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农村,竹林比较多,竹子在农村用途特别广,可以用来编织生活用品、烧柴、竹笋、竹笋,此外在竹子上还长有一种“疙瘩”。这种疙瘩,一般不为人所注意,可是这种疙瘩根据《本草纲目》记载,是一种难得的草药,名叫“竹黄”。和桑树上的桑黄一样,可以入药。 一、竹黄的形成以及药用功效 竹黄和桑黄一样,都是植物本身被感染所致使形成。其实许多植物被感染所生长出来的疙瘩,还有许多奇效,诸如白桦茸,这种黑疙瘩,确实目前能治疗癌症和肿瘤最为有效的药材,而且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具有防癌抗癌功效。桑树上的桑黄也是如此,也具有治疗肿瘤、防癌抗癌功效,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中草药。 竹黄,则是青皮竹被所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其颜色不像白桦茸和桑黄一样难堪,而且体积比较小,但是却依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草药,很是难得。 一般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目前虽表明并没有防癌抗癌功效,但是却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治疗各种炎症功效,诸如慢性胃炎和肝炎。 二、清热解毒、可治慢性胃炎和肝炎 《玉楸药解》记载,这种草药清热解毒。其主要是液汁贮积于竹腔节间,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表面呈乳白或灰白色或者灰蓝色相杂,轻轻一压即成粉末,手感润滑细腻、吸收力特强。在农村,有老人称其为竹子的的结石。《本草纲目》中对此曾有记载,专家也证明其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之功效。 这种药材,甘,平,无毒。含有多种多糖和氨基酸成分,有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物质,而且还含有竹红菌素、竹黄素等,其竹黄多糖SB1及SB2经药理初步试验,对肝炎具有一定疗效。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胃炎。 每年四五月梅雨季节时期,安徽浙江一代农民往往在插秧时因受风寒而腹胀胃痛、慢性胃炎引发,或者关节疼痛,就会在收工时候,在路边、村头竹林中采些新鲜竹黄,以米酒浸泡,置于饮后余烬上,炖热后与饭同食,言有良效。是能够治疗慢性胃炎、甚至是肝炎的良药。 不过,这种药材不能过量服用,否则会引起皮肤红肿发热,且长时间不能消退。尤其是患有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且服药期间忌食萝卜、茶水。(萝卜和茶水有解药性作用) 三、真品不多,假货横行 由于竹黄多半是在农村自然形成的,目前且无专门培养竹黄等药物。虽然其可以入药,但是因为比较稀少,故而鲜少配给。市场上部分有出售,可是多半都是掺入矿物制成的伪品,用硅酸盐凝胶为基础而合成的竹黄。虽然也没有害处,可是与天然竹黄相比,功效相差甚远。是不能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功效的。所以需要注意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