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庄子及其《逍遥游》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4-21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庄子及其《逍遥游》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 从此终身不仕,以编草鞋为生。

在哲学上,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 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庄子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庄子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

《庄子》所有篇章全部以散文体形式著就。在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中,《庄子》最为生动优美,文学手法丰富多变,构造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本书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借喻论事的巧妙,泼辣明快的语言,活灵活现的叙述,构造出了一幅幅美好的文学花卷。其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

此外,《庄子》以其多种多样的句式,丰富多彩的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张力,丰富了我国语言的词汇量。其中见之于《庄子》而今天仍常用的成语和典故就有:鹏程万里、越俎代庖、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莫逆之交、唇亡齿寒、螳臂当车、得心应手、东施效颦、吐故纳新、邯郸学步、夜以继日、神工鬼斧、昭然若揭、君子之交淡如水、似是而非、虎口余生、栉风沐雨等等,不胜枚举。

内篇中的《逍遥游》,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逍遥,悠闲自得、无拘无束。游,交游,这里是指一种人生境界。首先,作者以鲲鹏展翅九万里开篇,

继以小雀笑其劬劳相衬,说明大小之辩。再推及动植物、社会人生。虽然神往大鹏的逍遥,但大鹏仍要有所凭借。作者认为心须与物无待,,即摆脱与周围事物的依赖、对立。而做到无待,即无所凭借的关键,就是无己,连自己的存在都不放在心上,就没有什么不可逍遥的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庄子及其《逍遥游》

要基本读懂《逍遥游》,至少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弄清文中大小对比的目的,是读懂此文的关键所在。庄子笔下的“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不可不谓之大!他为何要创造如此巨大的一个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大的形象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文中的大与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庄子并非是在褒大贬小。而且要深思,进行大小的对比与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有何关系。在文中,庄子在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为什么呢?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可是,庄子对他仍然感到不足,“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也未达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至此,庄子对比的意图已经明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所以最末,作者才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二、理解“绝对自由”,才能把握庄子人生境界的涵义。《逍遥游》一文所讨论的核心是“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自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人生中,任何人总有“心为形役”的烦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这种交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的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的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上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是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也是庄子所主张的人生境界。这种“理念”,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影响极深,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这一点,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庄子及其《逍遥游》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