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不合群的女人,大都活出了高级的人生

 小蜗牛3 2018-04-20

高级的人生,从来都是对于空间的占有和资源的富余,再好的东西,在人群中你推我攘,失去了高级的美丽。

文 | 卢璐

卢璐说(ID:lulu_blog)

清明节,我们和另外两家朋友一起去了青岛。他们今年都要离开中国了,一家回法国,另一家要去卡萨布兰卡。

散了之后,再聚在一起,那就难了。我们决定一起来一场旅行,制造一些可以共同回忆的人生。

我们在清明节、五一和端午节的小长假里,选了清明节。我妈说:“清明节可不是游览青岛的好季节,可能会下雨刮风,还有点冷。”

我说:“没关系,天冷,游人少,清静。”

这些年,我越活越去不人多的地方,无论是餐厅,商场,还是旅游景点,只要看到乌鸦鸦的人群,我就觉得有点心虚的头晕。

前几年的夏天,我们去朋友家吃饭,卢先生从办公室直接去,我带着孩子从家里去。叫不上车,我带着两个孩子去坐地铁。那时子觅二岁多,可以走但主要靠抱,幸好我还有一点常识,没有推童车。

周五下班高峰,我们在巨大的人民广场地铁站里换乘,从四方八面涌过来又推过去的人潮里,把我们娘仨冲刷地摇摆不停。

当我终于走到朋友家,开门我把孩子东西往朋友手里一塞,整个人瘫坐换鞋的凳子上,一阵阵中暑的头晕。

旁边卢中瀚说:“我也是坐地铁来的,今天没有比平常更挤。你这叫做矫情。”

我对他的话不以为然。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远,没有坐过九十年代中国公共汽车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才叫做挤成沙丁鱼状。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都觉得可能被挤成窒息了,或者挤断了肋骨,挤破了肚皮,可我也好好的活下来了!

在城市里,很多人每天都去挤地铁或者公车,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别无选择;在春运大厅里,人山人海挤着买票挤着上车,那是因为归家心切,亲人团聚;每年幼儿园招生,家长们彻夜不眠挤着排队,那是因为孩子的前程,在所不惜……

每天我们都要面临很多不得不去硬挤的人生环节,只能调整心态,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视死如归的完成。

可是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有很多根本不必要的随大流,凑热闹式的拥挤,却又为了什么?

有次,下午四点多,我们走过南京东路口,看到一个长长几十米的队伍,用肉眼可见的速度,不停加长。

从众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分子,路人看到这种情景,都纷纷驻步,凑过去打听究竟。原来是有间餐厅做活动,吃饭可以免费送一道荤菜。

有酒店人员在维系队伍,态度生硬地呵斥路人:“你们要吃就去后面排队,不吃别站在这里扰乱秩序。”

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服务生的态度都和人流量成反比,人越多态度越差,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定律。

真有路人立刻奔去排队,而我们选择离开。卢先生不懂中文,一直在问,这间餐厅是在上海特有名吗?是送什么菜啊?别的地方吃不到吗,是特别贵的,例如龙虾吗?

若排队的只有爱占便宜的大妈,或者吃不上饭的乞丐,我也可以理解,可是队伍中不乏西装革履,时尚精致的年轻白领,如此消耗生命,人生难道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吗?

事实上,人们的盲目从众,又何止如此?

清明节前,有朋友来家喝咖啡,带了两盒“杏花楼”的网红青团,我大惊,问她:“你去排队了吗?”

她笑:“网上黄牛代购的。”

初春江浙有吃青团的习惯。用初春刚发的艾草嫩芽液汁,和着糯米粉揉成团,蒸制而成。青团吃到嘴里有点艾草的清香,从小吃大的上海人觉得,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对于来自北方的我而言,春天的味道应该是香椿芽儿,艾草有点略苦发涩。

杏花楼的青团,大约是16年爆红的。那时候,每天要排队七八个小时,朋友圈里全是买到青团的胜利。今年已经大不如前,仅仅排队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买到了。

可是,排队八个小时,就算排队三个小时,为了买一个青团?这到底是什么初衷与心态?

在我看来,这根本是对于自己人生和智慧的一种玷污。

人生中八小时的价值,远远高于几个青团啊!也高于爆红的冰淇淋,奶茶,乳酪蛋糕,饼干,某款限量款的包包,鞋子,爆红的餐厅,或者什么旅游景点……

的确,价格是一种成本,可是时间才是人生中最稀有的成本,如此从众,根本就是甄灭了自己的人生。

我大学修服装设计。

我们有个服装工艺老师,是曾经西装厂的裁缝,能到大学当老师,凭着自己的好手艺。他说了一句不是书本上的土话:“人眼随斜”。

一个时尚刚刚出炉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丑的,可是随着流行的推进,看得多了,人们就会觉得“没有那么丑”,“看起来还不错”,“真的很流行”,“原来特别适合我”,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其实,“时尚”就是小狗在努力咬着自己尾巴,兜圈圈儿时玩的一个游戏,根本没有什么前卫和落伍,有的只是“从众”和“出众”。

跟着大众的步伐前行就是“从众”;无论走在大众的前面还是后面,都是“出众”。我向来对那些先锋前卫艺术流派,没有什么特别的敬畏和佩服。

因为前卫根本是相对的,要根据我们自定义的支点来决定。

这个道理也适合于这几年一直在被爆炒的另一个概念:“小众”。

有次,我和某电商平台开会讨论合作,对方给到产品名册,都是些没有听说,没有背书,可价格比奢侈品略低,比大众品牌高出许多的“小众”。

我很坦白:“我很喜欢也尊重小众,但是我不能接受把小众作为一个炒作的卖点。对于这种从天而降,定价大大高于品质的小众,对不起,我没有信心。”

对方电商总监说:“这款英国小众,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品牌有态度,有要求,所以才在几十年里如一日的刻意保持低调小众。”

我说:“那为什么改变了想法?想要变成大众?”

她说:“卢老师,你可能还不了解,它们并不想变成大众,他们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品牌……”

在我变老之前,我曾经有过愤青的倾向,现在我努力变得平和,但是常常漏出尾巴。一下子没忍住,我打断了她的话:“小众,就是还没有被大众知晓和接受,如果大家都知道了,那不就是大众吗?”

一个真正想保持小众的品牌,是不会去想办法找到中国供应商,拼命扩大市场份额的;事实上,在商业社会中,再有格调,再贵族,再有情操的小众品牌,摔一个亿到桌子上,他也会欢天喜地把钱收起来,把品牌做成具有大众效应,商业化的“小众”。

渐渐渐渐,我不再去人多的地方,不再吃网红的东西,不去看“一定必去”的风景,不买那些“限量级”的款式,我还有过提着野餐篮到了公园门口,又打道回府,把野餐布铺在客厅的经历。

我努力后退,与人群反向而行,找个灯火阑珊的地方,独自冷清。

渐渐渐渐,我宁愿吃贵一点的餐厅,只为了吃饭的时候比较安静;

我宁愿错过一年一度的钱塘海潮或者樱花美景,只为了浮生半日,不被挤成肉饼;

我宁愿穿着几十年穿惯了的衣服,不管是前卫还是落伍;

我宁愿被别人看成孤陋寡闻,与世隔绝,只是为了不争先恐后,赶超流行。

其实,在社会中,高级的最基本特征,从来都不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昂贵,惨不忍睹的流行,亦或者人人都趋之若鹜的蜂拥。

高级的人生,从来都是对于空间的占有和资源的富余,再好的东西,在人群中你推我攘,失去了高级的美丽。

助理说:“你说来说去这一大堆,根本就是有了年纪,有了钱,Diss我们年轻人的无病呻吟。”

我摇头,人民广场相亲角看看那些商谈几千万项目重组合作的大爷大妈们,估计是早上去家乐福排队疯抢过打折鸡蛋的同一拨人。

有时候,有的道理,并不是年纪和资产累计到了,就能水到渠成。

但是当总有一天,当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终于可以做到背弃大众,闲闲慵懒地做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总能有一个雍容浅淡的贵气人生。

只是这个道理,走不到这一步的人,永远也不会懂。

  • 作者: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缝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个人公众号:卢璐说(ID:lulu_blog),微博@卢璐说。
  • 配图:电影《色,戒》剧照

绻绻红尘易逝,唯有岁月淡泊

拈花一笑,一世长宁

即可关注慈怀忘忧堂

笑口常开,祛病忘忧

青春常在,百病不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