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少儿 × 付丽旻 【丽言旻语】 付老师通过分享陪伴孩子成长的小故事 把亲子沟通中的智慧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为哈爸哈妈们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付丽旻 上海市特级教师、德育特级教师、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普陀区班主任工作室带头人、付丽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德育实践基地导师、《班主任》杂志2017年第四期封面人物、2009,2010两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展评一等奖、2010年评为第九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教师、第二届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高中组一等奖。 培养一个不“抱怨”的孩子 系列栏目第28篇 作者丨付丽旻 经常有家长朋友说,孩子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或者麻烦,就开始怨东怨西,家长为了让孩子坚持下去要么说服教育,要么威胁利诱,但是收效甚微,尤其是低学段的孩子,未来的求学之路还那么长,怎么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遇到的问题,不断突破成长的瓶颈,更好地发展,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付老师今天要跟大家沟通的话题。 “你们为什么不带我玩?” 维克多小时候有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这几个孩子的父母也都相互认识,所以孩子经常回家谈到他们之间的互动。过了一段时间,维克多回家说起小朋友的时候,有个人的名字就基本不怎么提起了,我问他是不是跟小朋友闹别扭啦,他说那个孩子太爱哭,遇到一点事情不合意,要么就死缠烂打,要么就哭哭啼啼,跟他一起玩太辛苦。 后来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门口遇到了,那个孩子见到我就说:“你家儿子玩的时候都不带我,其他小朋友也都不跟我玩,他们太自私了,他们都不喜欢我。”孩子妈妈有点心疼地看着自家宝贝,跟我说:“付老师,要不你回家跟维克多说一下,下次他们玩的时候带着我家孩子吧,他这么可爱,在家里我们什么事都顺着他,从来没有让他受过委屈,他还小,最好大家能体谅他一下。” 哪些孩子容易“爱抱怨”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都能懂,一个在学校生活中爱抱怨的孩子,应该是感觉到失落感,从家人的百依百顺,到独立面对各种人和事,会有心理落差,会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会采用一些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能得到周围人的接纳和认可。但是内心存在很多不开心的因素,又找不到出口,因此会把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外部和他人,以期引起别人的改观来适应自己。这样的孩子在校园生活的适应期会非常有压力,因为他不知道怎么跟周围的人相处,如何让别人接纳自己。所以,被过度保护、过度宠爱的孩子容易变成抱怨的人。从对人慢慢到对事,抱怨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样的内心逻辑。 第二种现象,相信大家也见怪不怪,家人看到不小心摔倒了、或者撞到了什么东西在哇哇大哭的孩子,家人第一反应是冲过去抱起孩子,然后用力的敲打摔疼孩子的地板或者撞了孩子的柜子,口中还会念念有词:打它,打它,看看它还敢不敢伤着我宝贝。长此以往,在这样的家庭育儿理念中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也很难吸取教训,更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依赖性很强,容易退缩。所以,当孩子抱怨的时候,我们其实首先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第三种更需要家长反思,那就是这种抱怨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孩子从家长身上习得或者仿同得来的。我们经常说家庭文化基因是可以复制的,其实就是孩子从家长身上耳濡目染的接收了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慢慢的就变成自己对人对事的准则,而且最可怜的就是他认为这种方式是天经地义的,不能理解为什么周围的人不体谅自己,如果没有人及时指出孩子的问题,慢慢可能形成自动负性想法:我就是那个被排斥的孩子,我就是不合群的孩子。 第四种情况有点复杂,输不起的孩子更容易抱怨。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遇到问题家人总是说你是最棒的,但是这种只给结论不给策略的肯定对孩子来说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表扬其实是没有给孩子留退路,增加了新的心理负荷,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表达自己没有辜负最棒的称号,所以尽量从外部或者别人身上找原因,推卸责任,但是内心的压力依然会很大,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影响。 第五种爱抱怨的孩子往往出现在家庭教育相对严肃、刻板,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家长从来不表扬的家庭,遇到问题,从家人那里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父母不会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是选择责骂、甚至处罚。有些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责罚,会抱怨,其实就是面对太强势父母的一种弱者思维绑架:我没有错,我不需要承担责任,所以你们不要责怪我。 辩证地看待孩子的爱抱怨,一般性的抱怨还属于孩子的心理自我防御机制,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需要教育者进行基本的评估和判断,不要轻易否定。但是这种抱怨如果是一种常态,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那么就需要反思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正确归因,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跟孩子一起面对,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如何使孩子不再“爱抱怨”? 改变孩子从改变家庭教育理念、改变家长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价值观开始。首先自己就开始做一个不抱怨的人,遇到问题主动承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这对孩子也会产生很积极的影响。同时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否有付老师前面说的几种情况?是否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否要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遇到问题能够帮助孩子体验从“受害人思维”到“负责任思维”的转换,并且能够感受到主动承担责任,其实内心会有一种被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通过这样有意识的角色转换体验,培养孩子积极面对问题,同时也提高孩子内在发展需要的层次。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假如今天早晨你没有听见闹钟,叫孩子起床晚了,孩子急匆匆赶到学校,发现尽管自己都没吃早饭还是迟到了,接着又发现由于太匆忙整理书包,自己昨晚精心写的作文没有带,语文老师因此很生气,本来有可能拿到作文竞赛初赛资格这下可能就泡汤了。相信这一整天孩子都很沮丧,就这样不开心的一天,我们下面从“受害人思维”和“负责任思维”两个角度体验一下内心变化。 首先是“受害人思维”:都怪我妈妈,自己没有时间观念,说好了到时间叫我还说话不算话,不仅让我迟到,还没来得及仔细检查该带的东西,昨晚花了那么多心思写的作文都没带来,如果拿不到作文竞赛的名额不怪我,都是我妈不好,语文老师也不好,就不能给我一次机会吗?总之我没错,责任都是别人的,我不需要对今天所有的事情负责; 再体验一下“负责任思维”:迟到这件事真的没办法避免吗?其实以前妈妈也有因为太累没听见闹钟而起来晚的时候,我其实也可以在自己房间再设置一个闹钟,这样不仅我不能迟到,妈妈也不会手忙脚乱了,而且如果我昨晚临睡前整理好书包,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类似早晨忘带作文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其实这件事本来就是我自己的事,可以不用怪别人的。 亲爱的朋友,你可以跟孩子一起体验,同一件事,不同的思维逻辑产生的不同结果。慢慢的这种体验所产生的变化就会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出现,孩子会学会主动承担,背后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体谅别人,学会了担当,培养了良好的习惯。 当孩子在抱怨的时候,当孩子在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默默的反思一下,除了倾听和同理心帮助孩子减压之外,还要思考,接下来的家庭教育是不是需要调整方向和内容? 小哈有感 抱怨,往往伴随着许多负向能量的输出,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离不开它。因为压抑想法和情绪可能会造成长期压力和健康问题,强忍着不抱怨可能会对生理与心理有负面影响。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正如付老师文中说到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抱怨。 对于孩子“爱抱怨”这个问题,付老师将其分为了五大原因,如果你是有类似困扰的爸妈,相信一定能从中找到共同点。对于如何解决孩子“爱抱怨”这个问题,文中提到的“受害人思维和负责任思维”正是根本所在。 孩子一旦形成了受害人思维模式,就很容易陷入“弱者圈套”,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无助的境地,而与之相关的人就很可能被归类为“非常不道义的人”,从而导致这类孩子总对周围的人心怀不满,所以总是在抱怨。而拥有“负责任思维”的孩子具备更强的“自省”能力,能够更客观、理智、冷静地面对问题,并且从小就明白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才会不去抱怨生活中的种种,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强大自己上。 同时,各位爸爸妈妈也要知道,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如果你不想培养爱抱怨的孩子,自己就要做不抱怨的家长,多跟孩子正面积极地沟通;安排孩子做一些家务,锻炼孩子承担责任勇于担当;遇到挫折,辩证看待事情,带领孩子一起去尝试解决,积极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