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豉汤和它的伙伴们 ——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的治疗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4-21


导读:栀子豉汤是心胃还是肺胃之病?是虚证还是实证?到底应该归属太阳病还是阳明病?看看文章吧!文后还有肖老师的对于栀子豉汤类方的观点哦!



《伤寒论》中凡见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憹之症几乎都用了栀子,张元素在《珍珠囊》中直接指出其“治心烦懊憹不得眠”。


但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憹究竟是心胃还是肺胃之病?是虚证还是实证?为什么栀子善治本证等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故探讨如下。


01


《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可见栀子豉汤证在汗、吐、下之前是三阳并见的复杂证候。柯琴称之为“阳明半表里证”。


因有的医者以脉浮而紧,发热而喘误作太阳证故发汗;有的医者见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腹满而喘,误作为阳明腑实证而用攻下;而汗之不解,下之不去又自然会想到吐法,汗吐下误治由此而来。


结果汗之脉浮紧虽然可去,然津液更伤,故必然烦躁不安,甚则谵语;吐之则损伤胃气,耗损津液,故可见呕吐、烦躁等证。


汗吐之药可使刚刚入胃之邪逆提向上,上冲胸膈,郁滞于内而形成郁热,故见心烦不宁、夜不得眠;下之则胃中空虚,表邪趁虚而入,郁于胸胃之间,心中烦热、懊憹。


02


若说邪热郁滞在胸胃之间,究竟在心还是肺呢?


有些注家根据原文有心中懊憹等证,认为邪热在心,然仔细推敲则有不少问题。


其一本证原系伤寒阳明半表里证,属阳明经证之范畴。阳明所主胜腑以肺胃为主。


其二本证经汗吐下后,其邪既未尽出,又未传于它经,乃属余邪未尽,当为阳明气分之轻证


其三假若伤寒之邪传于少阴心经,则应见但欲寐等症,而并非虚烦不得眠。


可见本证不应属心胃之病,当为肺胃之病。


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是在汗吐下之后出现的,容易被认为是误治伤阴,阴虚内热,由内热而致烦躁,故称之“虚烦”。


实际上正如《伤寒来苏集》所云:“要知阳明虚烦对胃家实热而言,是空虚之虚,不是虚弱之虚”,可见这是实证,不是虚证。


栀子虽为苦寒之品,但其味厚气淡,阴中有阳。其气香而透,质轻而浮,是以清泄中尚有宣透之能,于清热泻火中尚能通利小便。


随气分药则入气分,能清气分之邪热、郁热、湿热;随血分药则入血分,能解血分之邪热、热毒,故仲景治阳明病余邪郁滞使用栀子。


由于余邪郁滞,往往夹有气滞和湿滞。《伤寒论》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正是利用栀子在清气分热中尚可畅郁行气的功能,气滞在上则配香豉,气滞在中则配以厚朴。


《伤寒论》221条中有一突出的症状即“舌上胎”,胎者苔也,上苔者多为湿热郁蒸,可见栀子治疗湿热郁滞亦是其特长之一,故仲景凡治湿热发黄几乎都用了栀子,如茵陈嵩汤、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等。


综上所述,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是阳明病汗吐下后余邪未尽,郁滞于肺胃之间的气分郁热轻证,属实证范畴,且多夹有气滞、湿滞;栀子能清肺胃之热,解气分之郁,化肺胃气分之湿,故能治疗此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