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冲泡出来的茶汤浑浊,很多人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汤色会显得浑浊不清澈呢?其中的原因与其冲泡方式、白毫量以及制作工艺有关。下面我们来分三点来谈谈具体的关系。 第一、 冲泡方式。 信阳毛尖属于绿茶,正确的冲泡方式可以看到汤色清澈透亮,放在玻璃杯中赏心悦目,而用错误的冲泡方式往往会使得茶芽上的毫毛脱落增多,所以看起来汤色就显得十分浑浊。 那么正确的冲泡方式应该是环壁冲泡法,选用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在75度左右即可,倒水的时候要沿着杯子慢慢流入,这里切记不可用高冲法,因为高冲法水柱的压力很容易对茶叶有所损伤,同时急速的高温也会把茶叶烫坏了,这样的话泡出来的茶叶就不好了,茶汤也会比较的浑浊。
第三、 制作工艺。 像茶汤浑浊且不透亮的情况,除去茶叶本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制茶工艺的问题,近几年有些信阳毛尖的产区他们片面的去最求外形紧细,采用较低温度在锅里长时间的揉捻,从而外形越来越细,由于长时间的揉捻,使得碎茶增多,外形变得昏暗,汤色就显得黄浑浊,茶叶底也不完整。同时由于长时间的低温的揉捻做形,茶叶揉捻溢出物在热的作用下容易在炒锅内结成锅巴状物质,随着茶叶的揉捻,这些物质渐渐地附着在干茶的茶条表面,冲泡时容易出现浑浊沉淀物。 有很多喝信阳毛尖但却没真正了解信阳毛尖的人认为,绿茶信阳毛尖茶汤浑浊才是质量好的体现,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其实真正质量好的信阳毛尖,茶汤是很清澈的。
造成信阳毛尖茶汤浑浊的几个主要原因:1. 机器炒制+揉捻时间长 2. 炒制温度低,提香不足 3. 茶树品种不同:信阳毛尖茶树品种,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信阳本地种(或群体种,当地也称旱茶)。 信阳栽种茶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信阳本地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保留下来的适合信阳本地生长的茶树品种。在老茶园,多栽种信阳本地种,大山茶园,因为本地种耐寒,也多种植。特点是:耐寒,芽叶瘦小,产量一般,香气高,口感浓重,回甘强烈。正宗的信阳毛尖,应该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旱茶”。 第二类:福鼎大白茶(大白茶中的绿茶品种,当地称福建大白茶)。 20世纪90年代末信阳开始引进的福鼎大白茶绿茶品种,耐寒性较信阳本地种要差,比较适宜栽种在平地或低山,小山茶较多种植此类品种。特点:芽叶粗壮而长,出芽较早,产量高,适合采纯芽茶,香气较纯,口感偏淡,回甘偏淡,耐泡度差一些。 另外,还有极少的野生茶,茶树生长在深山老林中,与各种树木花草生长在一起,茶芽瘦小,香气高,天然有机食品。 所以好的正宗的信阳毛尖:必须透亮不浑浊,必须高香无青草气,必须甘醇爽口不紧涩。我们在选茶时,最好坚持“口感第一,外形第二”的准则,去选择适合自己口感的信阳毛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