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文库|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馆藏金银器精选

 来来永胜 2018-04-22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萃》

金银器馆藏之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没有哪类文物像金银器那样,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工艺精巧。古人在金银器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远远超过其他物品,仔细观察它们的造型、纹样和制法,会惊叹艺匠们的卓越创造和艺术品位。


美国收藏的中国古代金银器地点较为分散,其中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尤为值得关注,特别是《唐代羚羊形鎏金银盒》,至今仍是唐代金银器中的孤品,唐代写实仿生造型的金银器物不多,作为唯一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上一期我们回顾了该馆精美的玉器收藏,本期我们就来看看独特的金银器珍藏。


编者按




忍冬纹莲瓣鎏金银碗 


尺寸不详

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此件鎏金银碗为唐代饮食器具。侈口圆唇,弧壁外撇明显,且有轻微突棱,圈足喇叭状。先锤击成形,然后錾刻花纹。外壁处,饰有上小下大的双层莲花瓣纹与均匀漫布的鱼子地纹 ;其大、小莲瓣内,均装饰有对称翻卷的忍冬花纹 ;在上层花瓣的间隙里,则填饰禽兽、花草等物,体现出一种动静对比的美感,其中振翅纷飞的翎鸟、撒蹄奔走的瑞兽被刻画得神形毕肖。内壁处,由于锤揲工艺,有与外壁相似的两层莲瓣。内底处,纹样华美繁复,最外缘为一周双层竖纹,向内一周又饰突起的龙、鱼、水禽图样,正中主龙张口獠牙,龙须张扬,栩栩如生,空白处漫填水云纹。外底中心处,刻醒目的宝相花 ;宝相花是指由对卷的忍冬叶或勾卷组成花瓣的整体花团,其周围加饰忍冬花纹。圈足外壁处,装饰一周上下交错的菱形团花纹。


 由于结合了锤揲与錾刻技术,此碗器型轻巧,花纹精美细致,体现了唐代高超、精湛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唐代鎏金银器十分广泛,由于银的化学稳定性较差,鎏金的做法可以起到保护器皿的作用,精致的通体鎏金有时甚至会被误认为金器。



折腹带把银杯 



唐(7世纪末至8世纪)

高4.6厘米,横(带把)8.89厘米,直径6.35厘米

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折腹带把银杯,侈口圆唇向外翻卷明显,深腹束腰,腹身略小于直径,杯体下部有横折棱,圈足外撇呈喇叭状。杯把被焊于杯体上部子母口处,环状翘尾,杯把的圆环和指垫组成“6”字形。杯外壁錾刻忍冬花纹,兼饰小飞鸟与蝴蝶纹,突出强调了宛转回旋的枝蔓部分,通体遍饰鱼子地纹。这种鱼子地纹是唐代创新工艺,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熟练地运用圆錾刀,于器物表面錾刻出整齐、细密的小圆圈,从而使银器表面更为斑斓,反映出白银光芒四射的质感。圈足上的蔓叶纹样与外壁类似。


此带把杯应为 7 世纪末、8 世纪初的饮酒器。持杯饮酒时,以食指插入圆形把内,拇指压住指垫,这种设计精巧而典雅。中国汉代饮器中有一种小卮,与这种唐代带把杯的整体形制类似,其带环形把,环把上部带指垫,杯把呈“6”字形。不过汉晋时期这种小卮并不多见,之后亦不流行,找不到与唐代带把杯之间的演变关系。此件带把银杯及其折腹风格,更多的是受到来自西方的影响。对这种带把银杯进行器物形态分析,有助于深入探讨东亚与中亚、西亚区域间的相互影响与历史演进。


这件折腹带把银杯由纳尔逊信托基金(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所购买。 



银高足杯 

唐(7世纪末至8世纪)

高4.6厘米,直径6.35厘米

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银高足杯,侈口弧腹呈碗形,直径大于杯深,杯体与高足相接处有托盘,高足向下外撇呈明显的喇叭状。纹样方面,先在杯壁锤击出大块的八瓣莲花纹,莲瓣内錾刻折枝草叶、缠枝花草与凤鸟纹样,瓣外口沿处填饰一周连贯的缠枝花样,纹样鎏金,足部漫射出花瓣形,且饰卷草纹样。


高足杯形体都比较小,珍贵而精致,为 7 世纪末、8 世纪初唐代贵族使用的饮酒器,常见于唐陵墓壁画中,如葬于唐咸亨四年(673 年)的房陵大长公主墓中便绘有执杯仕女图,又如唐李寿墓中的石椁线刻仕女图中也有手执高足杯的形象。唐代高足杯的基本造型,应是仿自西方银器,这与唐代皇室贵族之中盛行的“胡化之风”有关。


这件银高足杯由纳尔逊信托基金所购买。



羚羊形鎏金银盒 



唐(7世纪后半叶至8世纪初)

高5.72厘米,直径9.84厘米

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此羚羊形鎏金银盒,采用凸凹起伏的高浮雕手法,顶部隆起仿扭角卧羚。羊身与四肢部位漫饰忍冬缠枝与阔叶葡萄纹,鱼子满地装。其中鱼子地纹用圆头錾细密錾出,使鱼子纹略低于主题纹样。因饰以细密的葡萄纹,时代应为 7 世纪后半叶至 8 世纪初。


盒是目前唐代金银器皿中数量最多的器类,沿用的时间也最长,形制以圆形、花瓣形、椭方形的盒面占大多数。相较之下,写实仿生造型的金银器物不多,唐代多见于陶瓷器。纳尔逊 -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羚羊形银盒 , 造型别致,十分少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收藏品。由于凹凸起伏的造型要求写实准确,而随意锤揲难度很大,故而制作过程中应使用了底模。 



花鸟纹六瓣鎏金银盖盒 



唐(8至9世纪)

尺寸不详

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盒面隆起,盒底微凸,子母口扣合。盒身呈六曲花瓣形,分瓣尖端明显且大小相等,曲瓣为菱花形,外侧上下分饰宝杵纹样、鱼子地纹。盒面每瓣交替饰有花、鸟纹样。三瓣折枝花卉纹样,其中两瓣纹样相同,均为带蕊花卉,上方配以蝴蝶 ;另外一瓣无蕊花卉造型类似,无蝴蝶。三瓣禽鸟纹样均有所区别,分别为鸳鸯回首、正视与飞燕。六瓣之间以粗大的缠枝纹勾连起来,又以鱼子纹作地。这样的纹样安排,有序中透露出细微差异,体现了设计上的巧妙趣味。工艺上,器身、花纹锤揲而成,细部平錾加工,纹饰鎏金。其制作代表了唐中后期高超精湛的金银器工艺水平。


蝴蝶、花卉、鸳鸯、飞鸟,这些纹样均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装饰样式。这件鎏金银盖盒,其纹样种类丰富多样,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世俗情趣。另外,以菱花形为造型的器物,主要出现在 7 世纪末、8 世纪初,于8 世纪以后流行。


嘉德文库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