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记录了自己1万个小时的10项数据,明白了两件事情

 学习雪雪 2018-04-22

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然而时间都去了哪,我们并不清楚。  


虽说“时间就是金钱”, 

但我们会为钱记账, 

却从不给时间记一笔账。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我一直在“给时间记账”,记录自己每半小时的活动。(即“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被称作最难的时间管理法)

柳比歇夫是位极为高产的前苏联科学家,一生跨多个领域产出了70余部学术专著。他在26岁时独创了“时间统计法”,并坚持这一方法长达56年。 

我的柳比歇夫时间日志:我用Google Sheet记录我的活动,分为工作、玩和Default(吃饭、通勤等)三大类。

在过去的18个月中,我共记录了9465个事件、约1.3万个小时

▲ 「日轨」:显示了我2017年的工作时间在24小时中的分布

这项工作在2017年给我带来了很多看得见的产出,例如:自学了3个编程语言、GPA维持在3.92、成为Excel骨灰级玩家、每两周读完一本书。

但比这些更重要的两个无形的改变

  1. 我对时间的觉知愈发敏锐;

  2. 我对自己的了解之深,前所未见。

相应地,我明白了两件事情

  1. 提高觉知——这本身就可以带来变化;

  2. 觉知的数据维度越多,价值就越大。

下文,我会用一些数据来阐释这两件事情。无论你是学生、白领还是创业者,它们都对你提高产出很有帮助。



第一. 觉知

之前我在学习禅修的时候了解到,对事物“不干预,但保持觉知”恨不得是禅修里最重要的原则。而通过给时间记账,我发现“保持觉知”对于提高生产力同样重要。


1.1 你比你想象的还要碌碌无为

现在全世界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互联网、投行或咨询公司的工作时长则可能超过12小时。这导致我们会错误地以为,我们每天真的能工作8小时,甚至更多时间。于是,当很多人试着给时间记账时,他们常常表示很受不了,因为他们敢相信,自己原来如此碌碌无为

从我18个月的数据记录来看,工作日中,我的平均工作时长为5.2个小时。但是,如果除去规划、开会、回顾等时间,我的有效工作时间仅有可怜的3.6小时。

我看了很多实践者的描述,大多数人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都在3-4小时之间。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工作时间这么少,但即使开挂如柳比歇夫,他的日均有效工作时间也仅为4小时40分。一天工作8小时,实为幻象。

“不经意间浪费的时间,有时候超出你的想象,而我们却对这个事实完全没有感觉。”

——某时间管理培训师自己尝试了“时间统计法”后写道



1.2 通过记录,增强觉知

李笑来说,人是无法管理时间的,我们只能认识时间。

为了认识、觉知时间,我的实际操作是:

每天,我会在表格中记录我的时间消费(已在上文展示),这些数据会被实时同步到我的谷歌日历。于是,我在何月何日何时做了什么,在日历中一目了然▲ 绿和黄分别代表工作和玩,灰色代表洗澡、吃饭、通勤等中立时间。

基于这些记录,我可以看到当日的实时数据监测图▲ 当日数据与过去7天的比较▲ 在动的是我当天工作和玩的时长在一天中的累积轨迹,背景里静止的历史轨迹和拟合trendlines可为我提供参照系。

因为今昔对比是如此直观,所以表现的好/坏 会给我带来更强的满足感/罪恶感。

此外,我会每周会回顾周平均数据,为下一周给出3个调整重点,并检视前一周的调整重点有否落实。(如:这周普遍晚睡,下周要注意早睡)▲ 我每周会检视的图表之一



1.3 这么做有用吗?值得吗?

很有用。由于工作和玩的时间分配得更合理,因焦虑引起的拖延越来越少;因为对时间的把握更从容,我可以更平和地面对大工作量。

“你好自律啊。”——这是我听到最多、但最不喜欢的一句评价。

其实自律绝不是这件事的核心,觉知才是。我从不会立“每天看书两小时”一类的flag,我只是客观地在记录、觉知自己的时间——这件事是不需要自律的。

尽管我离柳比歇夫坚持56年还差得远、尽管我可能还需要2-3年才能真正感受其价值,但我的体验已经能够说明,仅仅是觉知本身,就可以深远地影响生产力和幸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