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雕的鼎盛时期,玉文化空前发展,制作工艺承前启后, 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玉质美、工艺精、器形丰、作品多、实用广,还吸收了西 域玉器制作的优点,“痕都斯坦工艺”便是在此时形成的。 明清时期,玉器的使用范围贯穿在上层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各种玉 佩件、饰物;食——玉碗、玉盏、玉杯等;住——玉铺首、玉嵌璧饰、桌案饰等; 行——车马轿上的各种装饰玉;陈列器——花瓶、花熏等陈列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明代玉器种类很多,以玉质器皿和形式多样的组合玉佩饰最具特色。纹饰造型则 多以花鸟、动物、人物故事、吉祥图案居多,构图雅致,画意浓厚;浮雕和镂空相结 合,常见双层乃至多层工艺的镂雕。纹饰刻画运刀粗犷有力,造型生动写实,大开大 合,业内常有“明大粗”之说。 明代的宫廷玉器仿古技艺更是长足发展,仿沁、致残的手段高超,几能以假乱真。 “良师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玉雕巨匠论技 艺高超,首推嘉靖、万历年间的苏工巧匠陆子冈。子冈琢玉,素有“三不治”之说, “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 子冈发迹:“子冈琢玉,名冠天下”。陆子冈自幼在苏州城外学玉雕,技术全 面,工艺精湛。子冈琢玉形制仿汉,取法于宋,古意盎然,虚实相称,玲珑奇巧,动 静结合,飘逸流畅,巧夺天工。明穆宗朱载命其玉扳指上琢“百骏图”。他便在玉扳 指上刻出层峦叠嶂的雄峰、大开的城门和三匹马,头一匹已在城内纵意驰骋,另一匹 刚从山间露出马头,最后一匹则向城门发足狂奔。陆子冈以大写意的手法表达了百骏 齐发、群马自山间奔腾而出的场面,以虚就实,动静结合,妙不可言。自此,陆子冈 一琢成名,他的玉雕便成了皇室御用的专利品。 子冈之死: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命其雕玉壶,不准落款,他运用纯熟的内刻功 夫,巧妙地把名字落在了壶嘴里面。行事个性十足,既张扬了陆子冈艺术家的气概,也为子冈之死埋下了伏笔。原本陆子冈深得皇帝喜爱,有一次他为皇帝制作一件玉 器,竟在龙头处落款,冒犯天颜,最终触怒皇帝,不幸被杀。由于他生前未曾收徒授 艺,又无子嗣后人,自此昆吾无传人。 清代玉雕技艺在古代玉雕史上,更是登峰造极。清王朝的诸多帝王都赏玉、爱 玉,乾隆皇帝就对玉非常执著。一国之君痴玉、迷玉,自然也对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 极大的促进提高作用,业内常把乾隆朝的精美玉器称为“乾隆工”。清代玉器品种也 是最为完备的,人物、山子、器皿、花鸟、佩饰、文玩等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精雕细琢的同时,俏色作品大量涌现。 清廷还专门在民间网罗了大量琢玉制玉的高 手巨擘,在宫廷造办处设立皇家御用的玉雕作坊。 清代玉雕在工艺上,不管是御用还是坊间,都推陈 出新,精雕细做;艺术风格上则情态逼真,生动写 实,精益求精。可以说,清代玉雕的蓬勃发展,在 我国古代玉雕史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成就过许多大型玉雕,如“大禹治水山 子”(见图39)、“会昌九老图”等,都是玉雕山 子中的上品。大禹治水山子重约7吨,高2.25米,宽 0.95米,原石产自密勒塔山。玉料运送途经新疆、 甘肃、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昼夜不停,用了 一千多名工役、一百六十多匹马,还特制了十多米 长、六米宽的大车,历时三年多,运至北京。乾隆 皇帝亲自主持雕刻,以宫中所藏“大禹治水”古轴 为蓝本,绘图成样。又于乾隆四十六年由京杭大运 河运至扬州,在扬州召集能工巧匠琢制,历时七年 有余。玉山子雕刻了巍巍挺拔的山峰,激流之下的瀑布;在层峦叠嶂的山崖峭壁上,古木苍松、 深穴高窟;云端中雷公坐镇,大地上众人开 山凿路,场面极其雄伟壮观。乾隆五十二年, 大禹治水山子完工,同年九月运回北京,安置 于宫中的乐寿堂。乾隆皇帝亲自题诗:“功垂 千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 灭,重日千秋难败毁。”“大禹治水”玉山子 历经沧桑,多次险遭劫难,幸运得以完好保 存,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艺术极品。 在“康、雍、乾”的清三代时期,不管是 皇家御用还是民间制作,都有大量的精品玉雕 器面世,同时翡翠、珊瑚、青金石等玉石也开 始大量被使用。可以说,清三代的玉雕,给中 国古代玉文化历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惊叹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