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贫困乡村老照片 看后戳心

 春在堂书苑 2018-04-23

190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地质学教授张伯林(1843-1928年)来中国考察,跑遍了大江南北。

河南卫辉附近的村民。

我们不知道张伯林来中国的真正目的,但是他在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晚清的照片资料,弥足珍贵。本文选取他在直隶(今河北)、河南拍摄的照片,为大家展示100多年前的乡村景象。

女子骑驴出行。

张伯林拍摄这些照片的1909年,担任河南巡抚的是吴重熹;而直隶总督则换了五位(包括代理总督),分别是杨士骧、那桐、端方、崔永安、陈夔龙。

村庄景象,下雨后这路怎么走?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直观看到晚清乡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坑坑洼洼的路面、破败低矮的房屋、衣衫粗劣的农民,仿佛这是一个凝固的、数百年不曾进步的社会。

缠足的乡村女子蹒跚行走。

晚清时期,农村生产发展缓慢,古老的耕作方法依然占支配地位,新式农具、化学肥料和新品种的采用等新因素所起作用微不足道。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乡村客栈,门面一点儿也不整洁。

清朝人口增长很快,但是耕地面积有限,导致人均占有的耕地逐渐下降,到晚清时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加之生产方式落后,亩产量没有提高,激化了乡村危机的发生。

干旱贫瘠土地上的民居。

官府加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赋税,是导致乡村贫穷的又一根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的赔款必定要分摊到各省民众头上。“洋务运动”举办的各种军工企业、训练新式海陆军队等,开支也主要来自对广大农民的剥削。

河南卫辉附近的乡村。

以往士绅多居住在乡里,他们领导农民从事各种建设,代表农民与官府打交道,对于农村社会有安定的作用。晚清开始,士绅逐渐迁移到都市,不愿意再回乡村,乡村无人领导,建设不能进行,挽回不了衰敝的趋势。

在河南,妇女儿童围观刚刚开通的京汉铁路。

铁路线的开通,没能改善农民的生活,反而使之恶化:外国廉价商品随着铁路运输进来,让农民的手工产品更难销售。

在村子里玩耍的儿童。

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1903年,清政府颁行《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设置初级学校对3岁以上至7岁的儿童进行教育,但是这样的学校只设置在了几个大城市,在广大的农村毫无改变。

村庄里的小巷。

面对乡村日益凋敝的现实,官府并没有什么有效的作为,没有提供公共服务。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意图在农村基层进行改革,但实际上未能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