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骥才:文章与课文

 昵称40077028 2018-04-23

江行大地千里,不免自问源头。一个问题曾跑到我脑袋里来,我的语文知识——从识字,认句,到知道许多古往今来的一些好诗句、好文章,是从哪里来的?追根究源去想,终于明白,最初还是从语文课来的,从语文课堂、语文老师那里得来的。尽管后来渐渐长大,读书愈来愈多,根基却来自语文课。如果幼时没上过语文课,从哪能得来这些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语文知识,还有那么多文字的精华与文学的经典?直到现在还记得全班同学捧着书本、随着老师齐声诵读骆宾王《咏鹅》的情景;还有《疑人偷斧》《孔融让梨》《卖火柴的小女孩》《黄鹤楼》与《小石潭记》等等,有的至今还能背诵。尽管这些几十年前学习的文章大多不在今天的课本里了,但是所学的语文知识,以及许多精深的思想和优美的情操,却深深留在我们幼时纯洁的心灵里。在我们远远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了这样“心灵的标准”。语文课真是太重要了。

为此,我为自己的一些文章和小说被选入教材感到光荣,也有些担心。担心写得不够充分、完美和精准。我当时写这些文章时没想到会被选入课本,但是一旦成为教材性质就不同了。课文往往还有育人的意义和范文的性质。在我人生的记忆里,语文老师都是极其严格的,一句一字也不会轻易放过。我的许多文字和语言的毛病是中小学的老师给校正的。如果我这些文章中还有什么欠缺与不足,就请老师们授课时修正与补充吧。

于是此刻,我忽然对自己的写作生出一种更严更高的标准——这也是

语文课对我的要求吧。

冯骥才

2017.8.28

以上文字摘自《冯骥才语文课》自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