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公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nj200801 2018-04-20

重磅,今日合肥规划局正式公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未来合肥将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建设用地、交通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2018年合肥市还将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修编,空港经济示范区将申请国家级“帽子”。

安徽省省会 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期限:

2011 年 2020 年。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市域:

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 11433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 1126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 486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 11433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推动合淮同城化和合六一体化,加强与皖北城市群的进一步融合,加速与皖江城市带协调,带动全省发展。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合肥核心城市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创新、 升级、转型发展。

城镇化发展战略

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态、文化和开放创新;坚持通过增量创新带动存量优化,实现城镇化质量与速度的同步提升;坚持城湖共生理念,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巢湖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发展的公平共享,加快推进市民化的同时,因地制宜、务实高效的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坚持区域协调,着力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适度均衡区县发展,有重点培育特色小城镇。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和镇村体 系,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战略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强产业链龙头项目、价值链高端项目、重大重组项目建设;壮大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发展,形成区域性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发展战略

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倡导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和各类生态良好地区和敏感区。加大植树造林,推进森林合肥建设。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空间管制。注重生态要素保护,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相应的管制措施。控制水环境污染,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设备产业。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回收利用体系。

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 地; 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城区360万人 人均用地100平方米

人口规模

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360 万人

用地规模

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36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 设用地 100 平方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集中区以及其他特别政策区土地指标单列。

合六一体化加速 皖江城市带建设

区域协调合肥经济圈协调发展

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契机,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城镇布局,促进协调发展。1、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强合肥与六安、淮南的联系,促进合淮、合六工业走廊的形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地表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改善淮河、巢湖水质。加强大别山区生态保护,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区域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修复,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3、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构筑综合交通枢纽。合福等高速铁路、合安等城际铁路、合宁等高速公路为骨架,以新桥机场及重要港口、站场为节点,以普铁、干线公路、高等级航道为网络,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协调发展

加快合肥发展,发挥“合肥核”作用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集中园区建设,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色和示范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合肥核心带动作用。增强区域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合肥与沿江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合肥与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沿江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安徽省的核心增长区域。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快速通道、重要枢纽客运设施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客运铁路网。以高速公路与高等级公路为重点,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形成城乡快速道路网络。依托合肥港、新桥航空港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020 年,市域总人口 95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741 万人,城镇化 水平 78%。

市域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协调区为重点发展区,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形成“一核一区五轴”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1)一级城镇: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 360 万人。 (2)二级城镇 6 个,包括巢湖市区、肥东县城、肥西县城、长丰 县城、庐江县城、双墩镇。城镇人口规模为 15-50 万人。 (3)三级城镇 27 个,其中巢湖市 5 个,肥东县 5 个,肥西县 5 个,长丰县 3 个,庐江县 4 个,市区 5 个。城镇人口规模为 5-30 万人。 (4)四级城镇 51 个,其中巢湖市 8 个,肥东县 12 个,肥西县 7 个,长丰县 9 个,庐江县 12 个,市区 3 个。城镇人口规模为 0.3-5 万 人。以城镇主要职能和特色将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交通型、工业型、旅游型、工贸型和基层服务型等六种类型。以综合型城镇为发展主体,以专业型城镇为发展特色,以基层服务型为基础,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职能结构。

二级城镇发展指引

巢湖市区

合肥市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 美的生态城市。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东北和东南,加快发展合巢经济开发区、居巢经济开发区。

肥东县城

肥东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东部综合性城区。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西和向南,形成组团式发展形态。

肥西县城

肥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西南综合性城区。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西北和向东南发展,形成两翼拓展的空间格局。

长丰县城

长丰县政治、文化中心,合肥市域北部副中心城镇。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南和向西拓展,形成聚集发展的空间形态。

庐江县城

庐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市域南部副中心城镇。县城主要发展方向为向东和向西发展,形成聚集发展的空间形态。

双墩镇

长丰县经济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北部综合性城区。镇区主要发展方向为向北和向南,形成南北轴向发展的空间形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中心城区—二级城镇—三、四级城镇—中心村 4 个层次配置。城镇分别按商业贸易、科技与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类型进行配置;中心村依据《安徽省村庄规划编制标准》,配置公共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场地、养老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村庄建设

保护具有传统风貌和人文价值的自然村落,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减少村庄建设用地。

国家交通枢纽城市 一环十射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以新桥机场、合肥港以及主要铁路、公路客货运站场为枢纽,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合裕航道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城市综合运输能力,建设国家交通枢纽城市。建立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圈。与国内主要中心城市的高速铁路行程 4 小时以内;与省内主要城市高速铁路行程 1 小时以内,高速公路行程 2 小时以内。

公路

公路干线网络

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形成“一环十射”市域公路干线网络。 高速公路包括绕城高速、合宁、合马、合徐、合六叶、合淮阜、合铜黄、合芜、合安、济(宁)祁(门)、宁(南京)驻(马店)等。国道、省道包括 312 国道、206 国道(合淮、合安)、合六、合蚌、合马、合铜等。

市域一般公路网络

加强中心城区与二级城镇、二级城镇与三级城镇、三级城镇与四级城镇之间的公路网建设,构建市域 1 小时通勤圈。加强县(市)域间交通联系,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横向交通联系。重点建设 “双墩—元瞳—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域公路环线。巢湖市以市区为中心,形成“一环六射”公路网;肥东县以店埠镇为中心,形成“一环七射”的一、二级公路网;肥西县以上派镇为中心,形成“四纵四横”公路网;长丰县依托合淮公路(206 国道)、合水公路构成“三纵四横”公路网;庐江县依托合铜公路构成“六纵八横”公路网。

铁路

总体格局

规划以合福线、合蚌线、沪汉蓉线、商杭线、合西线及宁西线、合九线、淮南线等铁路干线为骨架,衔接北京、上海、杭州、福州、西安、成都、九江、商丘等八个方向,形成“米”字型铁路网总体格局。

城际铁路

规划合肥至南京、芜湖、九江(安庆)、六安、淮南等方向城际铁路线,形成完善的城际铁路客运系统。

解编、货运系统

解编作业主要集中在合肥东编组站。以合肥北站为主枢纽,以巢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等货运站为辅助枢纽,扩建大型综合性货场、新建集装箱办理站和现代化物流中心,完善货运站布局。

其它设施

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循环经济园、派河港区、店埠河港区等铁路专用线,调整部分对城市干扰严重的铁路专用线。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逐步实现立体化。

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

空间布局

发展方向和空间形态

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主要向南、向西发展,适当向北、向东发展。

空间发展策略

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1)老城提升逐步疏解老城现有的行政、文化、教育等职能,完善市政配套设施,优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2)三面整合整合东部传统工业区资源,搬迁污染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形成以新型工业、商贸、物流等为主的产业基地。整合西南部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资源,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整合东北部新站综合试验区、庐阳工业园区资源,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3)两向拓展进一步拓展城市西部、南部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新 增长极。城市西部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为契机,高新技术开发区向 西拓展,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南部结合巢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滨湖新区。(4)两带控制在环境敏感度高的两个地带控制城乡建设,一是城市西北部,以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为核心的水源保护与涵养地带;二是城市东南部,南淝河下游地区及其泄洪区、圩区等低洼地带。

空间形态

以老城为中心,完善城市东、北、西、西南部城市功能,重点向南发展滨湖新区,形成组团式空间形态。

功能布局

中心城区分为老城区、庐阳分区、瑶海分区、蜀山分区、包河分区、滨湖分区、经开分区、高新分区等八个功能分区。

老城区:主要功能为传统文化中心、传统商业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庐阳分区:主要功能为现代商务综合服务中心、都市产业基地、仓储物流基地。瑶海分区:主要功能为传统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蜀山分区:主要功能为市级政务文化中心、科研教育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包河分区:主要功能为包公文化中心、区域交通枢纽、高等教育基地。滨湖分区: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中心、文化旅游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经开分区:主要功能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教育科研基地。高新分区:主要功能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

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布局

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居住环境改善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步。二环路以内为居住重点改善区域,调整部分工业、仓储用地为居住用地,改造老旧住区,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提升居住环境品质。二环路以外地区为居住重点发展区域,结合城市拓展及产业布局,新建城市住区,引导人口集聚。

住房保障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 60 平方米以内。主要面向城乡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需求较大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近集中配置,在城市其他地区实行无差别“混建”模式。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体系。 规划 4 个市级中心,8 个片区中心,若干个社区中心。 市级中心,分别为老城中心、滨湖中心、政务文化新区中心和合肥南站中心。老城中心:位于老城区,以长江路为轴,呈带状分布。具有金融、办公、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功能。滨湖中心:位于巢湖之滨,具有行政办公、金融、商务、文化、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功能。政务文化新区中心:政务文化新区生态绿轴周边地区,具有市级行政办公、商务、文化、体育等功能。合肥南站中心:以南站为核心,南北地区,具有综合交通、商贸、商务等功能。

工业和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布局

工业用地集中布置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平板显示基地、包河产业园、庐阳产业园、蜀山产业园。逐步搬迁东部、西南部污染工业企业以及二环路以内工业企业。

物流仓储用地布局

物流园区

规划建设派河港物流园和新站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商贸物流三大平台。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仓储集中区

整合现有仓储用地,集中建设铁路北站、大兴镇、派河北岸等仓储集中区。

危险品仓库区

危险品仓库逐步迁出中心城区。暂时不能搬迁的,应切实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制定安全措施,确保城市安全。

绿地系统和水系

绿地布局

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以巢湖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脉四楔多园”。“三环”:环城公园绿环,二环路防护绿地和高压线走廊形成的一 条环状绿带,外围铁路、高速公路、防护绿地等人工和自然要素形成 的环状绿化隔离带。“四脉”:贯穿城市的四条水系,包括南淝河及其支流,十五里河 及其支流、派河及其支流、二十埠河及其支流。“四楔”:城市外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楔形绿地。“多园”:指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花冲公园、瑶海公园等多个 城市公园。

绿线范围和管控要求

城市绿线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管控,并执行《合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环城公园需同时执行《合肥市环城公园管理办法》。绿线范围内原有村庄改造应不扩大现状建设占地规模,因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需要等情形需要修改绿线的,应保持绿地系统完整、绿地面积不减少、服务半径不增加。城市生态绿地(非建设用地)参照城市绿线管理。大蜀山森林公园需同时执行《合肥市大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区级公园、社区公园及其它小型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的绿线范围由专项规划和下一层次规划依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具体确定。

蓝线范围和管控要求

城市蓝线包括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城市蓝线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管控,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需同时执行《合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南淝河、十五里河、板桥河等重要河网水系周边的建设项目,应当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六纵六横城市交通 深化慢行系统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构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方式有效衔接、现代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政策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快速公交及大运量快速轨道交 通。 倡导发展慢行交通,鼓励绿色低碳出行,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

道路交通

1、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组成。快速路形成“六横六纵”格局,主干路形成“环形、放射加方格网”网络。

2、道路系统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承担中心城区与肥西县城、肥东县城、双墩镇等外围组团之间长距离交通联系,并担负城市对外进出交通的快速集散,红线宽度为 60~70 米。主干路承担跨区之间交通以及解决区内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为 40~60 米。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交通的集散和分流,红线宽度为 30~40 米。支路直接服务于沿线用地的交通集散,红线宽度为 18~30 米。

步行和自行车系统

1、自行车交通居住区、公共设施集中区等区域应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地,完善公共交通车站、公共交通枢纽地区的自行车驻车换乘设施,促进“自行车+公交”出行方式的建立。2、步行交通以商业集中区、居住区、公园绿地等为起点,打造内部步行系统,设置无障碍设施,营造良好、安全的步行环境。完善公交枢纽周边步行集散道路建设,促进“步行+公交”出行方式的建立。

2018年合肥将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这次动作更大

1月10日,合肥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凌云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合肥将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强化全域规划管控,推动东部新中心、骆岗机场、空港示范区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实施。

骆岗机场启动规划设计

根据合肥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在城市布局方面,合肥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高铁站和骆岗机场板块将成合肥CBD。

目前,合肥骆岗机场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中标公告已发布。

之前,网上传出合肥骆岗机场片区规划范围。

合肥骆岗机场片区规划范围

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第一层次概念性规划、第二层次概念性城市设计

第一个层次为概念性规划,规划范围北至312国道,南至锦绣大道,东至包河大道,西至合安高速,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

概念规划范围示意图

第二个层次为概念性城市设计,规划范围北至繁华大道,南至黄河路,西至合安高速,东至包河大道,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概念性城市设计规划范围示意图

另外,规划范围内涉及三处特殊控制点,规划方案应统筹考虑这些控制点,结合其具体控制要求等合理安排地块周边交通组织、用地功能与空间形态布局。

特殊控制点示意图

空港即将申报国家级

“十三五”期间,

空港示范区将重点实施

临空经济壮大、综合交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

生态环境优化“四大工程”。

到2020年,

形成集成电路等1—2个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临空经济初具规模;城市功能配套完善;

打通外联通道,培育引进2家以上基地航空公司,

吸引2—3户国内知名电商物流公司入驻。

机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客运吞吐量超1200万人次,

货邮吞吐达15万吨。

文教卫体公共服务等高对接城区,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成功跻身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行列,

成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启动区。

目前,空港今年着手准备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东部新中心将要完成这些规划

2018年,瑶海区将全面启动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推动合肥东部新中心整体规划成果的整理完善,力争“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展新颜”,奋力谱写瑶海全面振兴发展新篇章。

东部新中心发展进入快速道

据悉,政策的不断支持,各方的全面配合,未来东城新中心发展将进入快速道。

合肥东部新中心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三地,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其中,瑶海区17.7平方公里,包河区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东部新中心鸟瞰图

东部新中心核心区规划局部效果图

开展保护、交通、水系等专题研究

合肥市将有序开展东部新中心工业遗产保护、交通、水系等专题研究:确定马合钢工业遗产保留的具体范围,完成合肥东部新中心工业建筑保留图册;加强东部新中心与城市各组团的快速交通联系,将穿越和到达中心区的交通适当分离;调整、加密东部新中心轨道线网,优化其与其他城市中心的直达互通;开展东部新中心水资源论证及水系调整规划编制。

相关征迁工作将陆续开展

合肥将全面启动棚户区、废旧厂房拆迁工作,拓展东部新中心建设空间。

目前铁路立新城中村改造、和平路、龙岗路征迁已完成19.2万平方米,老合钢区域拆除13.63万平方米,氯碱化工区域拆除24.2万平方米,郎溪路以西化工厂106亩土地已拆为净地。

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

合肥市大力推进瑶海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累计搬迁企业15家,依法关闭企业24家,就地改造企业24家。

城东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

合肥市已完成裕溪路以南启动区路网规划,加快推进郎溪路、上海路、南淝河路、裕溪路高架东延等城市主干道建设,启动了葛大店路、徽河路等8条支路的建设计划。

淝河生态公园续建项目一号地块(北京路—上海路)计划今年上半年完工。南淝河右岸砂石码头段防洪及水环境整治工程计划今年底竣工。

建设发展的核心动力

合肥明确产业是东部新中心建设发展的核心动力,将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主动承接长三角高端、新兴产业链转移。

出台政策多方面支持

为支持东部新中心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配套政策的意见》、《关于包河区淝河片区实施综合改造的意见》等文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了东部新中心广泛的政策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