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男,48岁,1985年3月7日初诊。 主诉:咽痛喑哑3年。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生气大声吵嚷,并在感冒后坚持授课,之后自觉咽痛、喑哑,宣武中医院诊断为“咽炎”,后到同仁医院就诊,诊断同前。 刻下症:咽痛,语多尤甚,喑哑,咽干,吞咽略感困难,口干,纳可,睡眠欠安,二便调。咽部红肿充血,咽后壁有滤泡。舌红,苔白薄,脉沉细。 中医诊断:咽痛(肺肾阴虚)。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则:补肺益气,滋阴降火。 廉泉,水突,增音,风池,尺泽,合谷,太溪,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内关。 上方针刺10次,患者自觉咽部不适好转,继续治疗20次,巩固疗效。 按:《针灸甲乙经》曰:“廉泉在颌下,结喉上,舌本下。”该穴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清热化痰,开窍利喉舌;廉泉、增音穴(位于下颌角与喉结连线中点)为治疗急、慢性咽喉炎之必取穴位;水突清肺利咽,化痰散结;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清热调肺,疏经通络;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输穴,滋阴补肾,清肺利咽;风池能驱风祛邪,诸穴合用,共奏祛风清热、补肺益气之功效。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均有镇静安神之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理全身气机。 五味中医 老中医的忠告:药食互补,减少痛苦! 本文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刘志顺、赵杰)。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