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南亚概况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构成。包括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文莱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 448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4.2 亿。境内种族、民族、语言复杂。 二、主要传统音乐体裁、乐器及其音乐概况 1、南旺舞 南旺舞是流行于泰国东北部的一种笙舞。是从老挝传入的以笙来伴奏的舞蹈,这种笙叫做“肯”(khen),有14管,长度在1米至2米之间。舞蹈动作简单,舞姿端庄,手势优美,边舞边唱,在祖先传下来的古老曲调中填入即兴歌词来歌唱。常在结婚仪式和法事、节日等场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传统歌谣,其内容不仅有传说故事和男女恋爱的题材,而且经常有关于现实生活事件的通俗易懂的歌唱,因此,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和将现实中的各种事件及时编为歌词,就成为当地歌师的必备条件。 在泰国,传统艺能基本上是口传的,特别是像南旺舞旋律的细微变化等,对语言能力的要求高,更需要口头传授和长时间的练习、钻研。 2、摩拉姆 老挝的国语——老挝语是泰语系中的一个支系,与泰语有近亲关系。泰语系的语言是有声调的,在日常说话的语言中,如果强调它的抑扬的话,那么,说话就很富有音乐性。使用符合于语言声调的抑扬来进行歌唱,在老挝中南部和泰国东北部称为拉姆 (lam),演唱拉姆的专家叫摩拉姆(molam),摩(mo)是专家的意思。用摩拉姆作为体裁形式的称呼是最近的事情。原来称为摩肯(mokhaen),是以肯(khaen、老挝笙)为伴奏而由摩拉姆歌唱的意思。这种歌唱是结婚仪式和寺庙行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歌唱的内容包括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和爱情问答,以及有关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容易理解的规诫。主要有拉姆但要(lam tang yao)、拉姆但散(lam tang san)等歌唱方法。拉姆但要唱法是用自由节奏、“要”旋法(la、do、re、mi、sol)来歌唱的。拉姆但散唱法是用规整节拍、“散”旋法(sol、la、do、re、mi)来歌唱的。 3、木偶戏 1961年,老挝在瓦达纳国王的关怀下创立了木偶戏,称为依坡克(ipok)。在森东寺院的佛塔修复仪式上公演以来,一直到1975年的革命前都是只为国王演出的。革命后,木偶戏停止演出。由森东村的有关人员来恢复演出,只是不久前的事情。其代表性演出节目有《卡拉克特》(kalaket)和《玲冬》(lingthong)全部上演的话,大约需要3~4小时。此外,还有取材于《罗摩衍那》的剧目。木偶由1人操纵,左手拿主轴,右手握着两根提线来控制木偶的两手。在平台上的70厘米处是木偶舞台,高约1米,宽约3米。其背后是乐队,以拉纳特尔克(ranat ek、木琴)、康旺尔克(圆形围锣)为主体,还包括康并(kong ping、双面鼓)、星(sing、小铜钹)、萨普(sap、中铜钹)、梅塔克普(may ta keap、竹制拍板)等乐器的演奏者和歌唱者。演出前,设祭坛,上供物,将木偶从箱中一一取出挂在祭坛前。木偶表演完后,还有其他供物。在演出前,演出后,以及演出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仪式及其音乐。其音乐包括以乐器伴奏的卡普冬(khap thum)部分,以及没有乐器伴奏的咏唱安南斯(an nangsu、朗读的意思)部分。在领唱者之后加进应和,有接续、终止、献花、哭泣等各种类型的声音。信仰者也以恰切的歌声加入这种应和之中,并且经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古典音乐“约塔呀”(yo-daya) 约塔呀(yo-daya)是缅甸古典歌曲的一种形式。此为音译,原语义是“泰国风格,是由泰国传入缅甸的一种古典歌曲,也叫雅玛萨特坡哎。歌唱内容多来源于《罗摩衍那》故事。也有其他题材的,如创作于19世纪末叶的《雨神之歌》。用桑高克(弯琴)和帕塔拉(pat-tala、竹排琴)伴奏,并且用叫做恰朗巴(chauk-lon-bat、6个鼓的意思)的有音高的鼓来丰富其音色、节奏。歌唱者一般是左手拿“瓦”,右手持“西”,自己打拍子自己歌唱。缅甸语中,瓦(wa是竹子的意思,原来是用竹子做的,但是很容易裂,所以后来改为用木头做成两块小薄片,放在手中对击,打强拍。西(si)是小铜铃,用绳子把两个小铜铃串在一起,对击打弱拍。拍子基本上是2拍子和4拍子,歌者在一定的制约中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无论是旋律,或者是节奏,都可以在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使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歌唱。由于歌者和伴奏者都有不受旋律、节奏约束的特点,所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5、民俗艺能、民俗舞蹈 在缅甸,歌舞艺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每年周而复始的民俗行事都有歌舞艺能。例如:缅甸历新年(公历4月)的泼水节、雨季开晴的10月灯节等,都有盛大的艺能活动。节日前,各地搭建称为芒达的舞台,夜间就开始练习,台前聚集着观众。以此机会来进行表演。这是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和丑角的对话说唱交替进行的艺能形式。丑角的有趣的对话,经常使观众发出阵阵欢声笑语。接着就从舞台后请出舞蹈表演者,开始跳舞。舞蹈结束后,丑角再次上场对说唱。职业剧团往往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一个晚上持续演出。先是以《少女之舞》为开场节目,上半夜是歌唱和群舞,下半夜以戏剧演出为主。题材内容广泛,既有古代传说故事,也有现代故事。观众只交纳椅子使用费,称“木户钱”,有时聊天,有时打瞌睡,有时感于场上角色的演技而发出欢喜、愤怒、悲哀的赞叹。 6、木偶戏和提线木偶的舞蹈 缅甸木偶戏称为约提达宾(youk-thei thabin),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保持着王朝时代的盛况,此后就逐渐衰微,即使在节日和礼仪仪式中也很少上演。20世纪60年代全国剩下20个木偶剧团,7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按传统形式演出的木偶戏剧团。在传统的宫廷艺能中,木偶戏被称为阿鸣(高),是四种宫廷艺能(缅甸语称为达宾,thabin)之一。其余三种分别称为阿提(演奏)、阿梭(歌谣)、阿宁(低)。因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艺人只限于男子,并只能在高台上演出,所以称为阿鸣(高)。与此相对的,普通的戏剧和舞蹈中,混杂有女子参加,并且是在平地上演出,所以称为阿宁(低)。木偶戏的演出包括木偶表演、歌唱、乐队。其乐队采用的是在缅甸普遍流行的叫做桑旺(Hsaing-waing)的乐队。 以人表演的戏剧和用木偶表演的戏剧之间,不仅有许多共同的要素,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模仿的情形。在缅甸,就有一种用人来表演的模仿提线木偶的舞蹈。其中的人物分别叫做敏坦、敏达米,原来是用木偶表演的,后来由人来上场演出,其动作配合着操纵木偶的提线板和木偶线,像木偶般地表情、动作、舞蹈。尤其在操纵木偶的提线板和木偶线掉落下来时的木偶动作,显得十分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