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楹联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三十多年来,中国楹联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全新的时代,中国楹联人任重而道远。 三十年楹联文化事业的丰富实践,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指导发展新时代楹联文化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发展楹联文化事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面临的问题。解答好这些课题,既是理论的需要,更是实践的需要。三十年丰富实践和发展,为处理好以下关系既提供了答案,也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要求。 一、敢想和实干的关系 敢想就是解放思想,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想前人或他人不愿想、不敢想、不去想、不能想甚至不屑于想的事。楹联文化事业是一个刚刚起步方兴未艾的事业,缺少现成的经验,必须用敢想来开出一条新路,敢想,因而显得特别重要。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愿想,才能愿干;只有善想,才能善干。想是干的前提,干是想的落实。 敢想必须用实干来保证。要边想边干,边干边想;在干中深化想,用想来指导干,敢想和实干互相促进,推动事业的进步。不想的干是盲目的干、被动的干;不干的想是空想、妄想。 二、实干和宣传的关系 繁荣楹联文化事业需要实干,也需要宣传。由于许多人对楹联文化事业缺乏认识或认识不高,只有宣传得力,才会让人们了解、喜欢进而关心和学习、支持楹联,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楹联文化事业的氛围和环境。只有实干,没有宣传,实干效益发挥不出来,事倍而功半。 实干是基础,实干为宣传提供素材,没有实干,无从宣传。宣传可以促进实干,可以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增强干劲、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推动工作,使干得更多、更扎实、更有力 我们反对干得少,宣传得多;也反对干得多,宣传得少。我们主张扎实的干和必要的、适度的宣传。那种认为只要干,不必宣传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楹联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四个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如此,楹联文化事业才有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生机活力。我们的工作意义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我们要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物质支持和保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繁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要始终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否则,将偏离正确的方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是极其错误的。会极大损坏楹联文化的良好形象,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 四、自立和外援的关系 楹联文化事业,是一项清贫淡泊的事业。它刚刚起步不久,需要几代楹联家艰苦创业,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其愈益繁荣、发展、壮大。这首先需要楹联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各界的关心、参与、支持、帮助。那种不费气力等、靠、要就得到社会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而靠求取赞助等依赖他人的做法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所以,要立足于把楹联工作做好,独立自主、自尊自立,用合作换得收益,用行动赢得支持和帮助。 五、轰动效应和经常性工作的关系 楹联文化事业方兴未艾,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我们需要经常开展一些大规模的轰动性的活动,以引起社会对楹联艺术事业的关注,提高楹联文化和楹联组织的知名度,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但是更要练好内功、扎实地做好大量日常的、细致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普及楹联知识,提高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水平,扩大楹联应用领域。轰动效应服务经常性工作,做好经常性工作是搞好轰动性活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经常性工作,轰动性的活动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任何文化都有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楹联亦然。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继续和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及也是提高:普及,使不懂的人懂,这就使他得到了提高;提高也是普及:提高一个人的过程,也是向他普及某种知识、技能的过程。我们要在普及中提高,边普及边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边提高边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没有大面积的普及,提高会受到限制;没有很好的提高,普及会遇到阻碍。 在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要以普及为主,辅之以提高;在发展的中期,二者兼顾;到了发展的成熟期,则应以提高为主。 当前,发展楹联文化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有的地区,是普及任务急一些,其次才是提高;在有的地区,是提高任务重一些,但仍要继续普及。偏废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七、长远目标和阶段规划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楹联文化事业要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一个宏伟的长远目标,以凝聚人们努力向前,使人们有希望,有压力进而产生动力。长远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分解为阶段性规划,分段逐步实施落实,以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制订长远目标,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目标不能太低,也不能高不可攀。长远目标可宏观一些,模糊一些,而阶段规划则要微观、具体、量化、清晰,便于操作。阶段规划一步步地实现了,长远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八、楹联理论研究和创作的关系 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楹联理论的研究探讨和楹联的创作与评论,对于一名楹联家来说,创作楹联,是楹联家的必备技能。创作楹联有助于提高研究兴趣,为研究楹联提供研究课题。 对于一名楹联作家来说,学习研究楹联理论,可以深化对楹联的认识,了解楹联历史、源流和创作技巧,指导创作实践并提高艺术鉴赏力,推动楹联创作水平的提高。创作楹联和楹联理论研究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楹联家,必须二者共同提高,不可或缺。 九、组织活动和楹联创作、研究的关系 我们不但需要一大批楹联理论家、作家,更需要一大批楹联活动家、组织者。只有搞好组织工作,才能团结大批楹联家形成合力,发挥作用,创造出楹联艺术事业的辉煌。组织工作至关重要,其价值与创作和研究并重,甚至更为难得。 不懂楹联文化的楹联活动组织者,能组织好楹联文化活动,是不可想象的。粗懂楹联和精通楹联的组织者,活动效果也是不会相同的。所以,我们提倡楹联活动家要自觉地学习楹联创作和理论,进而精通楹联,在学习楹联创作和研究楹联理论中研究楹联活动的方法、途径,提高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增强楹联组织工作的自觉性、实效性。 作为楹联作家和楹联理论家,也应投身楹联组织工作中,自觉地宣传、吸引、影响、带动、团结更多的人参与楹联活动,发挥作用,使楹联家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十、联内功和联外功的关系 学习研究楹联文化,必须弄懂楹联的基本理论、创作技巧、平仄格律等,这些可以视为联内功。联内功是衡量一个楹联家是否合格的标准。而学习了解研究掌握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文艺门类以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宗教等,也是一个优秀楹联家不可或缺的联外功。联外功是一个楹联家能否成为优秀楹联家的条件。一个只研究联内功的楹联家是有局限的,这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作品和研究成果中。当然,联外功再好,不懂联内功,也不是楹联家。写好书法,是楹联家的必备技能,一个不懂书法的楹联家,至少是不完全的楹联家,或者说是一个亟待提高的楹联家。 以上,简论了发展楹联文化事业的十个关系。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关系,如楹联创作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意境和格律的关系,楹联家的名与实的关系,荣誉与责任的关系,等等。有些问题因为其简单,没有专门论述之必要,有的与上述关系不属于同一层次,故此略而不论。 正确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对于繁荣中国楹联文化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矛盾,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解决。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处理这些关系的方法,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的楹联文化事业才会日益兴旺发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简介:李建军,中国楹联图书馆和中国志愿者图书馆馆长、朝阳市楹联家协会1-3届主席,现任名誉主席,朝阳“中国楹联之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名城”倡导者和主要创立者,“楹联名城理论”创立者。《辽宁楹联》报、《中国楹联家》丛刊总编辑,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顾问,辽宁省楹联家协会顾问,中华楹联网站站长,中国文联百诗百联评委,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评委。 文/李建军 未名文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