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中华五千年——从开天辟地到1997 史上最大的编年史 131

 百科知识博览 2018-04-21

131,泾原兵变

783年——794年 唐德宗调泾源军平定四镇之乱。泾原军兵变拥朱泚为帝,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奉天,下罪己诏,召兵勤王。朱泚、李怀光、李希烈、朱滔死,内乱平。吐蕃进犯。唐德宗北连回鹘,南抚南诏,反攻吐蕃。

唐德宗重新调集兵马前去征讨新“四镇之乱”。

唐德宗这边实力最强的藩镇是淮西的李希烈。唐德宗下旨邀请他参战。与此同时,四镇也给他发来邀请,希望他加盟四镇共同对抗唐德宗。四镇承诺打赢之后,尊他为帝。两边都在争取李希烈。

面对两份邀请,李希烈开始合计。帮唐德宗打仗什么好处都没有。得了一个襄阳还让唐德宗拿走了。不但没好处还有坏处。因为李希烈也想世袭节度使。帮唐德宗削藩等于削自己。而帮四镇能当皇帝。于是李希烈接受四镇邀请,宣布叛唐。

这下可麻烦了。四个藩镇已经够唐德宗一呛了,现在又加进来一个李希烈。这仗越打越大了。唐德宗不得不设法增兵。

唐德宗手头的军队已经都派出去了,他只能打边防军的主意。为了能把泾原军区(总部在泾州)的边防军抽调回来,他不惜和吐蕃讲和,同意按双方实际控制线来划分边界,承认他们之前所占领的中国领土全部归他们所有。

安抚住吐蕃,泾原军火速撤回长安。他们将在长安稍作休整后直接奔赴前线参与平乱。

可让唐德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付出巨大代价调回指望能帮他平叛的这支部队叛变了。

泾原军来到长安,满以为皇帝会对他们大加犒赏,给予安家费、战时津贴之类的赏赐。没想到唐 德宗不但没有赏赐连酒肉都没有,只给他们吃糙米青菜。

唐德宗这事做得是有点小气。不过他也是没办法,穷啊。战争打到现在早已经把家底折腾光了。为了应付庞大的战争支出,唐德宗想方设法搜刮百姓已经激起民怨沸腾。他不得不设法省着点花。但他没省到地方。这点小钱也省显得太抠了。

泾源军认为唐德宗既想让马儿跑,又不想让马吃草。失望的泾原兵尥起蹶子踢翻饭桌,狂喊:皇帝不给,咱们自己去拿。

哗变士兵涌入京城。唐德宗“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而哗变的士兵们开始砍砸宫门。唐德宗吓得拉上老婆孩子从后门逃走,逃往奉天(陕西乾县)。随行的只有一些宦官。

哗变士兵涌入皇宫四下抢掠,搬运皇帝府库的金银财宝直到力竭为止。城中百姓也借机浑水摸鱼。整个京城大乱。

哗变士兵占领长安,拥戴朱滔的哥哥朱泚[cǐ]为帝。

朱泚原本是卢龙节度使。后来朱泚入朝为官,让弟弟朱滔代理节度使。朱滔叛唐连累了朱泚。朱泚不仅被免职还被唐德宗软禁在京城。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泾源军主帅,名望不错。哗变士兵群龙无首,推朱泚为主。

朱泚一不做二不休,自立为帝,率领变军进攻奉天。

奉天被围攻了一个多月,弹尽粮绝。唐德宗的御膳房也只剩下两石糙米。御厨不得不深夜冒险沿绳索吊下城外挖些野菜回来做饭。其他人只能啃树皮吃树叶喝西北风。

前线部队火速赶来救驾。朱泚见状下死令拿下奉天,以绝援军之望。

叛军猛攻奉天。住在城里的唐德宗都差点被流箭伤到。唐军拼死抵抗,死伤惨重。太子亲自上城督战,为将士包扎伤口鼓舞士气。城破在即,唐将李怀光及时赶到,打跑了朱泚。

李怀光本以为唐德宗会隆重接见他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没想到唐德宗没有见他而是命他马不停蹄去收复长安。李怀光非常不快,怨恨皇上太不通情理。

唐军都撤回去勤王救驾了。叛乱的藩镇趁机反扑,撒开欢地攻师掠地。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

迫于形势,唐德宗收起“建中”的雄心壮志,下“罪己诏”向天下军民检讨认错:都是我的错,是我惹的祸。我久居深宫,不恤民情,也不了解将士们的劳苦。李希烈等节度使都是国家有功之臣。他们造反是我统治无方。从今往后“一切待之如初”,恢复老例儿。

唐德宗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改讨伐为安抚,答应恢复旧例。最早叛乱的两镇田悦和李纳认为目的达到,见好就收,退出叛军队伍罢兵回营。王武俊不肯向朱泚称臣,也退出叛军队伍。

朱泚、朱滔兄弟和李希烈不为所动。他们的目的不是争取自治权而是为了争天下。李希烈在朱泚之后也自立为帝。俩伪皇帝勾结回纥向正牌皇帝发起更猛烈地进攻。

这时,缺兵少将的唐德宗又遇到雪上加霜的事,李怀光和朱泚搞到了一块。朱泚暗通李怀光,许诺和他平分关中,并列为帝。李怀光因对唐德宗心怀怨恨产生贰心,答应和朱泚联合。他反戈一击派兵去奉天捉拿唐德宗,把唐德宗吓得狼狈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

不过李怀光反唐,他的手下却不肯反唐,拒绝和唐军作战。唐军攻击李怀光时,李怀光的部将纷纷弃他而去回归大唐。李怀光败走无处容身,自知难逃一死只得上吊自杀。

唐德宗向宿敌吐蕃借兵反攻长安,承诺事成之后割地相谢。吐蕃助兵两万和唐军联手歼灭了朱泚的一 支主力部队。朱泚知道吐蕃贪财,重金贿赂吐蕃别管中原闲事。吐蕃得了贿赂果然收兵,沿途抢掠作为助战唐德宗的辛苦费。

外号“万人敌”的唐朝猛将李晟[shèng]率领皇家禁军进攻长安。朱泚率军迎战被杀得大败。他的部将献城投降。朱泚西逃想投靠吐蕃,路上被部下所杀。李晟成功收复长安。

朱滔恨田悦归唐猛攻魏博。唐朝宰相李抱真亲赴王武俊军营,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王武俊出兵夹攻朱滔。他对王武俊讲,你如果不去救魏博,朱滔打下魏博,下一个就是你。王武俊被说服,与李抱真合兵一处大战朱滔。朱滔大败而逃,不久暴病而亡。

这时叛军只剩下一个李希烈。各路唐军腾出手来合力围攻李希烈。李希烈连战连败。他的部将纷纷弃他而去回归大唐。李希烈忧惧成疾。他的大将陈仙奇指使医生药里下毒把他毒死,之后率众投降唐朝。

至此,历时五年的藩镇之乱终于被平定。国家恢复了平静。唐德宗也回到长安接着做他的皇帝。但藩镇割据并没有被消除而是更加严重。唐朝看起来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成诸侯国。军阀割据的格局一直延续唐朝结束。

内战之后的中原人丁稀落、经济残破。人口流失三分之二,并且大多是青壮年。又赶上大旱,河枯井干,颗粒无收,斗米千钱,饿殍遍野。人们骨瘦如柴,脸色都绿了。如果在街上偶尔见到一个喝醉酒的人都当稀罕事互相传。百姓吃都吃不饱,哪有余粮酿酒?连皇宫都没酒喝了。

当兵的在军营闹事,嚷嚷要出去找吃的。他们高喊:又不让我们出去,又不给吃的,把我们当囚犯了?当官的哪敢放他们出去。他们出去还不把百姓的锅掀了、炕扒了?

唐德宗担心泾原故事重演,愁的要死。

驻守江东的镇海节度使韩湟得知关中缺粮立即送来一批粮食。唐德宗大喜过望,招呼人出去买酒庆贺。百姓饿瘪了许久的肚子终于填满一回,竟然撑死很多。

感激不尽的唐德宗遥封韩湟为宰相。

韩湟是著名宰相韩休之子,唐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画牛是一绝。他的《五牛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和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他在奉命出使李希烈时被李希烈扣留并杀害。

韩湟对唐朝忠贞不二,一直按时按量向朝廷进贡。

唐朝在安史之变前有328个州。如今被吐蕃占领和军阀割据了大半。能向朝廷进贡的州只有150个,其中还包括有一搭无一搭、或多或少进贡的州。韩湟管辖的15个州始终坚持向朝廷足量进贡。

但国家财政只靠一个韩湟不能支持。唐德宗的度支(财务总监)告诉唐德宗:我们的库底只能坚持70天了。如果不采取措施,70天后我们得像冰岛一样宣布国家破产了。

唐德宗下旨不节衣缩食,裁减各级政府官员,加强朝贡、税赋管理和盐铁专卖,鼓励边防军屯耕以减轻中央负担。

缺人少粮又没钱,唐德宗雄心不再,也没了重建中华的底气,对藩镇姑息迁就,只求天下太平,哪怕只是表面上的安定团结。

“泾师之变”后,唐德宗开始宠信太监。他上台后曾一度压制宦官,把禁军交给武官掌管。但从长安逃出时,他身边只有一群太监护驾,禁卫军一个没来。失望之余,他下令把皇家禁军交还太监。

有了兵权也就有了政权。刀把子有多粗权把子就有多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在各节度使逐渐脱离中央的情况下,太监掌握的这支禁军就成了王朝中的一支生力军。太监也随之成为朝中权力最大的官。宦官专权的局面再次出现并且益发升级,后来甚至能定夺皇帝的废立。

藩镇未除,宦官又起,大唐王朝多灾多难。

吐蕃趁唐朝内乱之机也跑来浑水摸鱼。

唐德宗在最危急的时候向吐蕃求援,许以西域四镇。吐蕃出兵去攻打朱泚却被朱泚收买,撤兵回国。等唐朝打败了朱泚,诸事已毕,吐蕃要求唐朝按约行事割让四镇。唐朝当然不同意。见过不要脸的也没见过你们这么不要脸的。

吐蕃又开始攻击中原。最猖狂时,吐蕃的前锋一度攻到长安城下。唐德宗又想跑被大臣拦住。多亏李晟及时出兵赶走吐蕃。

吐蕃惧怕李晟,使用离间计扬言吐蕃此番进犯是受李晟之邀。李晟得知立即率军追击吐蕃以证清白。

中原之乱基本平定后,唐德宗把军队调到大西北去抵抗吐蕃。

吐蕃一看唐朝大部队上来了,便假意求和。他们的粮草供应出现问题无法支持大规模作战,想以和谈做缓兵之计。

李晟看破吐蕃伎俩,极力要求趁机反攻吐蕃。但唐德宗是个糊涂蛋,指望和吐蕃结盟然后去对付回纥,不顾李晟等人的反对同意跟吐蕃讲和。

反对和谈的李晟被明升暗降解除了兵权。

唐德宗这人不仅糊涂,而且猜忌心很重。他解除李晟的兵权一是恼怒李晟反对他的和谈决定,二是因为吐蕃的离间计作祟。

当初李怀光也因为反对唐德宗的对吐蕃政策惹恼了唐德宗。唐德宗想向吐蕃借兵平定内乱,李怀光极力反对。吐蕃人知道这个情况后告诉唐德宗:没有李怀光的同意,他们不会出兵。唐德宗于是要求李怀光在文书上签字。李怀光就是不签。唐德宗认为李怀光背叛朝廷,假意封李怀光为太尉,准备明升暗降夺他的兵权。李怀光愤而造反。

在李怀光之后,李晟收复长安有功被封为副元帅。如今李晟被封为太尉,副元帅一职转给马燧。马燧是极力主张跟吐蕃和谈的。

两国使者穿梭往来好长时间终于定下两国双边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吐蕃点名要求唐朝的几位大将浑瑊[jiān]等人为唐朝和谈特使。唐德宗以军务繁忙为由只让浑瑊作为特使去参加和会。

签订和约的那天,唐朝使团毫无戒备地进入会谈地点。突然吐蕃伏兵四起,手无寸铁的唐朝官员被吐蕃生擒活捉。浑瑊抢了一匹战马侥幸逃脱。

消息传来,唐德宗大惊失色。和谈地点离长安不远。唐德宗担心吐蕃趁机打过来决定离开长安躲避,又被大臣们劝住。

浑瑊逃回后整军备战。吐蕃人没抓住浑瑊,见无机可乘便撤兵而回。临走时,吐蕃把唐朝使团的人给放了。放并不是白放,吐蕃人借这些人之口再使反间计。

马燧的侄子在被俘的使团之中。吐蕃人对他讲,之前我们青黄不接,马都饿得抬不起蹄子。如果马燧此时发动进攻,我们就全军覆没了。马燧支持和谈救了我们一命。我们对马燧感激不尽,所以不会扣押他的亲人。

这话被其他人听到,然后传到唐德宗的耳朵里。唐德宗迁怒于马燧,封他为司徒,解除了马燧的兵权。

吐蕃人最怕李晟、马燧和浑瑊,说“去三人,则唐可图也”。只要除去这三个人,唐朝再没有值得吐蕃担忧的人。吐蕃施展离间计虽然没能除去三人,但至少让唐朝两员最能打的战将被闲置。

吐蕃的马草已肥,继续侵扰中原。百姓不堪忍受,唐德宗也整天提心吊胆。可是,忠于朝廷的军队不足于抗击吐蕃,藩镇的军队又不听朝廷调遣,唐德宗有心无力。

宰相李泌[Bi]力劝唐德宗与回纥结盟对付吐蕃。

李泌是个世外高人。是传说中诸葛亮那种料事如神、多谋善断的传奇人物。

他幼年以神童闻名。《三字经》里“泌七岁,能赋棋”说的就是他,七岁就能下棋赋诗。长大后读书破万卷,进山学道遍访高人。唐玄宗时出山为官,因为受到杨国忠排挤,辞官不做归隐山林。“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危亡,李泌再次出山辅佐唐肃宗。待大局已定,唐肃宗入主长安,李泌不顾唐肃宗挽留再次归隐。唐代宗时请他出山,但看到宦官当道才华不得施展立即飘然而去。唐德宗平藩镇之乱时再次请他出山拜为宰相。

唐德宗本不愿意跟回纥结盟。当年他做太子的时候出使回纥受了侮辱,一直怀恨在心。但在李泌的劝说下,他答应了回纥的和亲请求,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

可汗受宠若惊,谢道:“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一个女婿半个儿。如果吐蕃危害岳父,我自当为岳父除掉吐蕃。

回纥可汗请求唐朝称他们为回鹘[hú]。因为回纥[hé]的发音不准确,并且纥的意思不好,是低等的丝的意思。鹘是一种鹰。回鹘就有回旋在天空上的鹰的意思。

唐德宗当即批准。此后回纥在史书上改名为回鹘。

回鹘跟吐蕃绝交。唐朝少了一个强敌而多了一个强援。吐蕃势力被削弱。

唐朝又去招抚南诏,也就是云南。

南诏叛唐之后归附于吐蕃。吐蕃将南诏视为可以任意驱使的喽啰。吐蕃打仗不但强迫南诏出兵马、出钱粮,还让他们打头阵、做炮灰。南诏暗恨吐蕃,后悔脱离了唐朝。

“四镇之乱”前,吐蕃跟南诏联军进犯四川,遭到李晟的强力反击,死了八九万人。吐蕃迁怒于南诏,认为南诏无能,将南诏由兄弟之国降为君臣之国,向南诏征收重税,并且让南诏的军队承担吐蕃后防的任务。南诏越发思念唐朝。唐朝对待南诏不仅不征收赋税还不断给与大量赏赐。

南诏不愿再跟着吐蕃跑了。南诏王通过唐朝边将韦皋向唐德宗表达回归之意。唐德宗当然求之不得。能把南诏挖过来就等于削去了吐蕃的羽翼。不过南诏惧怕吐蕃,迟迟下不了决心回归大唐。唐德宗让韦皋跟南诏保持接触,促使南诏早下决断。

788年,吐蕃进犯唐朝,又让南诏出兵助战。南诏惧怕吐蕃,不敢不发兵。韦皋得知后给南诏王写信,劝他还是拿定主意回归大唐。南诏王不愿意跟韦皋为敌,把军队又撤了回来。吐蕃没有撤兵被韦皋杀得大败。

韦皋自此开始主动攻击吐蕃,收复失土。同时回鹘也在西域跟吐蕃交战。吐蕃东边跟韦皋打,北边跟回鹘打,南边还要派兵防备南诏背后捅刀子,兵力捉襟见肘,势力日益削弱。

唐德宗趁机组织军队反攻吐蕃,收复盐州(以陕西定边为中心的陕甘宁交界)后筑城防守,堵住吐蕃东进之路。

南诏派出使节觐见唐德宗请求回归。唐德宗也向南诏派出使节,接受南诏回归。不过出于对吐蕃的惧怕,南诏王回归唐朝的行动都在秘密中进行,不敢让吐蕃知道。

794年,吐蕃征调南诏兵马去打回鹘。南诏王不得不做出选择。他决定公开跟吐蕃翻脸。他假意派兵出征,名为吐蕃助战,实则偷袭吐蕃。神川(云南金沙江)一战,吐蕃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南诏打得大败,五个王被生擒,十万吐蕃人被降服。

吐蕃在唐朝、回鹘、南诏的轮番打击下,实力大损,从此步入下坡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