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下人家》课堂实录及点评

 乘着隐形的翅膀 2018-04-21


一、读通全文,初感文句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陈醉云的文字学习一篇散文。(板书:散文)

师:题目叫——

生齐:乡下人家。

师:这篇散文写的真美,课前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难不难读?

生:不难。

师:都说不难,是的,对于我们将要上五年级的同学们来说,不难。但是呀,这篇课文要读得通顺、流利,读好文中的很多长句子是关键。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拿出学习单,上面罗列了这一课所有的长句子,同学们可以自己读一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同桌相互读,还可以同桌抽选难度的句子互相检查读,老师说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好,不管你选择什么方式读,你要一直读,直到我喊停为止,好吗?

生齐:好!

师:好,开始!

生读书。

师巡视,指导。

师:好。咱们现在一起来听听,谁愿意来读,选读一句。好,请你来。

生1读: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嗯,是的,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你读得很流利,再请一个同学。

生2读: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连贯一些,再读一次,好吗?

生2读: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好的,越读越好,你也来……

生3读: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前面这三个同学读的都很正确,都很通顺,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一个句子就像说一句话,我们一起来把它读得自然一些。看这个句子。(教师范读)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好,你再来一次。

生3再读一遍。

师:嗯不但通顺连贯,而且自然了,你也来。

生4读: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步地走来走去。

师:好的,同学们把手放下来,看来同学们读这些句子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在这些长句子里,有生字,有多音字,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都读正确了,都读通顺流利了。


【《乡下人家》的教学,就这样自自然然地展开了。没有花哨的导入,没有煽情的渲染,只一句“这篇课文要读得通顺、流利,读好文中的很多长句子是关键”就引向了新课教学,这是开局的自然;给足了时间让学生练读长句子,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最终的朗读要求只有一个——读得自然一些,这是目标的自然;而要达成这个“自然”的目标,唯一的策略就是“读”,诚如朱熹所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是方法的自然。不要以为这样自然的开课不过尔尔,自然的背后是定力——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定力的背后是知止——一切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旨归。

二、关注编文,文中有画面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原来这些句子,这些段落,写了好多——风景。(板书:风景)

我们来看(ppt展示),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谁会读?请你。

生5: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我特别喜欢他这种自然的朗读方式,同学们掌声送给他。(生鼓掌)让我们一起来以自然的方式读一读。几场春雨过后,齐。

生齐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这句话,写的是一个什么景?

生:笋。

师:非常好,拿起笔来,圈上。(生圈)好,课文在这句话的旁边,有这样一个学习小泡泡,同学们看,里面有个词叫做——

生:雨后春笋。

(师板书)

师:一个词呈现了一个美美的画面,它叫——(生齐:雨后春笋)是的,于是我们读着读着,眼前就有了这样一个画面,你来读。

生6: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读得太快)

师:孩子你走的太急了,你看到那些笋了吗?看到它们探头了吗?可以慢一些,老师与你再来一次好吗,几场春雨过后,开始。

生6再读一遍。

师:有没有进步?

生:有

师:好,掌声送给他。(掌声)还有同学看到这幅画面了吗?也来读一读,好请你来。

生7: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是呀,就这样慢悠悠地走,闲闲地看,于是看到了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了吗?

生:看到了。

师:好,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好的,《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每个段落都有这样一个主要风景,都有一幅画面,我们就这样来读。看,这一段话前半部分文字当中,我们也能读出一个主要景物来,是什么?

生:花。

师:是的,把它圈起来。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他读得时候,我们其他同学做什么?——

生:听

师:非常会学习,倾听就是学习呢。听的时候有要求的,想画面,同学们抓住这个主要景物,想想我们能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

生8读: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谢谢你,读的非常流利。我们选一个什么词,好,请你说。

生9:写出了鲜花轮绽。

师:哇,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写出了鲜花轮绽,这个词用的了不得。你知道哪个字用的了不得?

生齐:“轮”字。

师:是呀,为什么用这个“轮”呀?

生9:因为这是按照顺序开放,按照季节春夏秋冬的顺序开放,所以是轮着开放。

师:好的,他不但理解这个“轮”字,抓住了文中文字的表达,论证的非常精准。有人高举小手,有其它词语表达吗?

生10:我觉得还有一个,是四季开放。

师:还有吗?

生:鲜花盛开。

师:同学们,相同文字可以因为各自理解有不同表达,但是,在很多表达中间,一定有一个词,一种表达更加贴切,再读文字,你们说哪一个会更加贴切呢?

生:鲜花轮绽。

师:来我们把这个贴切的词写在这句话的旁边,(师板书:鲜花轮绽)。好的,我们就这样读下去,课文剩下的自然段,你选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就这样想着画面读,然后找出这里面的主要景物,用上像“鲜花轮绽”——什么、怎么样,“雨后春笋”——哪的、什么,两种表达形式都可以,然后写下来,听明白了吗?好的,选一个自然段,赶快读。

生默读。

师巡视,点拨。

师:我看到好多同学会读书,边读边用笔做着阅读记号。好,你找的是?请你说。

生11:我找的是第5自然段。

师:嗯,你圈的词是?

生11: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

师:关键词?

生11:吃晚饭。

师:很好,看到第五自然段,她圈的是“吃晚饭”,好,你写的是?

生11:院落晚餐。

师:很好,你看会读书的孩子呀,用词也美,意思概括的也完整,院落晚餐,她找的是第五自然段。(师板书)。还有同学呢?好请你说。

生12:我找的是第三自然段。

师:你圈的主要词是?

生12:鸡群觅食。

师:好,她找的是鸡群觅食。还有不同表达吗?鸡群里有谁啊?

生:母鸡,小鸡,雄鸡。

师:我们把鸡群改成“群鸡”会不会更贴切?感觉一下?

(师板书:群鸡觅食)你们多会读书啊,想画面,抓关键啊。好请你来。

生13:鸭群戏水。

师:好,鸭群戏水,主要景物的是什么?

生13:鸭。

师:鸭,是吗,好,大家圈了吗?还有同学读到了?请你。

生14:瓜藤攀檐。

师:他读的是第一自然段,对吧,主要景物来是?

生14:青的、红的瓜。

师:一个字?

生14:瓜。

师:是的,学会找关键信息,你用的词是?

生14:瓜藤攀檐。

师:好,我们把刚才两位同学的阅读收获都写下来。(师板书:瓜藤攀檐、鸭群戏水)

还有一个自然段,有没有同学读?这个自然段还真不好找,我请一个同学来。

生15:第六自然段,梦乡。

师:词?

生15:月夜睡梦。

师:月夜睡梦,这个表达好有诗意啊,师板书,这个夜晚定是个有月亮的夜晚,这睡梦定是个不一样的睡梦,因为乡下人家的睡梦里有什么呀?

生:纺织娘。

师:是呀,有纺织娘的歌声。同学们,这乡下人家一幅幅画面真美啊,你能用老师的提示,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吗?(出示幻灯:乡下人家,屋前      ,门前场地上                雨后春笋       ,房前屋后               ,夏天傍晚,人们         ,秋夜         。)

生举手踊跃。

师:你看,四年八班的同学我太喜欢了,怎么这么会读书呢?好,请你来。

生16:乡下人家,屋前瓜藤攀檐,门前场地上鲜花轮绽,雨后春笋,房前屋后群鸡觅食,鸭群戏水,夏天傍晚,人们院落晚餐,秋夜,月夜睡梦。

师:一句话,就把房前屋后,春去秋来乡下人家这处处景,幅幅画都说清了,其他同学们会说吗,都说一遍,自己说一说。

生说。


【以散文的笔法教散文,这是梁琳最自然的选择。散文之形在一个“散”字,“散”是自由、是灵动、是随性、是率真。这个环节,老师教得自由灵动,学生学得随性率真。教得自由灵动,就是先“举一”后“反三”,所举之“一”,就是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例,渗透基本的学法——想象画面,概括画名,所反之“三”,则是学生任选一个自然段,以读促悟,悟中得法。读法是自然的,学法是自由的,也难怪学生学得如此随性、如此率真!而散文之神则在一个“聚”字上,“聚”是集中、是凝练、是贯通、是融合。这个环节,从表层结构看,是散点式的,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珠与珠之间似无关联;其实,从深层逻辑看,教学是向心式的,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其读法和学法全都集中、贯通在一个核心上——美。所想象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美”的,所概括的每一个画名都是“美”的,“美”是这个环节的所聚之神。】

三、读中品味,文中有诗意

师:四年八班的孩子们会读书,不但善于抓关键,还能由读文字想象到这一幅幅画面。我就奇怪了,你们真的眼前有这样的画面,真的见到了这幅风景吗?真的吗?

生:真的。

师:可是你们不是坐在大厅里和老师上课吗?可怎么梁老师觉得你们个个眼前有画面,个个心中有风景呢?

生17:从课文中的图中看到乡下人家的风景的。

师:嗯,课文的插图你注意到了。你呢?

生18:还可以抓关键词,读课文啊。

师:是的,她走到了文字里去了。同学们,文字呀,就有这样的妙处。那让我们赶紧拿起笔来看看,究竟是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让你走进了画面,让你心中有这样的风景吗?好好地读一读,做上记号,做完记号之后呢,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生:(默读,批注)

师:(巡视,个别交流)

师:看,有的同学,会圈,会划,还会做重点号,有的还能写上一两个词留下感受,这些同学特别会学习,非常好。

师:梁老师走了两圈,发现有很多同学真的真的很会读书,这位同学做记号,就一遍又一遍读,发现句中让自己特别有感觉的字词,他又在上面做上了重点符号,还用简单一个词写着自己的感受,非常会读书。来,一起来分享你在阅读当中留下的收获,谁先来试一试。有没有没发言过的同学,手举高,老师一定会注意到你,好请这位女生。

生19:我注意到了第四自然段第一句: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师:嗯,会学习的同学也跟他一起注意到了这个句子,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什么?

生19:我注意到了“扎“字。

师:为什么注意到这个字?

生19:因为我觉得它很恰当。

师:怎么说恰当?

生19:如果改成“潜”的话,很多鸭子都潜到水里去了,如果用“钻”“伸”我觉得都没有这个好,所以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很好。

师:同学们,掌声送给她。因为她不但会读书,还会品字。她的表达很有特点,她说这个“扎”字用的非常好,而且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叫做作比较,她拿了钻、伸、潜,这些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而且最后比较觉得这个“扎”字——

生19:用的很好。

师:是的,见着了这个“扎”字的好,我们就能读出这句话的好,好的,你就把这个“扎”的好带到句子当中,再去读一读。

生19:(朗读该句)

师:其他同学可以把这个“扎”字圈起来,当你听到别人的阅读收获的时候,你也收获了,那么就是在学习。还有同学注意到了哪个句子?好,请你来。

生20:我注意到了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我注意到了一个关键词——“从”。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是关键词呢?

生20:因为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动物和人类都是非常和谐的,可是乡下的人已经和动物非常友好了。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孩子很了不得,他从这句话里面,读出了乡下人家,人与动物之间的?

生20:和谐

师:和谐,多会用词,你用了这么一个有境界的词,把动物与乡下人们共处的境界读出来好吗?

生20:(再读一遍)

师:好,这是他的收获,还有同学呢?

生21:我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你为什么要为我们美美的读这一句话呢?

生21:因为我找的关键词是石狮子和大旗杆,因为,如果在乡下人家门前也蹲着石狮子和大旗杆,就会显得很严肃,不自然,如果是架着一个瓜架,上面种着丝瓜或南瓜,就会显得很自然和谐。

师:哪些地方自然、和谐,你还可以再读一读,同学们,就这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关注。刚才说的石狮子和大旗杆,乡下人家有吗?(生齐答:没有)没有,乡下人家有什么,谁来读一读?

生22:乡下人家有小小的房屋,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乡下人家还有什么,还有一个句子,请你读。

生23: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留心到的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看上去太一般了。你们再读读,哪些字特别能让你的眼睛一亮。

生24:我找的是“或”,就是说乡下人家会种南瓜或丝瓜其中一种。

师:其中的一种,随便你,或种南瓜,或种丝瓜,改天我们想种其它的瓜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或这个或那个,那这是一种什么?

生:舒畅。

生:自由。

师:是一种舒畅,是一种自由,所以,或种南瓜,或种丝瓜。在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能吸引住你?

生25:我找的一个有五个字的词组,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虽然只有5个字,这让我读懂了乡下人家醇厚朴实。特别是“小小”,感觉乡下人很满足的样子。

师:掌声送给他,他的这个体会细腻呀,是老师之前想都没有想到的,看来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去读,他的体会,他的注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还有同学,就这句话,请你来。

生26:我找的第一自然段的,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好,同学们,有人关注到了两个动词,嗯,这两个动词让你看到了什么?

生27:这两个动词,让我明白了……

师:不是明白,这样的两个动词让你看到了什么?

生27:让我看到了,乡下人的屋檐和藤架上爬满了青青的叶子和绿绿的藤。

师:是呀,都爬满了,这个小小的屋顶上爬得满满的,这户人家里面,住的是我们的乡下人家,还住的谁呀?

生:瓜藤。

师:还住的这些瓜藤,这些瓜,瓜藤,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住在这里,那么你体会到的是?

生28:体会到的是一种自然的感觉。

师:是的,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呀,就带着这样的自然、自由,去读去品。一起来把这样的感觉和着这样的文字读一读。

生读:乡下人家有小小的房屋,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你看,平常的一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所以我们读起来感觉也就丰富多味起来。还有同学注意到——

生29:我注意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好,说说你的感受。

生29:乡下人家勤劳。

师:嗯,这是你的感受,还有同学呢?请你说。

生30:我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第二句。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说说你的理解吧。

生30:在城市中没有鸡在街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乡下就有,鸡在房前屋后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乡下人家和动物都是很和谐的。

师:一份对乡下自然和谐的羡慕。就这一句话,你还关注?

生31:“肯定”。

师:为什么?

生31:因为乡下肯定会有鸡。

师:哦,你是说,乡下人家我们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景物,这样的景物一定是乡下人家所特有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好。

生32:我找的是“耸”字。因为在城市里,那些公鸡都被关在笼子里,它们都没有精神,而在乡下人家的那些鸡,它们都很高傲,耸着高高的尾巴。

师:掌声送给他,一个“耸”字,让他读出了乡下人家的动物都是很精神的呀。好。

生33:我找到的是“率领”,因为在城市里的鸡都是关在笼子里,都是人工饲养的,乡下的鸡是随便到处走的,很神气,所以用的是“率领”。

师:哎哟,同学们,梁老师怎么听着听着,感觉这不像一只大公鸡呀,而像是一个活生生的——

生:人!

师:人啊,它和乡下人,就这么一起自在,一起神气,一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吗?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你看,从那些非常非常不起眼的动词,或者一些比较关键的词语中,你们通过朗读,通过体会,把文字丰富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这就是散文的阅读,这就是美的阅读。


【如果说,第二环节采用的是“散文式”教学的话,那么这个环节则是完完全全的“散文化”教学了。“散文式”教学,总还有个“以散文的笔法教散文”的架子在,所以有“举一”,所以有“反三”,是有限度、有限制的“散教”;那么,“散文化”教学,则连“架子”都不要了,化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一环节教师的教,完全随顺课堂上学生的学,如流水一般,遇峡谷则激浪滚滚,遇浅滩则清波漾漾,入方塘则天光云影共徘徊,入峭壁则飞流直下三千尺,山行则百转千回,原驰则大江东去,随物赋形,尽水之变。但这还不是散文化教学的究竟,究竟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的这个“宗”。我们看梁琳教学的“宗”,正如她自己所言:“通过朗读,通过体会,把文字丰富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这就是散文的阅读,这就是美的阅读。”是的,发现“美在此处”,并且“各美其美”,就是整个教学的精髓和灵魂。】

四、披文入情,文中有乡心

师:我们在这看似符号的文字里读到的是我们的情感,读到的是作者陈醉云的情感(师板书:情感)。大家想想看,陈醉云写乡下人家的时候,一定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哪里呀?

生:城市。

师:是,所以到最后用了一整个自然段说出了他对乡下人家的感受,用一个关键词——

生:独特、迷人。

师:独特迷人,这个词圈起来。(师板书:独特迷人)这是陈醉云的感受。独特迷人,是写这篇文章时生活在城市里的陈醉云的感受,想一想,行走城市,陈醉云看到高楼门前立着的大旗杆,于是他会想起——同学们读

生齐: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那威武的石狮子也会令他想起,好,你来读——

生33: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读的太好了,他还会想起——

生34: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越读,越像是在告诉人们,乡下人家这淡淡的一切,同学们,居住在城市的陈醉云,每天看到高楼林立,看到立交高架,于是,他总是会想起——你读

生35: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师:是的,他也很自然地在眼前浮现——

生36: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师:是的,陈醉云和自己的家人在家中吃饭,和友人在餐馆吃饭,他总和人美美地说起,乡下人家——

生37: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是的,乡下人家的一切与城里人家的生活是那样不同,他还记得——

生38: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同学们,我们分明从这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散散地叙述当中,听到了作者这样的感叹——

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是的,有人说,陈醉云的文字很朴实,很平淡,可我说,在这淡淡的文字下面,却是作者那份深深的对故乡的情感,他觉得,乡下人家是那样的独特迷人。

好的文字,好的散文,就是让我们这样千遍地看、百遍地读。下课。


【依然是自自然然地教,依然是自自然然地学。但自然的背后,却是极高明、极精心的设计——还原比较。用孙绍振先生的话来说,这既是一种隐性矛盾的还原比较,即将“乡下人家”所潜藏的“城市生活”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形成某种审美的张力;又是一种历史语境的还原比较,即还原作家陈醉云的精神史,从而彰显文字背后的乡心和乡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