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鎏金银盘 质地:银质 工艺:錾刻、锤揲、鎏金 风格:唐代 凤纹鎏金银盘 质地:银质 工艺:錾刻、锤揲、鎏金 风格:唐代 马世川 生于1966年,山西省大同人,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先后担任电子工业部690厂车间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92年下海经商,先后服务于汽车、矿业采掘行业。2003年开始涉足收藏领域,主要收藏明清瓷器、唐代及辽金两代金银器以及与佛教相关联的宗教用品,藏品数量惊人。 马世川年轻时所学的机械专业及后来从事的职业,让他对金银器情有独钟,他说,这实际上也是知识构架的延续。他认为唐代及后来的“金银器”艺术品,很多源于钣金技术的支持,由于金银贵重金属相对稀缺,钣金技术极大限度节约了材料,其技术要求也高。 马世川介绍,1981年山西大同出土了北魏墓葬“狩猎纹”波斯银盘,填补了钣金技术下的金银器文献记录。他认为,自南北朝以来,波斯萨珊王朝、东罗马帝国及粟特商人与中国友好往来较频繁,将金银器的技术大规模地输入到东方的中国,到唐代贞观以后,开放的大唐帝国将金银器技术承接并发扬光大,一个金银帝国就此诞生。 马世川迷恋于金银器纹饰的中国化和技术上的诸多创新,“剔刻、铆接、焊接、模压、描金、彩绘工艺在唐代的金银器中亦多有应用。作为庙堂之器,流行于达官贵人间的器物,金银器制作上彰显繁缛与奢侈,大多数器物以‘不露地’的形态展示。如南京大报恩寺七宝阿育王塔这样的大型构件,铆接技术是其成败关键。”马世川说,唐代直到辽金和南北宋,金银器的数量很少,但技术高超,光是錾刻工具就达几十种之多,大唐金银器的富丽堂皇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收藏上,马世川心中一直有个朴素的标准,面对祖先,面对那些天才般的艺术作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大美才是艺术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在‘美’的面前,我们似乎忘记了年代,甚至不在意国别,因为,‘美’是永恒的。”他说,藏以致用,藏学并济。认识到哪里,收藏品质就到哪里。德之所至,金石为开,收藏亦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