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的书为什么没有广泛流传?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8-04-24


纪念黄元御诞辰311周年暨学习《四圣心源》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摘录】

【四】黄元御的书为什么没有广泛流传?

有人问:黄元御的医学理论那么好,为什么没有广泛流传?问者意思是黄元御的理论肯定不怎么地,没有医学价值,故无法流传!

黄元御的书到底好不好?有没有医学价值?值得不值得宣传?黄元御在《素问悬解自序》曰:“乾隆甲戌,客处北都成新书八部。授门人毕子武龄,字维新,金陵人。服习年余,直与扁仓并驾。”黄元御的学生毕武龄学习黄氏的八部著作一年多,其医术可“直与扁仓并驾。”你说黄元御的医术水平有多高?当然这只是黄元御自己说的,是不是有吹牛之嫌?!

宣传黄元御的首位大功臣是阳湖张琦,张琦得到黄元御的书纯属偶然,嘉庆中叶,张琦的好友张皋闻,“一日,皋闻于厂肆废麓中得先生所著医书一册,以示翰风,曰:其文驾魏晋上。翰风素工医,读之曰:岂特其文,其于医,直仲景后一人而已。即之厂肆,编索他册,不可得”。张琦得到黄元御的书是:《素灵微蕴》!张琦为了寻找黄元御的其它著作花了二十年时间。张琦当时如何对朋友张皋闻说的:“翰风先生尝曰:医学盛于上古,衰于后世。盖自刘朱之言盈天下,举世惟知滋阴熄火,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诚咄咄怪事!先生所为,表阐四圣之旨,而于近代之邪说诐辞,拒之必力也”这里说明一个真相即:“而于近代之邪说诐辞,拒之必力”什么“邪说诐辞”? 就是 “盖自刘朱之言盈天下,举世惟知滋阴熄火,以此毒天下”。黄元御的医学理论遭到了刘朱学派极力的抗拒!张琦说:“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遵也。”

清代名中医欧阳兆熊在《四圣心源序》曰:“余自束发,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阅医书。初师喻嘉言昌,又师陈修园念祖,十年无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陈广敷溥以玉楸黄先生《医书八种》抄本相饷。其源不尽出自医家,而自唐以后,谈医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锓板行世,一时医风,翕然丕变。”“吾之学,朱、张、刘、李之学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由此可见黄元御之书的魅力!欧阳兆熊读了黄元御的书后,认为跟随喻昌,陈修园学习十年,认为没有学到东西,喻昌,陈修园是什么人?都是伤寒大家,跟他们学习的学生无数,唯有欧阳兆熊“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反思自己错了!“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阵》、叶氏《指南》之所传也,然而不愈者,有命焉,非医之咎也”。自己治病有治愈的,也有很多没有治愈的,过去认为那是患者的命中该死,不是医者的责任。欧阳兆熊深深忏悔。忏悔得“读此书曾不汗流浃背,一发其羞恶是非之良,不亦颠乎!”欧阳兆熊曰:“宗黄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黄岐之法不立,不宗黄氏,仲景之法不明”。 欧阳兆熊希望:“吾愿世之好学深思者,将后世一切非圣之书,视之如洪水猛兽,而一以仲景为归,涵濡既久,渐渍而化焉。若涉迷津,臻彼岸,导歧途,骋康庄,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其故伎,如菊农之勇者,无是人也”。

同治七年吴郡复在《重刻黄氏遗书序》中曰:黄氏八种书“一扫积蒙,妙析玄解,自仲景以后,罕有伦比。其宗旨言:中皇转运,冲气布濩,水木宜升,金火宜降而已”。

同治七年江夏彭崧毓在《重刻黄氏医书序》中曰:“此仲景氏《金匮》一书,能以生人为心,故遂独有千古。而昌邑黄氏宗之,微言创义,畅发其旨,亦可谓独得千古之秘者也”。

众多的黄氏粉丝自己出资刻板印刷黄氏之书,写序赞扬黄氏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古代出书不是卖的,而是送人,刻板印刷好的医书广为散发是为了济世寿民,积德行善。而不是现在人出书,为了吸引读者,提高卖点,花钱请名人作序,进行吹捧、抬轿子。

大量的史料证明黄元御的书“其于医,直仲景后一人而已”、“二千年不传之绝学,至是始得其真”、 “自仲景以后,罕有伦比” 、“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遵也。”清代名中医欧阳兆熊云:“宗黄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黄岐之法不立,不宗黄氏,仲景之法不明。”对于黄元御的医学理论评价何等高!!!

上面这么多的人赞美,黄元御的书没有广泛流传不是黄元御书医学价值不高,恰恰相反是因为写的太好了,遭到掌管卫生医疗大权的太医们妒嫉,怕砸碎他们的饭碗,这些掌管卫生医疗大权的太医们伙同刘、朱、叶及其追随者对黄元御的书进行封锁、屏蔽、打击迫害、禁止发行所致。说这个话是有历史根据的。

黄元御书没有广泛流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黄元御成名的时代背景有重大的关系。

黄元御将自己的“悟”,应用于临床,其效如神!临床三年【1740年】将临床验案写成《素消渴、气鼓、噎膈、反胃、中风、带下、耳聋、目病等。其中就有当代的所谓不治之症:消渴【糖尿病】、噎膈【食道癌】、反胃【胃溃疡】、中风、气鼓。这十六个病案有患者的姓名,临床的症状,曾经服用过什么中药方剂,疗效如何?黄元御临床如何辨证分析,立法、组方遣药。何时治愈,介绍的非常详尽。黄元御当时可能还不愿意将临床经验完全公开,所以这十六个病案大部分只讲治则,没有公开处方。但是到后来所著《四圣心源》全部公开。

《素灵微蕴》写成后黄元御非常得意,在《素灵微蕴》的【序意】中写云:“轩岐既往,《灵》、《素》犹传,世历三古,人更四圣,当途而后,赤水迷津,而一火薪传,何敢让焉。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藏诸空山,以待后之达人。”黄元御认为自唐以后没人读懂《伤寒论》。而黄元御认为唯有自己读懂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悟”只是一家之言,肯定不被广大中医所接受,所以黄元御说:“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藏诸空山,以待后之达人”。黄氏在壬申【1752年】十月《四圣悬枢自叙》再次云:“今宇内之大,谅必有侯桓之人,吾将藏之深山,虚坐以待矣。”黄元御要学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黄元御著《素灵微蕴》时代正是叶天士全盛时代。叶天士长黄元御38岁,黄元御著《素灵微蕴》时,叶天士73岁,据书载叶天士“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凡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黄元御非常自负,在《四圣悬枢》云:“至于【琐言】、【正宗】之类,巨恶元凶,罪深孽重。而俗子庸夫,群而习之,以扇其虐,丑类凶徒,久而愈繁。此生灵之大祸,仁人之深忧,极当劈版焚书,不可留也。”黄元御正是以这种心态看待当时的中医。叶天士的学生挤压黄元御是理所当然!

黄氏著书共八种,其它七种都有人翻刻写序,唯一《四圣悬枢》自发表后无人为其写序,人们推崇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其实叶天士的卫气营血是一个伪理论,何谓:卫、气、营、血?“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曰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叶天士連卫气营血的概念都没有搞懂,温病的传变怎么一下在“卫”,一会在“气”,一会儿又从“气”返回到“营”,又从“营”又传到“血”,这过程从经络深入脏腑,又从脏腑返回经络,临床上有这样的传变吗?叶天士否定《伤寒论》的六经理论,创建荒谬绝伦的卫气营血的传经规律,这样不通的理论竟被后世中医却奉为经典!

黄元御临床十一年后“掩关静拱”解读《伤寒论》。1748年黄元御“以事滞阳丘,宾于刘氏荒斋。”这里风景特别好,黄元御特别喜欢这里幽静环境,于是“掩关静拱”用三个月的时间写完成《伤寒悬解》“十载幽思,三月而就,起于春暮,成于秋始,时七月初三也。”接着写《金匮悬解》“八月末望,又告成功。”黄元御在《伤寒悬解自序》曰:“尹时拟欲作解,年岁贸迁,日月躔迫,腹稿荒残,零落不追。乾隆戊辰,以事滞阳丘,宾于刘氏荒斋。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爱此佳胜,低徊留之,乃有著作斐然之志。于是掩关静拱,据梧凝思,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起于春暮,成于秋始,时七月初三也。”黄元御接着用一个多月的时解读了《金匮要略》。黄元御非常满意自己的成就,曰:“乃玄草甫成,二毛生,感念此生,于邑增怀。昔蔡刚成欲以四十之年,跃马疾驰,以就当世之业。今春秋四十四年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获以末衰之身,小有建立。方枯心于尺素之中,殚精于寸管之内,日薄途修,行自慨也。”黄元御认为,“盖扬庄之文,义淺而辞深,《金匮》之言,言显而理晦,非精于《灵》、《素》之理者,不能解《金匮》之言,昧其理而求其言,是以幽冥而莫睹其原。注《金匮》者,蕙质而蓬心,金口而木舌,是皆今日适越而昔来者也。”解《金匮》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黄元御四十四岁写了《伤寒悬解》、《金匮悬解》认为“小有建立”!

黄元御临床12年著《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临床12年后,黄元御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于1749年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 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是黄元御去京城找出路,机会终于来了!适乾隆帝有疾,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帝疴渐沉,百医束手无策。当时,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深知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大概正是此时黄元御“遇事辍笔”黄元御放下《四圣心源》的写作,应诏进宫去为乾隆皇帝看病去了。诏进时黄元御推辞说:“敝乃草民,不懂君臣大礼,恐万岁见责,有欺君之罪”。黄元御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民间中医显然是要讲讲条件。如果冒然去,乾隆皇帝万一不相信自己的医术,而且皇宫中有那么多的太医都没有治愈乾隆皇帝的病,自己去无疑是砸别人的饭碗。没有乾隆皇帝的真心请他,是不能隨便去的。乾隆皇帝传谕:“免恕一切,至宫廷对正面只行四叩首,不施君臣礼。”并令侍官带俸银及绫罗缎匹为礼,再诏黄氏进宫。黄氏辞曰:“无功不受禄,敝乃布衣之士,岂敢接受。”黄元御显然是要身份,“敝乃布衣之士,岂敢接受”。乾隆皇帝心中很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再赐予五品顶戴,进冠带俸禄,按品赐银,再次传进。黄氏为什么这样敢于较劲?首先宫中太医都是有官衔的,按照清代的官历,御医的官衔七品。一个没有官衔的民间中医冒然进宫,怕太医们欺侮,黄元御对自己的医术非常自信,肯定能治愈乾隆皇帝的病。黄此次遂进宫,乾隆皇帝对黄元御摆谱心中非常不高兴,你黄元御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摆这么大的谱,可能太医们在乾隆皇帝面说了黄元御不少闲话。乾隆皇帝要试试黄元御的医术。乾隆皇帝于寝床上虚设宫女,放下幔帐,仅露一手于外。黄氏诊脉毕,一揖而退。侍官问:“帝患何疾?何方医治?”黄氏对曰:“龙得凤脉,无药可医,怕不久于人世。”侍官回奏,乾隆皇帝乃知黄为真良医,遂将幔帐撩起,令其面君诊脉。诊毕,乾隆皇帝问:“朕属何疾?”黄氏对曰:“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两帖解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乾隆皇帝原来是小病,是被太医们误治了。乾隆皇帝允诺,按方配药,三剂而愈。龙心大悦,诏黄元御进宫,讯问黄元御从师何人学得医术?黄元御回曰:“自学成才。无师自通。读《伤寒论》三年,悟出来的。”乾隆皇帝乃御书“妙悟岐黄”匾额赐之,以褒扬黄氏之精湛医术,并征召黄元御为御医,乾隆皇帝感觉黄元御是一个奇才,无师自通,其医术是自己“悟”出来的!黄元御自己也是这样说的。倍受恩宠。辛末【1751年】二月,乾隆皇帝出巡武林【今之杭州】,黄元御作为保健医生隨驾武林,一路上黄元御为地方官员看病均有神效,乾隆皇帝应该是非常高兴,让自己的御医为下面的官员治病,这也是乾隆皇帝的皇恩浩荡!乾隆皇帝的恩宠给黄元御带来了災难!

黄元御的医学才能遭太医们嫉妒与迫害。乾隆皇帝的信任当然遭受到太医院的太医们的嫉妒与排挤。黄元御辛末【1751年】春隨驾武林,辛未【1751年】秋短短几个月黄元御就失意了,被排挤出京城而且取消了行医的资格。应该属于外放!黄元御乾隆皇帝如此恩宠,为什么突然失意?我估计是太医的太医设计圈套,陷害黄元御。陷害一个中医制造医疗事故无疑是最容易的事情。太医院设有中药房,归太医院管辖。当时太医的右院判【院长】是吴谦,左院判【副院长】是陈止。黄元御非常自负,在《四圣悬枢》云:“至于【琐言】、【正宗】之类,巨恶元凶,罪深孽重。而俗子庸夫,群而习之,以扇其虐,丑类凶徒,久而愈繁。此生灵之大祸,仁人之深忧,极当劈版焚书,不可留也。”对于这样一个狂妄自负之人,如果待在太医院,太医们肯定没有好日子过。

黄元御入太医院的时代背景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吴谦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撰成《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帝敕命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乾隆皇帝务求标榜文治,于乾隆四年(1739)下谕太医院编纂医书: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担任该书的经理提调官。为保证医书的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武维藩等作为纂修官参加了编写。此外,还有审效官、誊录官等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

  1742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吴谦此时正是春风得意!黄元御1750年四月乾隆皇帝亲自钦点入太医院,对于《医宗金鉴》这样一部大型的乾隆皇帝充分肯定的医学著作,按照黄元御的学术观点,统统要烧毁。这无疑对太医院的太医们是当头一棒!刚刚因编写完成《医宗金鉴》受到乾隆皇帝表彰的太医院院长吴谦、陈止的脸面往那里摆?他们能容忍黄元御在太医院待吗?

陷害黄元御只有要在黄元御的处方配置时偷换几味中药就能使处方不仅不效,而且出现医疗事故。黄元御主张“扶阳抑阴,培养中气”,而太医院的太医主张“滋阴划阳”,黄元御的“扶阳抑阴论”是自己悟出来的,而太医们的“滋阴划阳论”是历代中医传下来的,有根有据。如果对于一个脾湿水寒的患者,黄元御用扶阳抑阴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因为被太医们做了手脚,出了医疗事故,人治死了,太医们说黄元御治反了,可以说的头头是道,理论根据非常充分,黄元御有口也难辩,只有吃不了兜着走!因此黄元御在《长沙药解自序》云:“辛未秋,南浮江淮,客阳丘,默默不得意。”“默默不得意”对于太医们的质难黄元御只能“默默”以对!虽然有乾隆皇帝的恩宠,但是黄元御不是科班出身,是无师自通。逐出京城也是网开一面,也可能是乾隆皇帝开了皇恩保了黄元御。黄元御只能保持沉默,不再行医才能保全性命。黄元御有五品官位,可以免费吃住在各地的官馆,可能是太医院的太医与地方官员勾结,没有了行医的资格不能行医。这样说有什么根据?按黄元御的医术水平应该是应接不暇,从黄氏的序言中多次提及非常冷清,一个人独住在官馆中。这实际上是一种流放!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自叙》云:“维时霖雨初晴,商飚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以润色。”“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是何等的淒凉!黄元御那么高的医术,却无人找他看病。“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是不是遭到了封杀!!!

黄元御逝世80年后,黄元御的书仍然遭到太医们的封杀与屏蔽!据同治十一年【注:1872年】秋八月阳湖赵曾向在《书新刻黄氏遗书后》云:“先生嫉近代诸医家离经畔道,多逞私说,反复辨难,辟其乖谬,缘是为世诟病,故其书屏不传。”黄元御的书批评当代诸医离经叛道,遭到了世医的诟病与屏蔽!道光戊戌江右杨希闵铁佣在《四圣心源》《黄先生医书八种后跋》云:“黄氏医书,向止刻四种,见常州张氏《宛邻丛书》中,近闻版亦毁”古代印刷需要刻板,刻板很不容易,只要有版可以隨时印刷。刻板是不会隨便毁的,张琦家住京城,张琦逝世后,其子继承父志遗愿继续印刷宣传黄元御,同治十一年秋八月阳湖赵曾向在《书新刻黄氏遗书后》曰:“世所称《黄氏遗书八种》,皆转辗从仲远录出者也”。仲远是张琦的儿子,父亲死后继承父志继续印刷散发黄氏八种书,而且印刷厂就在京城,肯定会有人向太医举报张琦儿子的非法印刷散发黄元御的医书!遭到太医们的抄查毁版是必然的结果!可见当时视黄元御的书为洪水猛兽!清代的太医院进行的清剿长达80年之久!

以上述说的历史都是民间刻板印刷作序中提到的,也许会有人问有没有清朝政府的官方文件?有!铁证如山!大家都知道清代编写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写的,《四库全书》黄元御的书只有目录,没有内容,这肯定是釆取了蒙蔽乾隆皇帝,目录上有,内容抽掉!乾隆皇帝以为黄元御的书收入了《四库全书》。后面内容抽掉,手段何等卑鄙无耻!

张琦为收集黄氏著作张氏云:“积二十年不可得”,黄氏著作对于张氏是何等的珍贵!张琦于1833年逝世,死后才5年,张氏辛辛苦苦黄氏的刻版“近闻版亦毁”。是不是清代的太医院进行的清剿长达80年!看来打击围剿民间中医不是现在才有,早在清代乾隆时期就开始了!只要民间中医威胁到太医院的太医,一定会遭受到国家卫生部门封杀与围剿!

黄元御书没有得到广泛流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黄元御没有带出一个忠心耿耿的学生。黄元御可能重学生的才,没有注意学生的人品。黄元御带了一个自认为得意的门生,叫毕子武龄。据黄元御在《素问悬解自序》曰:“乾隆甲戌,客处北都成新书八部。授门人毕子武龄,字维新,金陵人。服习年余,直与扁仓并驾。”黄元御的学生毕武龄学习黄氏的八部著作一年多,其医术可“直与扁仓并驾。”这个门人毕子武龄的悟性夠高的。但是这个门人心术非常不正,一心只想从黄元御那挖东西,毫不考虑师傅的健康。“毕子既得先圣心传,复以笺注《素》、《灵》为请。其时精力衰乏,自维老矣,时年五十。谢曰不能。”黄元御的身体虚弱毕武龄应该很清楚,他已经是一个医术“直与扁仓并驾”中医,黄元御身体虚弱难道不知道? “乙亥【注:1755年】春初,毕子又以前言请。且谓医尊四圣,自今日始,仲景二注已成,岐黄扁鹊之书,迄无解者,三圣之灵,未无遗恨!过此以往,来者诵法新书,心开目明,而不解先圣古义,又将恨无终穷也。”黄元御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培养出一个忠心于他的接班人,而收了一个没有良心的门人毕子武龄,要压榨干师傅最后一滴血!毕子武龄的医术黄元御评价:“直与扁仓并驾”,但是历史上没有任何他从医的记载,后来消声灭迹了,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半个字宣传黄元御文章!他是否后来被太医们收买?还是被太医们害死,这是个迷?

在这点上李东垣做的非常成功,公元1244年李东垣回到家乡,对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甫,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於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李东垣要罗天益来拜见他。见了罗天益李东垣第一句话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甫曰:“亦传道耳”。于是招收罗天益为徒。李东垣临死前将罗天益叫做面前说:“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甫,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李东垣死后十七年,罗天益官位做到太医,罗没有忘记师傅的重托,全集出版了李东的书。看看其它的医家,刘河间、朱丹溪、叶天士仅管医学理论不怎么地,他的徒弟都是不遗余力宣传师傅!同治七年完颜崇实在《黄氏遗书序》中曰:“吴江徐灵胎、钱塘张隐庵、吴门叶天士、闽中陈修圆诸人,皆有廓清推陷之功,羽翼阐扬之力”,而黄元御死后没有一个学生宣传他!

黄元御的书没有广泛流传主要是掌管卫生医疗的太医们的长时期排挤、打击、封杀、屛蔽,再加之其门人没有一个人去继承宣传,黄氏之学如何能得到传播?古代出书不是卖,都是送人,自己出钱请人刻板印刷,送人,其目的是济世寿民,做善事,积德留名。黄元御的书只所没有被湮没,张琦是首功!加之后来众多的黄元御的忠实粉丝!如闽学使徐受衡当别人介绍黄元御的书时“济世寿民之念隨在涌溢,不能自己,尽付剞劂,以广流传”。 徐受衡“ 济世寿民之念隨在涌溢,不能自己”心情多么激动!自1832年张琦首次刻板印刷黄氏之书,以后的36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共翻刻板十次。而且都是在远离京城南方与四川,山高皇帝远,太医们管不到!

史料证明黄元御的书没有能够广泛流传原因不是学术理论不精,而是学术理论太精辟,引起了掌管卫生医疗的太医们的妒嫉,长时期对其实行排挤、打击、屛蔽、封锁,再加之其门人没有一个人去继承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