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萨法维帝国

 yan曙光 2018-04-21

波斯在萨法维帝国时期完成伊斯兰教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并成为当时的 伊斯兰世界三大帝国之一,它与西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正如美籍阿拉伯历史学家希提所言,“整个十六世纪期间,土耳其和波斯一直处于敌对的形势之下,这种敌对即使不是进攻性的,也是防守性的。”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对波斯当时的内政和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伊朗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

一、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冲突的原因

领土争夺与政治纠纷,是萨法维波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的根本原因。

萨法维帝国发源于波斯阿尔达比勒,其先祖谢赫·萨菲丁1252年(或1253年)出生于阿尔达比勒城,他自称第七伊玛目穆萨·卡希姆的二十代玄孙。因此,人们认为他不仅有先知的血统,而且是 阿里的直系后裔。萨菲丁的儿子萨德尔·丁(1334—1391年)从麦加朝圣回来以后,在修道院东南其父墓上,建以高塔,覆以穹窿。此城成为圣地,后人纷至朝拜。萨德尔·丁的儿子霍瓦贾·阿里(1392—1427年)与帖木儿同时代,他的显灵奇迹让帖木儿口服心服,帖木儿问他想要什么好处,他要求帖木儿释放被俘的突厥人。这些突厥人及其后代就成为萨法维家族的坚定支持者,并通过其效忠,让伊斯玛仪一世夺取波斯王位。霍瓦贾·阿里是本家族第一个信奉什叶派的教主。其孙祝奈德在反对逊尼派的战斗中死去。祝奈德之子海达尔(1460—1488年)为他的部下设计一种红帽,上有十二条流苏,代表十二伊玛目,他的军队因此得名“基泽尔巴什”,意为“红帽军”。1500年,海达尔之子,年仅13岁的伊斯玛仪带七名随从,打回阿尔达比勒,七个突厥部落投奔门下,伊斯玛仪得7万骑兵,他夺取阿尔达比勒,1501年攻取大不里士并称王。自立国以来,不断东征西讨,开疆扩土。经过不断征伐,伊斯马仪一世(1501—1524年在位)不仅夺取了原属白羊王朝的波萨西部地区,其势力还进入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安纳托利亚等地,甚至深入到奥斯曼帝国的东部前线,直接威胁到奥斯曼帝国的安全。在征服阿塞拜疆和安纳托利亚东部之后,伊斯玛仪把注意力转向富庶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美索不达米亚。1507年开始发动进攻,次年攻占巴格达,随后又征服了波斯南部的胡泽斯坦,使这些地区作为附属国,成为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萨法维帝国在西部和西北的扩张,直接威胁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利益。

同时,萨法维教团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等地的传教活动,吸引了大批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游牧部落。在两国的边境地区、安纳托利亚、外高加索和阿塞拜疆地区,拥有大量倾向萨法维什叶派的土克曼人,萨法维帝国一直与这些什叶派追随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并煽动这些地区的什叶派追随者杀戮逊尼派教徒,甚至发动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叛乱,直接投奔波斯。在巴耶济德二世的二儿子阿马西亚总督艾哈迈德和小儿子特拉布松总督塞利姆一世争夺王位过程中,原本作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继承人的艾哈迈德,为了得到小亚细亚的什叶派教徒的广泛支持,不惜从奥斯曼帝国正统的逊尼派信仰改信异端的什叶派信仰,并在大庭广众之下穿戴上什叶派的衣服。此事的发生,使得坚守逊尼派正统信仰的巴耶济德二世大为恼火,决定禅位于小儿子塞里姆一世。1502年,为了打击什叶派,巩固边防,奥斯曼帝国将大量的什叶派信徒从安纳托利亚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并下令禁止奥斯曼臣民去波萨旅行。

苏丹塞里姆上台后,下令大肆屠杀什叶派教徒,被杀者将近4万人。未被处死者,一律打上烙印,流放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奥斯曼帝国无法控制边境地区土克曼部落的迁移。如,1511年,安纳托利亚地区大量信仰什叶派的土克曼部落,越过两国边境,投靠萨法维帝国,加入萨法维军队。这些部落正为萨法维的宣传而成为后者盲目和狂热的奴仆。

如果允许萨法维放开手脚去组织土克曼部落的话,就可能摧毁奥斯曼帝国对安纳托利亚所有省份的统治。萨法维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活动,直接影响了奥斯曼帝国东部的稳定。不仅如此,萨法维帝国还介入奥斯曼帝国宫廷的内部争斗。1512年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去世后,萨法维帝国先后支持艾哈迈德及其子穆拉德争夺王位。并乘奥斯曼帝国发生内讧之机,派军入侵,攻占了两座城池,并以伊斯玛仪的名义作祈祷。尽管未能获得成功,但这让随后上台的苏丹怀恨在心。

二、查尔迪兰之战

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冲突频繁,矛盾激化,终于导致 查尔迪兰战役爆发 ,并对两国关系影响深远。此役是由奥斯曼帝国的主动进攻开始的。1514年,奥斯曼苏丹决定东征波斯。为防止东征时后方发生叛乱,苏丹塞利姆下令对安纳托利亚全境进行了一次讨伐,据说有4万名什叶派信徒遭到屠杀或监禁。1514年3月,苏丹塞利姆亲率12万大军(包括步兵、骑兵和炮兵),配备火炮300门,从 伊斯坦布尔出发,远征波斯。大军经过耶尼谢希尔和阿克谢希尔,先向尼西亚,然后向开塞利进军,从那里进至希瓦士。途中,奥斯曼苏丹先后两次发出宣战书,并用书信辱骂以激起波斯沙赫伊斯玛仪一世与之开战。最初,萨法维沙赫不予理睬,后来,又表现得不以为然,复信说想打败波斯是白日做梦。同年7月,奥斯曼军队进行重新整顿之后,继续向波斯西部进发。萨法维帝国迪亚巴克尔总督穆罕默德·汗·乌斯塔吉鲁闻讯后,派人破坏了奥斯曼军队前进的道路,并把沿途的饲料和粮食都统统隐藏起来。奥斯曼军队补给困难,军需品只能通过海路运到特拉布松,然后再从那里经陆路用骆驼运送(据说运送补给的骆驼达6000多头)。但是,这并没能阻止奥斯曼军队前进的步伐。8月下旬,在经 历了1000多英里的长途行军之后,奥斯曼军队到达阿塞拜疆西北部、雷扎耶湖东面的察尔迪兰。萨法维帝国沙赫伊斯玛仪一世亲率6万人的部落骑兵,配备弓箭、长矛等落后的武器,前往迎敌。第二天,双方展开了交战,史称“察尔迪兰之战”。尽管奥斯曼军队在参战人数上,武器装备上,都远远超过波斯军队,但这并不能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因素,波斯也并非完全没有胜算。事实上,波斯军队以逸待劳,完全可以趁奥斯曼军队远道而来,疲劳不堪,立足未稳,用速战速决,与敌人一比高下。再者,波斯军队可以选择山区,避开平原与对手交战,让对方的火炮无法发挥威力,弥补己方在武器上的劣势。最初,萨法维军队的两位指挥官曾向伊斯玛仪一世做出过上述建议。遗憾的是这些建议非但未被采纳,还受到了讥讽。沙赫坚持待敌军完成部署之后,萨法维军队再发动进攻的错误。伊斯玛仪一世说,“我不是打劫者,神所注定的一切将会发生”。

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利用对方等待之机,迅速完成了部署。左右翼分列骑兵,每一翼的末端布置大炮,用铁链连接在一起的。禁卫军居中锋,以辎重和骆驼做掩护。苏丹塞利姆率领大臣和近卫骑兵在后边督阵。战争开始后,萨法维军队试图摧毁奥斯曼军队的大炮,从背后袭击禁卫军,向奥斯曼军队左右两翼的末端发动了进攻。波斯沙赫也亲率部落军,英勇作战,突入奥军的左翼,杀死奥军指挥官哈桑帕夏,但被对方的火枪杀伤大半;波斯军队一度曾深入奥军的中军,但是未能突破对方防线。在敌人强大的炮火前,波斯军队伤亡惨重,四处逃散。沙赫伊斯玛仪一世手臂负伤,被迫撤退。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不知缘故,未敢乘胜追击。此后,奥斯曼军队直捣萨法维首都 大不里士,攻占该城。伊斯玛仪一世的妻室家眷及大量金银珠宝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塞里姆原想在此越冬后完成对波斯的征服,但由于恶劣的天气,供给的困难,部属的反对,被迫于8天之后撤出该城,回到 阿马西亚。归途中又夺取了 纳希切万、埃里温、伽尔斯、埃尔祖鲁姆诸城。此役萨法维军队损失惨重,众多高级将领战死沙场。1515年,伊斯玛仪一世遣使奥斯曼宫廷,向塞里姆求和,遭到拒绝。波斯军队受此重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蹶不振。而波斯沙赫受此打击,从此无心国事。

战争的结果,是奥斯曼土耳其在与萨法维波斯的争夺中,占据了明显的上风,萨法维波斯则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阿马西亚合约

苏丹苏莱曼执政(1520—1566年)之后,奥斯曼帝国进入鼎盛时期。1531年,属于波斯的阿塞拜疆总督阿拉梅·苏丹发动叛乱,为萨法维军队所平息。失败后的总督逃往奥斯曼宫廷,寻求奥斯曼苏丹的庇护,同时煽动土耳其军队进攻波斯。于是,奥斯曼苏丹苏莱曼率军侵入波斯西部,迅速占领了阿塞拜疆,大军直抵苏丹尼耶附近。在土耳其军队的节节胜利面前,波斯军队中的部分“基齐尔巴什”将领背叛波斯,投向敌军。所幸的是,极其恶劣的风雪天气,以及粮草补给的困难,阻止了奥斯曼军队继续前进的步伐。随后,奥斯曼大军被迫撤退,越过扎格罗斯山脉,夺取了巴格达之后返回伊斯坦布尔。

从1534年到1554年的20年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多次进犯波斯西北,占领大不里士,逼近哈马丹,夺取巴格达城。波斯沙赫为了防止敌军的进攻,沿着两国前线建立了牢固的据点,波斯军队或主动出击,攻入敌境,或避敌锋芒,攻其侧翼。萨法维帝国时刻面临战争威胁。

由此可知,在与奥斯曼帝国早期的冲突中,萨法维帝国基本处于一种守势。对于土耳其的进攻,总体上疲于应对。只是由于西北边境恶劣的气候,以及波斯军队的“焦土政策”的成功,使奥斯曼军队补给困难等因素,萨法维帝国才勉强抵挡住了对方的多次进攻,保住了新生的国家,避免了王朝颠覆的命运。但是,大不里士作为首都的最大缺陷是地处波斯西北一隅,难控全国局势,又靠近奥斯曼土耳其边界,易受敌国兵锋侵扰。1514年8月,奥斯曼苏丹打败伊斯玛仪,攻占大不里士。

撤离时,抢走很多王室财宝,掠走千名工匠。十四天之后,伊斯玛仪返回首都。这次挫败让他垂头丧气。以后首都多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占领,由于担心奥斯曼再次进攻,伊斯马仪的继承人塔赫马斯普一世1549年迁都于东南方402公里之外的 加兹温。

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多年的战争,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彼此的拉锯战中,虽然波斯常常处于下风,但奥斯曼帝国仍然无力彻底消除波斯这个国家。萨法维帝国也意识到,以自己当前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奥斯曼帝国对抗。彼此的和解,才是解决双方关系的正确途径。于是,当新一轮军事冲突即将爆发时,萨法维帝国主动向对方提出和解。塔赫马斯普一世派遣特使前往 埃尔祖鲁姆,向奥斯曼苏丹苏莱曼表达和解之意,后者表示同意。1555年,波斯沙赫塔赫马斯普一世再次派遣使者携带贵重的礼品和友好的信件,前往阿马西亚军营拜见苏莱曼,再次呼吁尽快达成和平协议,并要求允许波斯朝圣者去希贾兹朝觐什叶派圣地。苏莱曼对此积极响应,立即予以回信,称从现在起,两国友好相处,只要波斯信守不渝,两国之间的和平将会世代永存。同时,他将下令边界各省总督保护过路的朝圣者。阿马西亚和平协议,实际上并不是正式的和约,而是两国统治者通过书信往来的形式达成的承诺。依据该协定:西阿塞拜疆和两河流域一带划归奥斯曼帝国。

阿马西亚和平协议的达成,结束了波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此后,双方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协议达成不久,奥斯曼苏丹即派出两百多人的重要使团访问波斯,受到塔赫马斯普一世的隆重接待。在波斯沙赫塔赫马斯普在位期间,两国严守协议规定,保持了双方的短暂和平。1559年,当奥斯曼苏丹的小儿子起兵反叛失败后,带着自己的四个儿子和万余名士兵逃至波斯,被塔赫马斯普下令囚禁。1561年,波斯沙赫下令将叛乱的奥斯曼王子及其儿子处死。1566年奥斯曼新苏丹塞利姆二世(1566—1574年)即位时,波斯派遣了由72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祝贺。使团包括200名政府高级官员,400名各界名人,尤以商人居多,其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令在场的欧洲各国使节无不慨叹。1576年,塔赫马斯普临终前,还派出使团出使奥斯曼宫廷,祝贺新苏丹穆拉德三世(1574—1595年)即位。此次出使,有250名基其尔巴什士兵,500只满载礼物的骆驼,受到新苏丹的热情接待,其待遇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和亚洲的使臣。

四、伊斯坦布尔合约

1571年勒潘多海战的失利,是奥斯曼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初步显示出衰落的迹象。西边的失利,使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三世(1574—1595年)开始考虑在东边获得补偿。1576年5月14日,在位52年的塔赫马斯普一世去世。1576年7月26日,嗜杀成性的王子伊斯玛仪登上王位,1577年11月24日,在位一年半年近43岁的沙赫被部将毒死。1578年1月,生性懦弱、几乎失明的穆罕穆德·米尔扎王子继位,朝中大事由部将和王后共同处理,后来王后与军队将领发生矛盾,波斯陷入混乱状态,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形势动荡,这成为奥斯曼进攻波斯的天赐良机。于是,双方发生了战争。1578年,土耳其军队在穆斯塔法·帕夏的率领下,发动了对波斯的进攻。首先在格鲁吉亚获得胜利,接着又在卡尔斯(Kars)以北击败了波斯军队,侵入 希尔万。尽管此时克里米亚汗也派军助攻,但由于波斯军队的顽强抵抗,土耳其军队未能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土耳其军队在其他地方的胜利,仍然使波斯丢失了高加索、库尔德斯坦、洛雷斯坦的大片领土。1584年,一度丢失大不里士。

1587年12月2日,年仅十八岁阿巴斯·米尔扎王子迫使其父让位隐退,这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波斯沙赫阿巴斯一世。年轻的波斯沙赫对俄国和印度军援望穿秋水,但结果令皇帝大失所望,他只得暂时接受土耳其人提出的苛刻条件,于1589年末派遣使臣,携带一千五百匹波斯良马、三百头牲畜在内的礼物,前往奥斯曼宫廷进行谈判,并达成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该和约:大不里士、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夏基、希尔万、格鲁吉亚、戈拉巴格等地,以及洛雷斯坦的一部分,包括纳哈万德城堡在内全部归属于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室的王子海达尔·米尔扎被奥斯曼苏丹作为人质软禁在宫中(1596年王子因染上瘟疫而死于囚禁中)。此后,波斯不得再亵渎逊尼派所推崇的三位哈里发和有“正统穆斯林之母”称号的阿伊莎。和约签署后,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下令释放前波斯沙赫穆罕默德·胡达班达的使臣,该使臣被囚禁在伊斯坦布尔达七年之久。

阿巴斯一世即位前的国土面积,差不多只相当于塔赫马斯普一世统治时期国土面积的一半。经过改革后萨法维波斯逐渐强大,1603—1604年,阿巴斯一世发起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重新夺回了西北部的阿塞拜疆、纳希契万和厄里凡。奥斯曼军队试图发起反击,在大不里士遭受重大挫折。1613年,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新的协议,重新确定了两国边界。根据该协议,双方维持奥斯曼苏丹苏莱曼时期的原状,土耳其放弃对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和波斯西部诸省的要求,但两河流域划归土耳其。由于该协议没有明确解决高加索诸省的归属问题,1618年,双方又签定了厄里凡和约,再次肯定了伊斯坦布尔协议的各项条款,奥斯曼帝国将格鲁吉亚省归还波斯。

1623—1624年,萨法维帝国又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重新确立了对基尔库克、沙赫拉祖尔、卡尔巴拉、 纳贾夫和巴格达(15年之后,巴格达为奥斯曼帝国夺回)的统治,后来又收复了 迪亚巴克尔。

自此,波斯的西部领土得以收复,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疆界基本确定。到17世纪30年代,奥斯曼帝国曾一度发起反击,试图夺回被波斯收复的失地。萨法维帝国军队在沙赫萨非一世的率领下,进行了有力的反击。最后,除了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外,其他都仍然得到牢牢控制住。难分胜负的双方,于1639年5月签订了 席林堡和约。这成为波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波斯与奥斯曼帝国多年来争斗不休的领土问题得到暂时解决,并促成两国间的和平共处,此后双方再也未发生大的战争,彼此的和平历时百年之久。从那时起到1722年伊斯法罕的陷落和萨法维帝国覆灭为止,两国边界始终保持和平与安宁。

五、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瓜分波斯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年)上台以后,开始加快实施通过波斯南下波斯湾和印度洋的计划。1708年,俄国派遣使团前往波斯,受到萨法维皇帝侯赛因的接待。1715年,彼得一世任命阿尔泰米·沃林斯基(ArthemyVolinsky)为特使,前往伊斯法汗与波斯签订贸易协定。

同时,负责收集有关波斯的地理资料和政治形势的确切报告,以便为今后的入侵行动创造条件。1715年3月,沃林斯基到达伊斯法汗,受到 苏丹侯赛因的接见。同年7月,两国签署了通商条约。该条约确定了两国贸易的商品种类的征收关税的数额,并允许俄国政府在 吉兰省设立领事馆。1715年底,沃林斯基返回俄国,向沙皇报告了有关波斯国力衰微和潜伏着来自 阿富汗人的威胁等重要情况。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停战条约之后,便把注意力转向东南。1722年7月,俄军从阿斯特拉罕到达达吉斯坦。9月,占领了达尔班德,随即返回彼得堡。1723年夏天,俄军占领 巴库。俄国对南高加索和里海地区的行动,引起奥斯曼帝国的高度警觉。1723年春,土耳其向波斯宣战,侵入格鲁吉亚,占领了第比利斯。伊斯法汗被困时,侯赛因的儿子塔赫马斯普于1722年6月突围,逃亡北方,自立为皇帝,称 塔赫马斯普二世(1722—1732年)。他迁都于阿尔达比勒,召集旧部,反对阿富汗人入侵。塔赫马斯普二世寄希望于俄奥支持,以巩固其在波斯地位,他派人前往彼得堡,寻求帮助。1723年9月,俄国与波斯签订条约:彼得一世答应帮助波斯平定内乱,支持塔赫马斯普称王。

而塔赫马斯普二世则承认达尔班德、巴库以及附近的里海地区隶属俄国,并将里海沿岸包括吉兰、马赞达兰与阿斯塔拉巴德割让给俄国。不甘落后的土耳其人,继续发动对波斯的进攻,迅即又占领了波斯西北部和克尔曼沙赫。两国对波斯的争夺,几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为此,在法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的积极斡旋下,两国于1724年6月签订了瓜分波斯西部、北部的条约。该条约规定:土耳其同意根据1723年俄波条约中划与俄国的南高加索和里海沿岸地区划归俄国,而土耳其则获得南高加索的其余部分以及波斯的整个西北部,包括阿塞拜疆全境、库尔德斯坦、克尔曼沙赫和哈马丹。两国还提出,如果波斯接受这一协定,两国将继续支持塔赫马斯普为波斯皇帝,否则将另立新皇帝。但是不久,土耳其又占领了加兹温、阿尔达比勒和其他一些城市,而按照俄土条约,是属于波斯的。1730年,当 纳迪尔收复为土耳其人占领的西部地区时,对奥斯曼帝国很生气的俄军携带大炮前往支援波斯。

1732年,当土波交战时,俄国自愿归还波斯一些领土,目的在于与波斯结盟,对付土耳其。1732年,俄国、波斯签订条约,俄国放弃了1723年条约中波斯割让与俄国的吉兰、马赞达兰和阿斯塔拉巴德等地。1735年,双方又签订冈扎条约,俄国又将巴库、达尔班德及其邻近地区归还波斯。后来,“波斯的拿破仑”纳迪尔采取军事行动,收回了为奥斯曼帝国占领的西部领土。

六、结语

纵观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先是委屈求全,得到屈辱的和平,后是割地求和,得到王朝的苟延残喘。萨法维帝国之所以对奥斯曼帝国如此这般,其原因有三,一是执政的皇帝或残暴、或懦弱,或无能,缺乏掌控权力,缺乏驾驭全国的魄力和能力;二是萨法维帝国的开国功臣“克孜尔巴什”此时分崩离析、自私自利,他们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相互抵消了战斗力,他们操纵王权干涉朝政,消融了帝国的凝聚力,他们由建设性力量已经演变为瓦解王权的一股破坏性势力,他们从萨法维帝国内部破坏王权的集中和国家的统一团结;三是,萨法维帝国时游牧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游牧经济和游牧政治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基础和影响,由此导致全国的割据势力和反叛势力此起彼伏,皇帝为镇压他们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严重牵制了对外战略和对外战争。后来由于阿巴斯一世的改革,整合了内部关系,强化了中央集权,凝聚民心,波斯综合国力发展到那个时代的高峰,波斯在对奥斯曼帝国的交往中才略占上风,并收复失地。由此,我们发现萨法维帝国的内部交往决定了其对外交往。

两大帝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带来四个结果:迫使萨法维帝国不断迁都,先立国于阿尔达比勒,再迁都于大不里士,再迁都于卡兹温,最终以伊斯法汗为首都,形成人口达60万的繁华都市;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决定和影响了当时波斯的外交战略和内政改革,为了打败主要敌人,寻求盟友,萨法维帝国积极展开与欧洲国家的交往。为了增强国力军力,萨法维帝国被迫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对奥斯曼的战争基本划定了今天伊朗和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奠定了今天伊朗的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疆域版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