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书画的鉴赏

 森林梦 2018-04-22

  书画的时代风格与书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书画作品不能脱离它的时代背景,而是受它的时代所制约的。因此我们鉴赏书画必须熟悉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人们的生活习惯。

  就书法而言,自古至今有着许多变化,汉代以前镌碑,碑文为篆书,汉代用隶书,隋唐多写楷书。在碑上镌行书开始于唐太宗李世民,自从他用行书写了《温泉铭》和《晋祠铭》两篇碑文以后,行书得以推广,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绘画风格华丽精巧。宋代是理学控制思想界的时代,对艺术多强调抽象的寓意,故而绘画重形似,重物理,一丝不苟,可谓是写实风格全盛的时代。元代重笔墨,重意趣,书写自如,诗书画三结合是元代绘画的显著特点。画家们喜欢在自己的画幅上题诗,或注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这是不同于前代的一个特征。明清两代的绘画,山水、人物创作远逊于唐宋,惟写意花鸟画有突出发展,文人士大夫把绘画当作抒发情趣的工具,自由发挥,无拘无束,不拘雕琢,不图卖弄,可谓文人画全面繁盛的时代。特别应当提到的是清代“扬州八怪”的思想活跃,多自题诗文,盖印章,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可以说,到了“扬州八怪”时代,丹青艺术已从元代的诗书画三者结合,转变为诗、书、画、印四者结合。近现代的大画家,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或多或少受“扬州八怪”的影响。

  在书画形式方面,宋元时代流行的团扇到明代就见不到了,折扇扇面却又兴盛起来。

  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还要具体,更易琢磨。书画家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使用工具不同,形成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如宋代画家马远的山水画大多表现江南景色,画面上的物象,往往集中在一个边角,时人称为“马一角”。他画树,所画枝条常有七八处屈曲,而且大都倒挂,因而又有“拖枝马远”之称。又如元代倪云林,脱离现实,隐居不仕。他的画,用笔枯干,布景清旷,流露出荒凉的冷落之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写胸中逸气尔,他的画中绝少人间烟火,体现出他绘画的特殊风格。又如明代画家徐渭,饱受官场倾轧,对现实充满失望与不满,因而他的嬉笑怒骂皆有寓意,画法狂放不羁,笔墨淋漓,画面题诗草书也如万丈飞瀑,直泻而下。我们比较熟悉的清代画家郑燮(号板桥),擅长花卉木石,兰竹画的尤好。画兰以焦墨挥毫,借草书中的中竖、长撇作画,多不嫌乱,少不嫌空疏,秀劲绝伦,具有爽朗挺拔的风格。他的书法也别具风格,楷隶参半,自称“六分半体”。我市已故著名书画家张伏山先生,从传统入手,强调书画同源,诗词画意,他的作品用笔遒劲,空灵苍润,全无媚俗痕迹。

  总之,书画鉴定之主要依据,就是时代风格和画家的个人风格。而在书画鉴赏领域大家基本达成共识,这就是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为重要,因为时代风格是通过个人风格反映出来的,没有个人风格就无所谓时代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