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无锡属吴国。从隋朝开始无锡就隶属于常州府。元朝时无锡一度升级为州。明朝之后无锡州被降为县,仍然属于常州府管辖。 春秋时期的常州大约在今天的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西汉时的常州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常州曾有过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等名称。 春秋时叫延陵, 西晋时叫晋陵, 隋朝时叫常州, 宋代,常州属两浙西路。 ……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郡设州以州治县,始有常州之称。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前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全国府十望。常州府辖晋陵、武进、无锡、江阴四县。唐武则天在金坛设立金坛县。元朝为常州路。 ![]() ▲元朝时地图(无锡州) ![]() ▲清朝初年,无锡县属江南省常州府。 清朝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撤销,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无锡县属江苏省常州府。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设县,常州府统辖八县: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清朝雍正四年(1726),无锡分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属常州府。两县以大运河为界(古代大运河所在即今中山路,新中国后河被填平造路),河西包括农村属于无锡县,河东包括农村属金匮县。 ![]() 金匮县系大娄巷和大河上之间原有金匮山,因此而得名。这是清代对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因人口密集而采取的行政举措。 ![]() 清朝灭亡后,无锡、金匮两县又合而为无锡县。在两县并存期间,一城同治,有了两个县衙。从汉建县之时即有的县衙,两千余年未变动地址,至此继续使用,这就是无锡县衙。 直到宣统3年(1911年)辛亥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之势席卷中国。秦毓鎏回到无锡,与商团光复队联系,着手组织武装起义。11月5日上午,秦毓鎏等人发动起义,在公园多寿楼前草坪上举行誓师仪式,华承德为司令。誓师完毕,华承德率光复队队员和商会体操队队员向无锡县署进攻,向县署大堂放枪三排,县署守军旋即投降,光复队占领了无锡县署,逮捕了无锡县知事孙友萼。接着秦毓鎏又命令华承德、许嘉树、蔡容率光复队进攻金匮县衙,金匮县署衙役也向光复队投降,逮捕了县知事何绍闻。11月6日下午,无锡全城光复,秦毓鎏在原金匮县衙成立了锡金军政分府,通电各地,宣布无锡独立。 1927年,南京中央政府开始训政,依照孙文遗教,中国民主需以县为自治单位,于是政府将清朝时期遗留的中央—省—府—县架构废除,由省直辖县。 倪卫良录于2017/11/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