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宜祥 傩面具雕塑名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师

 广州大少 2018-04-24

“民间工艺美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丰傩面具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宜祥正在雕刻“开山”傩面具


      张宜祥,男,出生于1951年,南丰人。工艺美术家,江西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傩面具雕塑名人。未曾从师学艺和经过学校培训,凭着数十年艰辛摸索和天生悟性,创作出在国内外获奖的大量雕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的称号。曾经担任多年南丰县政协常委。他授徒15人,徒弟又带了徒弟,已经有30多人继承了他的雕塑事业。

傩面具雕刻师张宜祥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创作奖证书

    

    第一个请张宜祥雕傩面具的是一个叫汤家窠的村。张宜祥在小时候见过傩面具,此时已经记不清了。他打听到下考坑村还保留着一套几十年前的傩面具,便托熟人带着去偷看了一回。25个傩面具,看一个默记下一个,回家便凭着记忆慢慢画出草图。1988年正月初一,汤家窠村25脚傩就跳了出去。他们到各处去跳,就像做广告一样,张宜祥会雕傩面具的名声就传开了。慢慢地他就成了傩面具雕塑的第一人,足迹遍及全县20多个村和江西、福建的邻近县,雕出了数以千计的傩面具,并且不断有所创新。他把《西游记》、《封神榜》上的人物充实进去,最多的一套傩面具已达到了34脚。


南丰傩面具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宜祥正向中国日报外籍记者大卫布莱尔介绍他的代表性作品傩面具“关公”


     傩舞本来是驱邪逐疫祭祀性舞蹈,后来才融入娱乐成分,所以傩面具大都显得凶煞。张宜祥雕出的傩面具也是这种风格,没有见过他的人,都以为他的相貌肯定也很“恶”。听到这种议论,张宜祥觉得应当变一变。他在雕弥勒佛面具时,吃饭走路都在想,应当雕出个什么模样,而且不能与众多已有的面相雷同。正当他冥思苦想之时,晚上就梦见笑弥勒扑在他脸上,扯得老开的嘴,阔得遮了他的脸,眼睛笑得眯了,鼻子也是扁扁的。这个特点鲜明的模样,第二天他还清晰地记得,就照着这个样子雕出了他心中的弥勒佛。1990年江西(傩)摄影作品展览,他选送的《弥勒佛》、《开山》、《一对和合》、《雷公》、《钟馗》等全部获奖,其中《弥勒佛》、《开山》两件作品获得一等奖。


     他曾在南丰河边天然岩体上,雕刻一丈八高的石佛,花了近两年的时光,无论寒暑都连续不辍。在进入一种迷醉状态之时,常常雕到天亮而不自觉。就这样,他完成了南丰县地藏寺、寿昌寺等所有《佛像》、《罗汉》的雕塑,以及南城县麻姑山《麻姑仙女》、山东济南曾巩寺《曾巩塑像》的雕塑,还有大量傩面具和工艺品的制作。其中一些作品已经漂洋过海,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珍品。

    199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评委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和中国民间文艺家证书。其传略收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世界名人录》、《东方之子》。

     




抚州—张晓春(整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