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1924年12月,发表于1925年1月《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那时的徐志摩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他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五四”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诗人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灵动飘逸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很明显。 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一朵飞向爱情、理想的雪花,色调欢快、明朗,感性真挚、含蓄,充满争取个性解放的积极向上的情绪。 全诗有四节,第一、二节生动描绘了雪花对爱情与理想的执著追求与向往。诗人将自己假设为一朵雪花,借助雪花的艺术形象表达情感。雪花虽然飘逸潇洒,但并不是飘忽不定,它决不去那冷漠的幽谷和凄清的山麓,而是认准自己的方向,乐观自信,专心致志,矢志不渝。 第三、四节描写了雪花到达理想境地后的欢快心情。在那清幽的花园,雪花等来了要等的对象,她身上散发着朱砂梅那般淡雅的清香。雪花果敢地向她飞去,紧紧粘贴在她的衣襟上,并消融在她的心胸里。摒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喧嚣,忘记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与爱情或理想紧紧相拥,直到融为一体,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 诗歌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比喻恰当贴切,旋律优美,结构精巧,句段整齐,富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语言清新、含蓄,感情细腻、丰富,风格轻柔、明朗。整首诗给人一种幽静典雅又纯情的美,让人感到清雅健康,积极乐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