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当时是明朝的首都,打下了首都,不管建文帝是真的死了,还是失踪了,反正是拥护他的大臣们找不到皇帝了,国不可一日无主,而朱棣也姓朱,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所以他当皇帝,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天下总得有皇帝,只要大臣们服了,这天下就等于属于他的了。朱棣与建文帝之争,是叔侄之争,肉烂在锅里,所以明朝的大臣们,绝大多数不会死命的反对朱棣,这不同于外族侵略,跟自己过不去干什么呢?朱棣进入南京后,文武百宫大多见风转舵,投降了燕王,为朱棣继承大统奠定了基础。 年纪轻轻继位的建文帝,并没有执掌国家的经验,所以实际上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如果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继承大统,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稳定局面,以民生为重,让自己的政策深入人心,获取更多人的支持。 朱元璋死的时候,太子朱标已经死了很久了。按理讲,长子死了,第二个儿子,就应该成为长子,具备合适的法统地位,而不是孙子辈。但是朱元璋却为了树立一个榜样,为后世子孙画框,偏要选择性格柔弱,宫里长大,毫无基层经验的长孙朱允炆这个小年轻继位。这一步棋,本身就让很多儿子,包括很多大臣不满。国家初创,立长不立幼,这是教训。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得人心。 朱棣入京后,南军大将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等等都先后顺服了朱棣,说明太祖皇帝亲手打造的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明事理的,虽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执行,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遵循祖训而起兵,故能够接受这一结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识时务之士,因此朱棣成了明成祖,并且很快就建立了首届内阁、重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闻风归顺,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还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归案。总的来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乱”,实际却是太祖皇帝设计的应急机制的启动效果。 我个人觉得,应该不会。从靖难的战争过程来看,中央政权的军队并不是没有战斗力,否则这场战争也不会耗时数年之久。朱棣是一个带兵之人,这一点他心里不会没数,所以如果不是退无可退,他也犯不上拼死一搏。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中国史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