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 · 龙井 · 之迷

 关福 2018-04-23

在上海的千年古镇 —— 龙华镇,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外地和尚来到龙华,在龙华寺住了许多日子。有一天,外地和尚要回去了,龙华塔上盘着的一条龙游了下来,一起送别这位外地和尚,一直送了三里路。当寺里和尚道别后回到庙内时,只见龙的尾巴还在宝塔上,时隔不久,人们在宝塔下方发现了两口井,后来,人们就传说,这就是龙的眼睛(龙睛)所变,所以叫它们“龙井”。


清末时龙华寺外景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是原来龙华寺的山门口,确实是有一对“龙井”的。最早纪录的是1624年修篡的《云间志略》:(龙华寺)山门外有二井,曰龙睛,一清一浊,大旱不涸”。1935年,上海市通志馆的胡道静等又到龙华镇调查古迹,当时“龙井”虽在,但已被湮没在民房里,化了一番工夫才找到。事后由胡道静执笔撰写了一篇《龙华访古记》,他在文中写道:

我们想,龙井既圈在人家屋中,而且不知道在那一家,这样东问西问,决不会生效力,总得使一个法子才行。孝先主张到公安局分驻所里去,请托一位巡士陪着找,因到六区三所去见所长,所长不在,刘巡官来会客,他很和气,允许派一位杨巡士陪我们去看古井。首先是找到龙华路(新街)二八七七号屋内,灶间里有一口井,尚在使用,但此地并非在山门旁,而且只有一口,决非龙井可知。便问导我们进去的学徒,这井有没有名称?是否龙井?他说这口井并没有名称,至于龙井则听说在龙华镇路(老街)山门旁的鞋子店里。我们想这地位不错了,于是再劳杨巡士陪我们去看。那爿鞋店在山门东偏,规模不大,是一家旧式的商店。老板在睡中觉,给三个不速之客打扰起来要看龙井,殊为抱歉。他带我们到里房,原来一口龙井是在他的床底下,井上盖了木板,床就搁在上边。据他说,井水尚未干涸,我们问他还有一口呢?他说在山门西偏的鲜货行里。原来两口龙睛,分镇山门左右的。现在补说一句:鞋子店的门牌,是一一一号,鲜货行是一一五号,那座山门亦得一块门牌,是一一三号。


这可以说是1935年时对“龙井”的第一次正式的调查考证。这次考证证实了“龙井”的存在,并公布了它的确切位置。


此后,随着时间推移,上海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华镇的居民和地面建筑也经历了种种变迁,“龙井”也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只有极少数人,还对它念念不忘,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


我在整理资料时,偶尔发现一份从什么杂志(我当时没有注明)复印来的旧文章,里面有作者——一位叫李振沪的业余爱好者在1995至1996年间沿着1935年通志馆前辈所经旧地,重新调查、考证了当时的“龙井”的详细记录,很有价值,故我现将此段文字抄录于下:

……三十年代胡道静在访古记中提到,他在当地一巡士陪同下,曾找到两口古井;一口在龙华镇路111号鞋子店里间床底下,井水未干涸,另一口在115号鲜货行里。看到这里,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情景:那是在1972年,我经过115号鲜货行所在地,见有一井,原房不知何时已被拆掉,这井就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许是觉得这井有些奇特,我曾站在井旁观察良久,隐约记得井水已干涸,井口有盖,上面压着石头。过了数月,再经此地时,井已不见,在此盖了简陋的平房,开了饮食店。由于此店紧靠山门,改名“山门餐厅”,简陋的平房也多次改建。我可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前偶然看到的一口井,原来是县志里提到的有这四百年历史的古井啊!


另有一井,是在山门东偏一家鞋子店里间床底下,门牌是111号,笔者在1995年10月实地踏访时,尽管时光流逝了六十多年,门牌号依旧未变,只是原来的鞋子店已改为住家。原鞋子店的老板已去世多年,但有个女儿,是笔者的同事,现已退休在家。我便去访她,说起龙井的来历,她告诉我说:

“当时的龙华庙很大,内有三大殿。第一殿在郑家桥(叫什么殿已记不清);第二殿在西街尽头,叫财神殿(今仍在);第三殿叫哼哈殿,就是现在的旧山门处,旧时山门两边有平房,这两口井就在屋内。东、西两边有菩萨,因在山门外,也叫哼哈菩萨”。


“我家祖上是住在龙华水泥厂附近,因我父亲的兄弟姐妹多,房小人多住不下,我父亲就在龙华镇上111号今址,利用东边菩萨旧屋,稍稍整修一下就住了下来,直至逝世。我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


“文革前,每年都有位男同志(可能是考古人员)手拿簿本来到我家,有时我不在家,大多由我父母亲接待。那时我家铺的是木板,井口在下面,考古人员来时,我父亲就把地板撬起让他核对,看过后,在本子上记录一下就走了。年年如此,文革开始后就不来了。时间一长,发现地板坏了,就改铺水泥地,再铺水泥时,向修马路的工人讨了一块水泥板盖在井口上面,至今井里还是有水,并不臭。”


“尽管地板修了多次,这口井还是保留了下来,为什么不填呢?我父亲说,这口井是龙的眼睛,国家要来考古的。如果把这井填了,要瞎眼的。于是,这井一直保存至今。由于很长时间一直隐匿在民屋之内,故外人知之甚少。人们只知道静安寺有泉井,不知龙华也有龙井。当地只有少数老人知道,大多数人只闻其名,未见其井。”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又写道:“前年(具体年代不详,估计是在90年代后期),闻言龙华要建旅游城,老街(龙华镇路)周围以南的房子开始拆迁。在这之前,由于原住家(111号)还住着,因井口与地面持平,据说在桌子下面,又放着不少东西,笔者无法看出龙井原貌。


12月4日,当住家刚搬走,笔者即赶到,仔细观察地面,见井口被水泥板抹盖,正中有九个小孔,每个小孔有拇指粗。据邻里说,前几天,他们曾用一丈长的细竹竿从小孔往下探,也未探到底,可见井的深度。据说每当马路上发大水,深至膝盖,井里的水从未漫出,仍保持原样。笔者还看到地面上有围绕井口的井栏痕迹,呈六角形,当时未带相机,本想待明日在拍摄下来,谁知次日一看,整个房屋已成一片瓦砾……”


龙华镇大规模拆造前夕在“龙井”处的摄影


现在,离胡道静撰写的那篇《龙华访古记》的时间已过去了七十四年,而离李振沪调查龙井的时间也相差了十多年了。龙华古镇由于建旅游城已经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民居、老街在新的布局、新的建筑中消失殆尽,“龙井”更是踪迹难寻。现在虽然将龙华寺的古山门发掘出来,加以保护了,但原来在山门两旁的“龙井”则仍阙如。实际上,井是不可能消失的,只是被埋在何处的地下。


在《龙华访古记》中,龙华寺住持大芬和尚就说过:“难怪龙华的市面不兴了,原来龙的眼睛给人家遮煞了”,而李文中也提到111号鞋子店老板说的“这口井是龙的眼睛,如果把它填了,要瞎眼的。”这些话确实是有道理的,龙井与龙华镇的繁荣兴旺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龙华旅游城从开张至今情况并不理想,人气不旺,是个失败的设计,大概原因就在此吧?


所以,本人将搜集的资料汇编成此帖,目的是能引起诸位古建、古迹的“老法师”以及爱好者的重视,希望大家探索、研究,提供线索,向有关部门呼吁,让这个至少有着400年以上历史的龙华镇之宝——龙井重见天日,并让龙华寺昔日的景观——包括山门、石狮、龙井的组合重新得到恢复,岂不美哉!


清末民初的龙华寺(中间建筑为天王殿,两旁为钟楼和鼓楼)


龙井所在地——龙华寺老山门今貌

文中所说的龙华寺古山门之今貌。正名叫双狮楹门,原为龙华镇入口处,所存门柱建于明正德11年(公元1516年),柱上原有门额,上刻“龙华”二字,背面刻“古刹”二字。抗战时期毁于日军轰炸。这对明代石狮均怀抱幼狮,幼狮足下踏球,如此明代石狮江南地区仅剩二对半。文中说龙井就在山门两旁,应该说要找到龙井不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