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30年洋务运动,为何一朝被打回原形?

 昵称12494289 2018-04-21


本人的亲笔签名书

作者:廖保平  来源:廖保平的思想国(ID:sixiangguo2017)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人微信:liaobaoping

文|廖保平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我想起自己的一本书,《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里写的几段话,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洋务运动的特点是在政治上、精神上拒绝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样样都好,只是武器装备不如人,只需要修练武器就可以了。


所以这是一次仅限于器物层面的改革,奉行的是“中体西用”的原则。北洋大臣、洋务运动领头人李鸿章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引进外资,鼓励民办企业,开放通商口岸,等等,一切努力旨在学“技”,以便“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上进行了大手术,进行了近代化的政治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不能不说晚清洋务运动取得了历无前例的成就,现代文明在这个古老的帝国显出璀璨之光,电灯,电报,电话,火车,汽车,枪炮、船舰,采矿,纺织,机器……


这些西方的物质文明成果纷纷落地中华大地,中国人像看万花筒一样看这些神异之器在翻江倒海,日新月异,发挥着他们从未想过的奇异功能。


中国人以为用技术的奇力修补一下物质层面的不足,又可以重拾中华文化自信力,然而,事情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持续了30年的洋务运动即便在物质层面上的成就也是难以拎得上筷子的,基本上没有创造什么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无非就是买买买和山寨山寨。甚至可以说30年的心血最终以梦想破灭而告终,李鸿章终究是衰败的大清王朝的一个裱糊匠而非建筑师。


1894年甲午战争暴发,一向被中国人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一举击垮了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海军之一北洋水师,1895年李鸿章忍辱负重去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背负一生的卖国贼恶名。


从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来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经过30年的卧薪尝胆之后,一次改革成果的亮相和比拼。战争的结果很快得出答案,中国简直不堪一击地战败,败得很难看。



接着,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大连湾。一系列事件将洋务运动的成果打得落花流水,慢慢滋长的自信力再度被打回原形。


尤其是甲午战败大大出乎国人的意料,国人稍为重建起来的一点点自信一下子被摧毁得精光,因为这一回,打击我们的不是西方列强,而就是周边的一个小岛国,一个曾经被纳入华夷秩序,对中国俯首帖耳的小日本,这种心理的打击是致命的,宣告了物质技术层面的自救运动彻底破产。



物质技术层面的自救运动的彻底破产让晚清的中国人彻底清醒,光是进行器物层面的自救是不行的,关键要靠国家的制度改革。


尤其是随之而来的日俄战争(1904年到1905年),庞大的、貌似不可一世的沙皇俄国战败,一些先进的晚清人发现,俄国不是败在兵力,而是败在制度上——“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摘自当年的《大公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