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袁阔林、袁冰娘、袁一田) 三、包围结构 ①全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明人李淳在《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称“四平角”结构,要上两角平,下两角齐,法忌挫肩垂脚。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到,外框方正,左右两边竖画可相向或相背,虽围而不堵,内部笔画居中,攒聚而匀称,不可撑得方框过满。全包围结构汉字体形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方有扁,我们需灵活多变地作出艺术处理。如“图”、“回”等字。楷书结构法度森严,行草书则灵活多变,如“園”字,化方为圆,几近圆球状,内部笔画疏密有致,疏可有马,密不透风。 行草书结体虽灵活,但不随意。不是一字中笔画线条的简单拼凑,须从定位置,确定走向,精准计算角度等等一系列问题着手,方能生成不同的势,从而使字形充满生气和活力,让人从精神上享受到艺术的美。 ②三面包上结构 汉字结构因书体不同,结体方式也不相同。楷书法度森严,丝毫不得马虎。尤重外形表现。楷书难,难在对笔画的长短、粗细、斜正等一系列问题的尺度掌控上。以三面包上结构为例,左右边框宜短,内被包围部分居中,上顶高于边框,下端紧贴底框,务求上下呼应,内外相称,这是理论的总结,但真正在书写实战中理论只是引路,反复实践才会成功。行草书结体灵活,尤重视均衡、识体、疏密、参差、尽态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出”字,我们可以分为两块,上部一等腰三角形,加下部一正方形,以此为基础,通过连绵、流畅、灵活转换的弹性线条完成行书“出”字的书写。又如“函”字,我们不妨从尽态入手结体,构成一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图。 ③三面包下结构 三面包下结构的汉字许多,诸如:“同”、“周”、“岡”、“用”等。三面包下结构,左右两边框笔画宜长,内包围部分居中靠上,不可下坠。此结构与三面包上结构合成一反一正。包下者两边框长对包上者两边框短,包下者中部居中靠上凹进去对包上者中部居中凸出来,合二而一,一对子母扣。汉字配对结构者许多,此对最佳。行草书“岡“字,以草书符号替代三边框,简洁清朗,突破楷书程规,仅留楷书外貌。草书“风”是三面包下结构的特例,依据左撇右钩之势,凭借草书行笔流畅,舒美的线条精心打造出一番新“风”姿。 ④三面包右结构 楷书三面包右结构的字要求:上框横画宜短,下框横画宜长,能托住内包部分,左竖可作向左凸或向右凹之孤线,竖与下横转折处宜提笔似离非离,转锋方角圆角均可,而后向右行笔。被包围部分,中心偏右而靠左,务使左右呼应,内外相称。“匠”、“匯”如是。行草书则不然,上横画可以点替代,“匾”字在草书中打乱楷书笔顺,把上横变点,与下部连势,如上下连点,一气完成内部“扁”字,上点与左竖拉开距离,打破闭塞,内外透气通畅,整体线条疏密得当,显得灵气秀美。 中国汉字为方块字,尤以全包围,三面包围结构最为典型。正因为它太规正,又无舒展外延的笔画,字型不免块块状,呆板无生气,所以历代书家不断努力革新,将全包围之方块为圆球状,显示动感,把三面包下结构的三边框以草书符号替代,大胆地将内包笔画从魅力展现出来。如此等等,这正是赵孟頫“结字亦须用功”的实际效应。 |
|
来自: 昵称Ru9DARX9 >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