同乡先辈吴谦服膺
尤深。[1](参考百度百科及中医世家中“王仲奇”条文)(图片:王仲奇方笺。于上海笔墨博物馆)李?茄勒路?九月十七日先前少腹痛,
继而大便如滞下,有冻胶黏膜,今虽见弥,然数如厕而不爽,脉濡弦,治以舒肠清腑可也。佩兰三钱?杏仁三钱?莱菔英三钱?石菖蒲八分
?白豆蔻一钱?陈大麦三钱?洗腹皮三钱?煨肉果钱半?陈枳壳钱半?茯苓三钱荷叶蒂三个处方记载的是一位住在茄勒路的李姓患者于
九月十七日前来就诊的情况。首先描述上次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少腹痛,继而大便如滞下有冻胶黏膜”,现在这些症状已经被安抚平定,目前仍
存在的症状是“数如厕而不爽”,经常要上厕所并且大便不爽气。此处“大便如滞下”有两种断句意见:“大便如滞”,强调气滞不通。若“滞下”
则为古代病名,见于《千金要方》,现在一般指痢疾,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符合本方症状描述。脉象是濡弦脉
。对于此处脉象描述,个人理解濡是有湿而弦主要是气滞。程杰思考得更为仔细,提出问题“濡脉指浮而细软的脉象,而弦脉端直以长,二者可以并
见么?”。颜新老师认为濡脉在这个案例中主湿邪留滞是没有问题的,弦脉可以理解为气滞另外也主肝病,从患者先前有少腹痛的症状来看,少腹也
是肝经所过。至于濡脉与弦脉并见,因此处脉象未作分部细说,故也可能濡、弦二脉见于不同部位。从以上分析来看,此案是比较简单的,当下的主
要矛盾是“数如厕而不爽”,病位在肠腑,邪气主要是湿邪,所以“治以舒肠清腑”。这是一种通因通用法,症状虽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但本质
上是有积滞的,故采用“舒”和“清”的方法,具体体现在用药上。起手佩兰,芳香化湿,切合病机。石菖蒲味辛而苦,气温,辛则能散,可以化湿
可以通窍。洗腹皮、陈枳壳主要用以理肠中气滞。杏仁有开肺之功,肺与大肠相表里,开肺以“舒肠”,上下相应,且杏仁质润还可以助大便之通导
。白蔻辛温,暖胃以消谷,暖肺可下气。肉果温胃暖肠,能消宿食。茯苓淡渗利湿,利小便以实大便。莱菔英即萝卜的茎叶,辛苦而温,理气散结,
消食导滞。陈大麦平凉滑腻,和胃气而化谷食、消胀闷。最后加以荷叶蒂三个,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清暑去湿,用治血痢、泄泻等,《普济方》中即
有以荷叶蒂水煮服之以治血痢的记载。可见本方以化湿宽中、理气行滞为主,紧扣“舒、清”治法,药用十一味,可谓精当。井冈山大学的鈡丹老师
提出,此案描述符合痢疾诊断,虽在案中未言及有血,但痢疾可见有赤白黏冻,此处荷叶蒂除了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的作用应该还有入血分的作用。张
旻补充,此处陈大麦除了消食功用还有顾护脾胃的作用,有人称其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在交流讨论中,颜新老师还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1.患
者就诊时间??2.痢疾和泄泻的鉴别以及不同痢疾之间的鉴别3.“调气则后重自除”的观点以及叶天士对“滞”的理解。1、患者来诊时间是
九月十七日,夏秋季节是痢疾好发季节。这点需要注意。“暑多夹湿”,而秋季对应收、降,自然界中有肃杀之气。中医是时空医学,是把人放在天
地之间来考量的。我们常说的宇宙,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就是时间和空间。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
、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也是时间和空间。2、在这个案例中还要注意痢疾和泄泻鉴别以及不同痢疾之间的鉴别。痢疾和泄泻
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的表现,而痢疾主要还有里急后重、大便中有黏冻的症状,说明其中是有积滞,有不通畅的。同样是痢疾,还要审其机、求其因,
患者体质状态如何,有无外感时邪,若是内伤是虚是实?是寒湿、湿热还是虚寒、阴虚等等,所以我们讲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不是针对一个疾病专
用一个方子。在《普济方》中有记载荷叶蒂治疗血痢,专病专方可以和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起来。3、“调气则后重自除”针对“数如厕而不爽”的症
状,我们会想起刘河间的芍药汤,想起“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在这个方子中可以看到枳壳、大腹皮等理气的药,这很好地诠释了“
调气则后重自除”。大腹皮是芍药汤中的药物,而枳壳是叶天士治疗“滞”的常用药,这里大腹皮还要洗一下,称为洗腹皮,枳壳是陈枳壳,还要炒
一下,以缓和其通利之性,可见其用药细腻,丝丝入扣。这点和孟河医派是一样,孟河医派也好,新安医学也好,只是地域的划分,有各自传承和学
术的特点,但治病时都强调辨证准确、用药细腻,有是证用是药,没有门派之别。我在看到这个方子的时候还想到了颜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出“
肠角有瘀”的概念,“肠角”类似一个房间里的角落,容易藏污纳垢。“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不通畅、
宿食积滞,容易致瘀;另一方面由于瘀又使得气机更加不通畅。因此在治疗久治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时抓住肝木克土、脾失健运、肠角有瘀来论
治。制成一方命名为“活血愈肠方”,目前作为一个临床研究课题,正招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费发放药物,报销肠镜及各项检查费用。如
有此类患者,可以通过公众号与我联系(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雲水蘇”即可发送消息交流)。也可与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联系。(程医师:15316395969;苏医师:15021997163;张医师:18082094247;杨医师:18916379093。)由于个人理解及表达能力有限,文中如有错漏及未达意处,其过在我,敬请诸位师友指点批评。
献花(0)
+1
(本文系恺悌200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