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血细胞

 书蠹之家315 2018-04-22
  
                       关于血细胞

        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分解葡萄糖释放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

                                                                【【血细胞三大种类】】
 1、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红细胞含有血红素,其具有缓冲的作用。血红素十分活跃,它既能和氧结合在一起,也能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其主要工作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同时还运输电解质,葡萄糖以及氨基酸这些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占90%)来实现的。
 2、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后吞噬。
3、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凝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 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细胞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相对稳定的数量。

              关于血细胞

                                                    【【 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特性 】】
         红细胞直径6-9.5μm,平均7.2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无细胞核。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但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它具有结合与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氧气分压高,二氧化碳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二氧化碳而与氧气结合,并把氧运送到人体全身的各个角落里,让肌肉、骨骼、神经等细胞得到氧气,能够正常地工作。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二氧化碳分压高而氧气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氧气并结合二氧化碳,立刻带走了这些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呼出体外,和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就变得暗红,变成静脉血。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因而丧失运输氧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

           关于血细胞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 12~15g,女性约10.5~13.5g。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

                          关于血细胞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
       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性,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 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
       生成红细胞需要的物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叶酸、维生素B12以及铁和生长因子。
       铁是使氧气连结在血红素上的重要元素,其来源于含铁食物中(如肉类、蛋黄、肝脏、豆类、谷物、贝类等),如果铁不足,血红素的制造量会不足,降低氧气运输的效率,导致红细胞形状会变小,颜色较白,数目也会减少,脸色会呈现苍白,舌头会肿大、疼痛、手指甲易碎、出现隆起线条,都显示缺铁的征兆。当老旧的红细胞在脾脏以及肝脏内破坏之后,它们的铁原子就会释入血浆中,并和携铁蛋白结合。携铁蛋白具有传送铁原子的能力。几乎所有经由携铁蛋白传送的铁原子都会送到骨髓内,当做制造红细胞的原料。有一小部的铁原子是来自细胞死亡后,细胞色素的铁原子释放出来,携铁蛋白也会携带这些铁原子,送到骨髓内。
      叶酸属于一种维生素,其在有叶植物、酵母菌、肝脏中的含量颇多,是构成胸腺嘧啶的重要物质,对于DNA的合成相当重要,并进而影响了细胞的分裂,故当其含量不足时,便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因此,如果叶酸缺乏的时候,红细胞的制造量就会减少。
      维他命B12为含钴的维生素,虽然是合成红细胞的重要元素,但所需要的量相当少(一天只需1微克),对于叶酸的活动相当重要,叶酸必须靠维生素B12才能发挥其功能。维生素B12必须透过由胃分泌的造血内因子,才可被人体吸收,内因子是一种由胃部分泌出来的蛋白质,如果缺乏这种蛋白质,就会引起维生素B12缺乏。而且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因此素食者会缺乏这种维生素。
       人体每小时要制造5亿新红细胞。红细胞主要在人体的骨髓内生成(特别是红骨髓)。它靠红细胞生成素与铁离子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荷尔蒙,红细胞的生成就是由它负责控制。它产生于肾脏的毛细血管上皮中(肝脏也有此功能,只是其分泌量相对少很多),然后再进入血液中,其会作用在骨髓上,促使红细胞前质物的生成及分化,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生成激素的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就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当不断监测血液的肾脏含氧量下降而以化学方式发出警告时,就会制造出较多量的红细胞生成激素,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数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便命令骨髓制造一批新的红细胞。通过这样的机制,携氧量就会增加。 

                        关于血细胞

                                                                 【【 白细胞 】】
      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一、 有粒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内含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2、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关于血细胞

二、无粒白细胞 = 单核细胞 + 淋巴细胞
 1、单核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2、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 血小板 】】
       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小板寿命约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1则有出血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