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工临'''',搞意临就是白瞎纸!

 传韵轩vs拙言 2018-04-24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总要有一些时间,要留给自己,

读读书,听听史,长长见识。

书法意临对风格生成的意义

文/尚天潇

(文字版点击文底“阅读原文”)

书法“意临”,应建立在“工临”的基础之上才能凸显其意义。换言之,掌握书法的本体规律和熟练驾驭毛笔的能力是意临的前提条件。书法“意临”,不以“形似”范本为旨归,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或宏观效其意象神韵,亦或是援引经典而启发自运的媒介。

通常对意临层级的界定比较模糊,现根据临作中所保留范本形式要素的多少,划分为三个层级:仿书、改编与创临。三者之间亦有交融现象,主要侧重于主观倾向。

图1 董其昌临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图2 董其昌临苏东坡·行书册(局部)

图3 董其昌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图4 董其昌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图5 董其昌以多宝塔笔意书阴符经(局部)

关于书法临摹中“仿书”的界定:虽以个人书写的“动力机制”临摹范本,但能明确判断出所临范本的出处,保留了范本中某些具有“辨识度”的形式要素。如董其昌临摹的多数作品。

图6 吴让之临孙过庭·书谱(局部)

图7 何绍基临张迁碑(局部)

图8 陆维钊楷书临摹四条屏

图9 文徵明89 岁临王羲之·兰亭序(左,局部)

图10 伊秉绶临张迁碑(右,局部)

图11 赵之谦节临瘗鹤铭(中)

图12 朱耷临半截碑(局部)

图13 赵之谦临峄山碑(局部)

图14 林散之临阁帖(左,局部)

图15 林散之临麓山寺碑(右,局部)

关于书法临摹中“改编”的界定:为了顺应个人的笔性特征或审美诉求,在范本的基础上,有明显的主观改造或夸张变形的成份,但范本的重要特征和精神面貌依旧保留,类似现代歌曲的改编。如伊秉绶、赵之谦等人的部分临作。

图16 王铎临褚遂良·家侄帖

图17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左)

图18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右)

图19 沈曾植临十七帖(右)

图20 金农临西岳华山庙碑(左)

图21 黄道周临王羲之·誓墓文

关于书法临摹中“创临”的界定:除了范本文字内容的依据之外,看不出临作的出处,与个人创作如出一辙。

图23 王铎59 岁临钟繇宣示表(右)

图24 王铎54 岁楷书·李成小寒林图跋(左)

图25 王铎52 岁隶书三潭诗卷(局部)

图26 王铎57 岁临张芝终年帖(右)

图27 王铎59 岁临唐太宗帖(左)

图28 王铎临王献之·鹅群等阁帖

图29 王铎45 岁临柳公权·伏审帖

图30 王铎53 岁临阁帖向发帖(右)

图31 王铎43 岁临徐峤之春首帖(左)

图32 徐峤之·春首帖(局部)

图33 虞世南贤兄帖(左)

图34 王铎55 岁节临虞世南贤兄帖(右)

图35 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图36 王铎49 岁临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图37 王铎47 岁临王羲之小园帖(左)

图38 王铎47 岁·高适诗(右)

图39 王铎59 岁临王献之敬祖、潘阳帖(右)

图40 王铎 59 岁行书五律诗轴(左)

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对于习书者来说,要广阅博览,大量临摹历代碑贴,以增广自己的见闻,多见多临,摹而习之,逐渐养出自己的眼力,然后才能“顺乎天性”的选择范本。择善又非仅袭其技,而贵者取其意效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

图41 林散之临钟繇·宣示帖

图42 林散之临礼器碑(局部)

图43 林散之临乙瑛碑(局部)

图44 林散之临孔宙碑(局部)

图45 林散之临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

图46 林散之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以上素材源自

《东方艺术·书法》杂志

2016年第6期

随缘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