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口龙塘镇有一座神秘而美丽的蛇桥,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老鄧子 2018-04-22

在海口市琼山区新旧沟湿地保护区附近,有一条如蛇般的火山岩石桥横卧在美味河上,独特而又美丽。此桥水大则隐,水小则显,几百年如此。日前,记者,走入悠悠古镇龙塘,探访这座500多年前古人修建的神秘石桥——蛇桥。


位于南渡江边上的龙塘镇三联村委会国仓村的蛇桥。

    

古桥驻守美味河

 

四月的海口,天暖风轻。踏足新旧沟田洋,嫩绿的禾苗迎风微微颔首。站在位于南渡江边上的龙塘镇三联村委会国仓村美味山上远眺,美味河支流弯弯曲曲,犹如一条白色的带子迂回在辽阔的新旧沟田洋之中,当地人称“三十六曲溪”。与云龙镇境内的三十六曲溪遥相对应,镶嵌在南渡江两侧的田洋中,形成南渡江“双龙戏江”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观。

    

静谧的古桥延伸到田洋深处。


美味山上有一座火山岩石块垒成的石门,门柱上爬满了绿油油的野草,这是进入这个古老水利工程的门户,宛如一条时光隧道,串联着古往今来。穿过石门,一条沿着斜坡用石块铺成的石道呈现在眼前。顺着石道往下走,石道两旁绿树成荫,曲径通幽,一片鸟语花香。每隔五六个台阶就铺设有一个平台,供挑重担者或童叟歇息之用。石阶或倾斜或陷落,面目全非,可见其岁月悠久。石道共有56级台阶,尽头是南渡江的支流——美味河。河面宽广,几艘孤舟停在岸边。一条东西走向、弯弯曲曲的火山石桥横亘在美味河上,一直伸向新旧沟田洋中,这就是美味桥。由于其形状弯曲狭长,像一条长蛇伏卧河面,当地人也称之为“蛇桥”。蛇桥大约1米多宽,长约150米,既方便了村民过河至对面田洋劳作,又利于河水流过。每当河水上涨漫过石桥时,河岸就成了临时渡口,人们可泛舟前往田洋劳作。

    

“听老一辈人讲过,这里以前是当地一个重要的码头。”当地老人杜邦玉介绍,以前蛇桥下面有两个石拱门,小船可穿行而过,早年间有客商开着小船从南渡江穿过三十六曲溪来到蛇桥码头,收购当地农产品后再顺流回去,蛇桥成为当地重要的生产、生活码头。

    

火山岩石堆积而成的新旧沟护坝。


“蛇桥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田洋。”资深“驴友”郑一鸣说,这里风景独特、空气清新,能让人从繁忙的工作中释放出来,是很多户外徒步爱好者的首选之地。

    

“小时候,美味河和蛇桥就是我们玩乐的天堂,我们很多记忆都源于此。” 琼山区龙塘镇三联村委会委员杜则常说,以前一放学或周末,附近村的孩子们都会跑来蛇桥,下水摸鱼、摸螺、玩耍。大人们则坐在树荫下纳凉歇息、洗衣闲聊。特别是端午节,村里的大人都会带着孩子们来河里沐浴一番,求全家安康。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展,不少村民离开了这里,昔日热闹的蛇桥已少有人光顾,任随水涨水落,落寞地驻守在美味河上。


美味山绿意盎然。


治理水患惠于民


说起蛇桥,就不得不提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濬。

    

丘濬(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别号海山道人,又号琼台,谥文庄,琼山府城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是一位从边陲海南岛到京城的布衣卿相。他为村民治理水患、造福于民的事迹,被当地村民代代传颂。

    

《祭抱元境神碑》碑高2.15米,宽1米,厚0.28米,碑文为正楷,阴刻竖字。


根据碑文和相关史书、志书记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岁次己丑三月初七日,丘母李太夫人去世。五月,丘公在京闻丧南归守制,次年才回到故乡。抱元图村民获悉丘濬回乡,悲喜交加。几位老者携着小孩抱着一线希望到下田村丘家倾诉苦衷。原来是当地地主豪强损人利己,在美味河(今三桥沟)下游截堵,使河水上涨,转车灌溉自家稻田,却淹没了低处的新旧沟洋万亩良田。受害村民们告状无门,多年来含冤受屈,饿着肚子缴纳田税。

    

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浚祭抱元镜神碑。


丘公听后深感同情,遂召集当地地主商量:冬末春初南渡江水位低,低处水田早造耕作,夏末秋初南渡江水位上涨,高处水田晚造耕作,再利用农忙之余,大力发展制陶罐、编竹器、做木工等手工业,互惠互利,两得其全。丘濬的善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且既往不咎。当地地主深表悔过,一致同意并协力疏通河道,治理新旧沟田洋。丘公身先士卒,首先带人实地考察,制定方案;接着发动村民和仁人志士疏通河道,将水排干,修复田地,归还原主;再因地制宜修建了石道、石桥、河岸、渡口,方便人们出行歇息;又在玉甘、美隆顿等村庄前挖掘水塘,涝时用于分洪,旱时用于蓄水;最后在石桥西侧美味河中树立一块水临界石柱,告诫下游河道堵水不得超过警戒线,在石桥北侧河岸旁埋一水临界圆石,告示种田人,水超过临界石应排水保苗。就这样,20多个村庄的百姓得以恢复生产,安居乐业。


长约150米的蛇桥采用玄武岩堆垒而成吸引不少游人慕名而来。

    

古碑古物忆先贤


在杜则常的指引下,记者在美味山石道旁的树丛中找到了丘濬的《祭抱元境神碑》。这座明代的古碑坐北朝南,背靠高坡,面朝田洋,高约2.15米,宽1米,嵌在一块巨大的取原地岩石为底的碑座上,碑文为正楷,阴刻竖字。

    

据悉,明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丘公在家正忙于筹建藏书石屋,收藏从京城带回的书籍以培后学。喜获丰收的抱元图村民兴高采烈地来到丘家报喜,为褒彰丘公治理新旧沟洋的丰功伟绩,要在美味山上立碑纪念。丘公也担心土豪乡绅们反悔,便亲自撰文以祭抱元境神之名,刻于碑上,于成化七年岁次辛卯十月己亥二十五日癸未,自备牲醴,派人前来祭告。

    

韦执谊纪念亭。


如今碑面虽年久风化布满青苔,但经过一番擦拭,字迹仍清晰可辨。碑文记载了明代此处常有水患,民不聊生,丘濬为此兴修水利,截流引水,使汪洋变为良田,造福百姓之事历历在目。丘公化干戈为玉帛,治好田洋,体现出他宽广的胸怀和聪明的才智。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挖过的水塘称为“丘公塘”,把当地的村庄改为“文庄大队”。

  

新旧沟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

  

蛇桥和《祭抱元境神碑》是琼北地区一处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琼山区宣传部副部长林先锋告诉记者,琼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2012年3月,此碑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加强了古碑的保护管理,2015年11月被列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渡江边上的龙塘镇三联村委会国仓村的蛇桥。


如今,历经500多年风雨的古碑依然矗立美味山上,当年修建的古门、古道、古桥也早已布满岁月的痕迹,在风雨中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些古迹都是丘濬为官勤政爱民留下的历史印记,新旧沟地区的百姓依旧在颂扬丘公的丰功伟绩。

    

新旧沟湿地内绿意盎然的水稻 。


相关链接


丘濬

《祭抱元境神碑》

    

丘濬《祭抱元境神碑》原文为:成化七年岁次辛卯十月己亥二十五日癸未,翰林院大学士丘濬谨备牲醴,遣人祭告于抱元境神,祝曰:嗟此一方之田,壅水成川,民不得耕,四十余年,老者倾故,少者白颠。茫茫巨浸,孰知为田?推原事起,厥有所先,截下流以中断,制低水于高原,转车灌溉,利己自专。返使良畴,变为深渊。彼岁两收,今无一焉。人心不齐,饮诉莫宣。枵腹纳税,多至颠连。抱元童叟,群然来前。泣以告予,深用恻怜。因呼其人,谕以善言。彼亦悔过,莫咎其先。彼此一收,两得其全。顾惟久废,复旧为难。愿以归我,代输税钱。王再拒之,誓告众田子孙,后继昭然。徒众是鸠,赀力是捐。一旦水落,禾苗有年,虽仍旧业,岁取十千,非人力之所至,实天道之好还。谨备牲醴!

    

碑文大概的意思是:明成化年间,抱元都美味河下游有地主豪强堵河引水灌溉自己处于高处的田地,致使美味河上游低洼田地被河水淹没,不能耕种,长达四十多年,面对豪强,上游民众无可奈何,还要饿着肚子向国家缴纳田税,致使民众困顿穷苦。适时丘公回乡为母亲守孝,抱元村民得知,就找到丘公申告,丘公于是召来豪强,商量解决。最后开挖水潭,修理排沟,设立堵水警戒线,让上游低洼田地有田可种,并于高处田地者一年各种一季,皆大欢喜,丘公回京前还建立碑牌祭告抱元境神让此事成为事实。


新旧沟湿地内仁庄村大榕树与特色村口石门。


羊山古村落 村口似园林

    

“不到村口不见村”, 羊山地区的古村落村口广场的祠堂、庙宇、百年古树、古村门、石墙等,一同形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村口园林景观。羊山古村落居民的祖先多从福建等地迁居而来,来到海南生活后,在此形成了带有中国传统的中原文化色彩。村落布局讲究村前以广场、古树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

    

村口处的古树,是道路的坐标。古树不仅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同时也增强了古村落的神韵,为居民提供了极好的纳凉休闲之所,逐渐成为古村落中重要的社交场所,形成了小广场,周边坐落着全村的祠堂、庙宇、戏台等公共建筑。村口广场既是全村祭祀祖宗庆典的活动场地,也是村庄的主要公共空间。

    

羊山地区的古村门,是传统古村落的主要标志之一。传说古时候羊山地区有一种野人,形象古怪,身材高大,四肢发达,但不能下蹲,经常到村里伤害小孩和偷袭财财物。村民们为了防止野人入侵,便修了矮小的村门,避免村民受到侵害和干扰。村门旁安置石公,世称土地公,即用火山石构筑成小石屋,内置形象的火山石公或用石头雕刻成石公,为村庄守护神,阻挡邪气。


来源:海口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