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一生知止 2018-04-20
林路
摄影是对生存方式最为直接和真实的记录,平凡的世俗生活一旦有了镜头的见证,或许就会转化为许多感人至深的、令人玩味的画面。一些日后被历史所证明的东西,在当时却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在今天也许也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然而有了照相机的参与和介入,平凡的世俗或许就会有闪光的瞬间。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正如厄恩斯特·拉肯(法国作家)所说:照相术随处可用,它可以把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值得回忆的情景,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欢庆,我们的灾难……一件件记录下来,并把它们遗留在历史档案中。
伊朗摄影师迈汉·阿夫沙·纳德利对阿富汗移民生活的记录,正是出于这样一层意义上的实践。他试图通过平实的画面,力图反映人的生活,人的精神,人的痛苦,人的奋斗,人的理想。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有种自发的使命感,他难以抵挡通过纪实摄影与人交流、用照片表述自己好恶和理想的巨大诱惑,他更不愿拒绝参与建设人类精神文明的过程。所以他具有格外清醒的头脑,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社会良知,对社会和人生有敏锐明晰的判断,对器材的掌握直接而果断,对自然和社会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同时在身体素质、学识修养、意志决心、智商能力等等方面能够接受长期而严峻的挑战——因为他所拍摄的是一个专题,是一个需要坚持数月、数年甚至一生的艰巨过程。

而这里我最为欣赏的,就是这位摄影家对广角镜头独特语汇熟练运用并且发挥到极致的过程。我们知道,广角镜头有很多的优势,比如由于远近物体的大小比例悬殊,能产生强烈的空间透视效果,在展现画面空间辽阔的同时,还突出了画面的深远感觉,把远处的景物“推”得更远,从而展现宏大、壮观的气势,产生更强烈的抒情色彩。此外,使用广角镜头构图,还有利于交代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画面中景物之间的范围非常广阔,显著超过了人眼直接观看到的空间,拓宽了人的视野。另一方面远近物体的大小比例变得悬殊,强化了画面中的深远感觉,很容易突出画面前景中的巨大物体。然而,在新闻和纪实摄影中,摄影师对广角镜头的使用却非常谨慎,尤其是在夸张的效果上要注意把握分寸,防止会形成新奇却可能不习惯的变形或严重的失真,使人一时无法接受,甚至影响了生活真实的表述。前些年我在担任“人类贡献奖”的现场观察员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国外评委对广角镜头使用的严格要求,尤其是他们在同时肯定一组中国摄影家作品非常不错的同时,也认为其广角镜头使用的不当,影响了这组作品的真实价值。而我们看到,随着近年来新闻和纪实摄影中广角镜头的日益普及化,用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越来越多。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新闻和纪实摄影中镜头不过是用来协调画面中的空间关系,制造画面视觉张力的工具罢了,决不允许变成歪曲现实空间感的游戏。这样就要求拍摄者务必注意慎用广角以及超广角镜头,自觉避免画面中的无益夸张和有害变形。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回过来看纳德利的这组作品,我以为他对广角镜头把握的火候恰到好处,既有效地展现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又将广角镜头的变形所可能带来的缺陷降低到了最低的限度。比如图2中以门框为画面的中轴,一边是准备开工的场景,另外一边是隔壁房间里妈妈和妹妹剪着鞋样的生活场景,非常像一组电影镜头,缓缓展开生活中的节奏,将单幅作品的信息量几乎拓宽到了极限,又没有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感觉,非常不容易。又比如图4的画面,考什布在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人物被推到了边角框的位置,突出了前景的缝纫产品。但是画面的焦点却又是在人物上的,成为主体的描述重心,而将虚化的前景成为环境的陪衬。尤其精彩的是,摄影师找到了画面的中轴点,在竖构图的画面中保证了门框和墙面的相对垂直,这样画面中几乎看不出任何变形的感觉。还有图5,考什布在阳台上晾衣服的场景,为了交代整个生活的环境,摄影师使用了广角镜头,而且仔细看,人物的手离开镜头最近,变形效果非常明显。但是有意思的是,由于手的位置正好在阴影区域,而人物的脸则在阳光明媚处,成为视觉的中心,因此广角镜头的变形就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是否可以这样说,摄影师对广角镜头语汇的掌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随便说一下,一些优秀的纪实和新闻摄影师,在画面的处理上,往往也喜欢通过广角镜头让画面留出一定的视觉空间,以便让杂志编辑在使用这些图片时,作为题头照,从而可以放上一定数量的标题文字,又不影响画面的完整性,如图1。还有图6也是我十分喜欢的画面之一,广角镜头下的人物关系,仿佛童话中的故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于是,整组画面中的图3可能是最弱的,相对比较平淡了一些。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纳德利广角镜头的生活语汇

的确,纪实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来自于作者对被摄对象的重新审视,更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充满温情的理性判断。这种审视和判断决定了之后的大胆取舍,敏锐选择,精心组织,巧妙创造。因此这时候的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乃是一种“大真”,并不完全来自于镜头优秀的光学分析力,而是取决于掌握镜头的那个人的洞察力。纳德利做到了这一点,他让这些照片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些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同时也让这些照片告诉无数的后来者,人类曾经这样生活过——广角镜头的熟练运用仅仅是其中成功的一个因素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