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云南建水紫陶的纹饰特征

 来来永胜 2018-04-21

阅读精彩 瓷器收藏专业资讯,享受经典案例,每天一点醍醐灌顶。本文为 瓷器收藏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






摘要

文章主要从建水陶的纹饰特征入手,来梳理传统建水陶的主要纹饰特征,主要归纳为两种:残贴和文人书画装饰艺术。从典型纹饰特征中进一步探析建水陶纹饰组合的规律。


云南建水紫陶纹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残贴和文人书画装饰艺术。“残贴”即简单上讲就是在成型但未烧制的陶胚表面用白、黄、红、紫、黑等天然色泥,分色区按照装饰内容按顺序嵌入陶器需要装饰的区域,之后再用书法把诗赋词句装饰于色区之上。按顺序第一色区及其书写的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及其书写内容覆盖;前面一层书写的内容有一部分被后一层书写的内容覆盖,由此类推。色区和辞赋内容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其视觉上最终形成的表象特征极似现实中看宛若断简残篇的效果,“残贴”之名由此而来。云南建水紫陶“残贴”艺术于清代末期出现,民间又称“烂简书”。此风格的创制为建水紫陶最终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我国陶艺装饰领域独树一帜。


 

如您想了解艺术品交易知识,敬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雅昌拍卖网】

    “残贴”的创始人王永清,字定一,清代贡生,毕生钻研于陶艺创作,其作品多出于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他是建水紫陶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保存下来的陶器进行考证,观其作品可以看到:1.面与面之间在二维空间上按不同的角度进行有序镶嵌,并进行多次局部交叉与叠加处理后所呈现出的某种象征意义上所具有的“层次感”和“空间”概念。2.色区与色区之间在彼此覆盖处理上,附加写、填、刻、涂、刮等陶上技法的综合运用,自然产生了面整体之间的色块对比与部分成不规则形状的残缺面之间丰富的色差调和与补余并存的构成形式。3.其不同色区面上附着的各体汉字内容,王定一先生把它作为所表现的主体元素,以点和线的形式布局按中国书法的传统书写方式,镶嵌入面构成中,不仅打破了面的呆板与单一,还极大地丰富了装饰区域的视觉内涵。4、在“残贴”的制作过程中,王定一先生通过繁复多次的写、填、刻、涂、刮等处理手法,有意识地促使表现元素之间或多或少出现和产生自然的“残缺”。观其作品可以看到,在有着明暗、色差和斑驳感的不规则的大小“残片”上,有规律地镶嵌着用各体书法书写的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墨客之诗赋词句。“残贴”所展现的美,是如同饱经岁月沧桑的断章残句,静静的附注在陶身上,又宛若是一种超越了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所带来的蕴涵了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美中夹带着一丝丝浑厚古朴,含蓄婉约的残缺至极之美,给人以震撼之感。 


  此外,后起新秀陶茶居紫陶茗壶工作室田波设计的“残贴大缸”,器型端正大气、稳定沉着、有力气,,选择的图案题材凸显出了时代的风貌,符合现代审美心理。残帖大缸,圆缺通融,,作品器型的设计传递出了旧时生活的影子,但又能符合现代感,陶身绘有书画残帖装饰弥补了器型大、稳、圆中的呆板与稚拙,多了一分秀气与儒雅,有雅俗共赏的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