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评价作者和作品的观点态度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4-21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评价作者和作品的观点态度

评价古诗词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往往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观点态度评价”考题在近年高考中较为少见。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即是对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历史、某种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情感的分析、鉴赏。态度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诗(词)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往往借用力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请看2014年高考“评价古诗词的观点态度”的真题:

江西卷: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重庆卷: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安徽卷: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评价古诗词的观点态度的题目,为主观简答题型,答题相对自由,利于考生自主发挥,展示才情。

答题策略

评价古代诗词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使分析评价做到准确、恰当,需要采取略:

1、辨识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羁旅行役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评价观点态度大有帮助。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也会有差别,这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情志。

诗词常用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情感色彩相应的诗词中。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结合诗意,开拓意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明朗了。

3、理解典故,把准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通过用典以曲折地表达。用典是古人作诗的一种高妙艺术,用典并非随意为之,是诗人为隐含深意或真意刻意为之的。从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是分析诗词用典的前提。因此,平日积累一些常见典故,把握其意义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命题者会在诗词后面给以注解,这对理解典故很有帮助。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以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

4、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深层理解。

古诗词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人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会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评价观点态度要“知人论世”。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更利于我们对诗词观点态度的深层理解。

5、辨清指向,深究意图,凸现要点。

解答评价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若是开放性试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辨明试题指向,深究命题意图,凸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精题示例(2014年高考江西卷试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思路:

总述内容——分析关键语句——辨明情感——概括观点态度

答题步骤:

步骤一:分析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从注释可知,本诗写作者有一天带着酒后的醉意,遍访“四黎”之家,归途天色已暗,酒意末醒;并且地面上草木丛生,路径不明。他走入“竹刺藤梢”围绕的迷途中,要回家认不了路,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径走,因为知道自己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步骤二: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热情的黎胞、天真无邪的儿童,作者感到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皙所描绘的孔子向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也忘却了宦海沉浮的怅惘这情,对故乡的眷念之意。

步骤三:分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前两步,可以作出如下概括:本诗表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作者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遭到了重大挫折,但他的胸怀依然旷达、坦然。

【参考答案】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评价作者和作品的观点态度

相关链接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喜爱、向往、追求、同情、厌弃、憎恶、不满、痛恨、指责、揭露等。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模拟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 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一)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或答“报国无门”亦可)。

(二)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特别提醒: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Ⅲ卷第15题就是一道评价作者和作品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本题的正确理解是:从“戏赠”二字进入诗题,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态度。一方面,诗作呈现戏谑友人,夸耀自我的态度,通过诙谐的笔墨,表达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赞自矜,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自信。另一方面,诗作并非全是戏言,其中也包容着对前程暗淡失落无奈,对现实处境愤懑自嘲的情感。态度为表,情感为里,表里融合:在仕途跌挫的窘况中,也只有编排诗作,流传后世的未来期待和戏赠挚友知交,无拘无碍的现实慰藉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评价作者和作品的观点态度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