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赤峰的“九街三市”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2017年2月23日,赤峰旅游官方网权威发布了《中共赤峰市委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意见中,有这样一段:“以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为主体,建设三山二园和环中心城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以中国契丹辽文化博物馆为核心的博物馆群,恢复修建‘九街三市’城市休闲街区,大力发展城郊游、乡村游,打造城市周边旅游特色村镇,形成多条城市一日游精品线路,增添赤峰城市旅游魅力。”其中的“九街三市”引起了本报记者的注意。那么,在咱赤峰市,这“九街三市”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它们又是有什么来头呢?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希望能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出一些答案……

龙头山和蜘蛛山

在老赤峰街,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先有关帝庙,后有哈达街”,意思是要想说清楚这“九街三市”,关帝庙是“一道绕不过去坎儿”。

在老年间,咱赤峰也是挺水灵的,西路嘎呀河、阴河、锡伯河,汇聚于英金河口,水量充沛,舟楫繁忙;每逢雨季更有从南山而来的洪水汹涌而至,硬生生地冲刷出东、西两条季节性河沟子,即两条老旱河。当然喽,彼老旱河非此新旱河,在位置在是有区别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解除洪水的季节性泛滥,对两条老旱河进行了取直和疏浚,又形成了现在的那两条新旱河。

在英金河口处,有两座小土山,河北曰“龙头”,河南曰“蜘蛛”。而那座比赤峰城还要老的关帝庙,就建在蜘蛛山之阳。

十八世纪,清朝政府在红山脚下、英金河畔设置了“乌兰哈达厅”。由于地处塞外要冲,这个小小的“厅级单位”很快就发展成一个商业重镇。到了清乾隆中期,鉴于“借地养民”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乌兰哈达厅被提升为赤峰县。时至今日,一些四里八乡的老年人还管到赤峰去做买卖称为“赶老哈达集”。

乌兰哈达厅时,有商人在关帝庙前摆起小摊儿,形成了最初的生意场。在此基础上,赤峰县时又整理出三条街道,即今天的头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至此,“老哈达城”的雏形算是基本形成了,东端边界不足两里地,南部边界不足四里地,西部边界二里多,北部边界稍长,约有五里之遥。

日前,本报记者到头道街采访时,发现那里的路标为“一道街”,似有不妥吧,还是尊重历史与约定俗成为妙!

马王庙和三官庙

赤峰建县之初,二道街老东街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马王庙,庙门面对二道街的东栅栏门。咸丰年间,在马王庙前路北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民国三年,日本人在天主教堂路南一带还修建了日本驻赤峰领事馆,馆内有日本警察署。马王庙后面是菜园子,东至红山根下,不能称之为街了。

当年,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在头道街、二道街和三道街这三条东西方向的主街道范围内,又形成了三条南北方向的街道,即兴隆街、东横街、西横街。

关帝庙的东、西两侧建有牌楼,在东牌楼以东的路北,曾有一条可以北达英金河南岸渡口的胡同,胡同北口建有栅栏门,到头道街不足一里地。别看这条胡同不太长,却是老哈达街通向北部各蒙旗的惟一进出口。清廷在这条胡同的路东设置了督销蒙盐进出的盐务署,凡是来老哈达街贩盐的车马、驼驮,都要在此作短暂停留,收钱验照。民国初年,在盐务署内又增设了赤峰县烟酒专卖局,征收烟叶和酒类的税捐。于是,在这条小胡同里出现了买卖皮毛的四家店铺和一家盐店,装满粮食、皮革、绒毛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显得十分的兴隆,就叫兴隆街了。

东横街和西横街则在关帝庙的对面,比兴隆街要长得多,均分为三段。

英金河的北岸有一个小村子,叫周家营子。这个小村子的对面有一条“水下石网路”,可到英金河南岸的三官庙。东横街最早也是一条南北方向的长胡同,分北、中、南三段。其中,北段位于兴隆街的东侧,自三官庙西墙外的“水下石网路”渡口开始,南至头道街,全长约一里,南街口东侧为统领衙门。统领衙门西北墙角外还建有一座栅栏门,将三官庙至统领衙门这一段的胡同分为南、北两段,故从三官庙到统领衙门的这段距离又叫“三官庙胡同”。栅栏门以南西侧为大仙庙和赤峰县公署,后改为旗医院。那时,这一段的商家不多,仅在旗公署一侧有一大车店和石灰店、煤店、草店各一。东横街的中段连接头道街和二道街,约半里地长,住着很多大户人家,如支栋和元隆张家。东横街的南段,北自二道街马市开始,南至三中街东端,全长约半里地。民国年间,有一个叫刘东疆的厨师相中了这段路南口西南角的一块空闲地,集资建起一座两层的青砖小楼,开办了“东顺楼”饭庄,在当时的赤峰街很有名气。

在关帝庙的西山门对面,同样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即西横街。从西牌楼东侧往南,至二道街口是西横街的北段,也称北横街;自二道街口南行至三道街的一段为西横街的主街。在尚未开出四、五、六道街之前,西横街止于三道街,与三条主街的南部边界连接。当时,这条街全长仅一里来地。西横街是“老哈达集”的中心,为南北通行要道,早在赤峰建县以前,这里就是小商小贩云集的黄金地段。

康熙年间,在北横街北段路西,建起了一座清真大寺,即北大寺。清真北大寺的门殿向东,南邻当时赤峰首富朱家的复盛义京广货铺。

财神庙和文昌阁

在赤峰建县之前,现在的四、五道街的范围为回、汉两族人民的杂居地带,尤其以回民占多数,并多居于中部,汉民则多居于东、西两侧。建县之初,赤峰县公署在这一路段中部建了一座城隍庙,北端也逐步被三道街路南的一些商号占用,形成了街道的雏形,即后来四道街的中、西两段。

当年,为了应付各种杂役和摊派,老哈达的大小商户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钱庄、粮栈、烧锅、当铺、铁匠、木匠、药铺、杂货等行业的行会,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按不同籍贯划分的三大帮派,即太原社、饶都社和忠义社。各社公选出有声望和权威的人当首领,称为会首。每当遇到关系到全社成员利益的大事的时候,会首会召集会议公决,开会的地点就在会首的商号内或家里。如此一来,开个一两次会议尚可,如果开得多了,会首也有些招架不住了,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于是,在乾隆末年,这三大社决定集资建一座财神庙,庙址就在城隍庙西边的一块空地上,将庙内的西厢房作为三社共用的集会场所。这时,很多精明的商家发现了商机,又纷纷在财神庙的东、南、西三面的空地上建房立号。这一地带有赤峰去往辽、锦、京、津等大城市的要道,新开的商户也以批发棉布和丝绸、百货的货栈为主,还有几家磨坊和宝坻县静家开办的德发永老炮铺。四、五道街的中、西两段形成后,又从两街的东端横越旱河往东扩展,形成四东街和五东街。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二道街东街、三道街东街和六道街东街。

三道街东街的西头自三道街老东街的东栅栏门外开始,沿旱河水道以东至日本领事馆西南墙角处,旱河到此向北折流,而三东街则从上坡直向东行。路南有通五东街的胡同一条,北口早年有一座粮油磨坊叫“永巨”,所以这条胡同即叫“永巨胡同”了。胡同以东,面对着路北的文昌阁,还有一条向东南郊区斜行的漫长胡同,因其为走向南山以东四道井子乡的大路,且为沟通锦州、朝阳、建平等县的交通要道,故此名“东南关”。

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一座两层老式小楼,是由赤峰县前清举人董俊先于光绪年间联合赤峰城乡全体秀才修建的。董举人捐出自有的一块地皮作为阁址,众秀才也各捐钱物。董举人有两处住宅,老宅在头道街礼房胡同口路北,新宅就在文昌阁以东路北。

六道街东街原为一大片空地,直到很多回民在建县后纷纷南迁,这一带才有了人家。因此,六道街的中、东两段均是受四、五道街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当年,这两块路段虽名为市街,其实距离市中心较远,并无商号。迁来的居民也多数住在中段路南的三条胡同,即南新街,一面街和太平街(陈家胡同)。

从上面的这些资料中不难看出,咱们的“老哈达集”开始于乌兰哈达厅,在建县后有了发展,到解放前已基本成形了。所以,所谓的“九街”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

大粮市和小驴市

下面再说说这“三市”,即粮市、马市和菜市。

在解放前,咱老哈达集有三处粮市,为大粮市、西粮市和中粮市。

大粮市的位置在三道街中段大街东口路南的一块开阔地带,北端隔三道街面对东横街南口。清代中叶,除了这个最早的大粮市而外,又出现了西粮市和中粮市。西粮市位于三道街西屯大街中间南、北两股岔道处,附近有数家大车店和烧锅、粮油、磨坊等。从西南方向进市粜米的车驮,停留在此售卖,整个市场大约有半里地那么长。中粮市在三道街中街街心,西自西横街口。当年,这一段大街十分宽阔,七八辆铁轮七套骡马车可并行,更有东、西横街交通之便利,为城市中心。每至秋季,中粮市可达一里地之遥,让大粮市难以支撑,险些成为一个以柴草和煤驮为主的所在。

最早的马市在二道街中段大街东端的街心,东自东横街口,西至南线儿胡同南口,全长约半里地。后来,随着牲畜上市数量的增多,这个马市因占据的街心较窄,非常拥挤。于是,有一部分经纪人就单拉出来,另在五道街南门里的一条斜街的街心处开辟了市场。当时,这条街也挺宽阔,路东还有马店一座,门在五西街路南。马店西墙外有一片空地,靠墙根儿有一大坑,长年有积水,因此得了一个“王八坑”的俗名。从二道街马市分出来的那批经纪人,把这个大坑边上的空地作为买卖牲畜的场所,这条斜街因此得名“小驴市”。民国五年,一场暴雨过后,从八沟道冲入南门的山洪把“王八坑”淤平了,盖起了一大片房屋,开办了很多小饭店和鲜果铺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