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粹下的美国和纳粹德国,何以走上不同的道路?

 qinhuanwei 2018-04-24

民粹下的美国和纳粹德国,何以走上不同的道路?

2017-03-29 19:22

首先,这里的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加一个时间范围的,即1929-1945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如果脱离了这个时间范围,我会在文中说明。

尽管过去这么多年,提到大萧条及其随后二战时期的德国与美国,人们总会在心中不自觉的产生一个概念:他们是资本主义民主与独裁的代表。一个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客服恐惧,挽救经济;另一个却和一代狂人一起,把世界推到了战争的的深渊。只是,美国当时已有近二百年的民主传统暂且不表,单就是一个科学家与思想家辈出的德意志,一群饱受古典哲学滋养的德国民众怎么会仅凭希特勒的演讲煽动就几乎是和纳粹党一起玉石俱焚?仅仅在几十年前,他们还亲手终结已经近千年的国王传统!希特勒极富煽动性,这也是他的魅力。但是仅凭红口白牙,一向以理性闻名于世的德国人又如何能够“上当”?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实惠,德国人是不会为他们的“元首”卖命的。德国企业不必多说,大量的军事国防订单自然会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而德国普通民众,就需要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了。1932年德国大选,纳粹党席卷了德国境内37%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1933年上台之后,为了摆脱绵延许久的恶性通胀和经济萧条,纳粹德国在通过政府干预恢复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的快速而坚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政府的态度简单粗暴;直接将失业工人塞回工作岗位,请记住是“塞”。因为这个字最为贴切的形容了当时德国政府在制造就业岗位问题上的手段,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政府允许工厂可以暂时不给工人发工资,但是要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其他还有如进一步分解工序拆解劳动岗位、将部分机器生产退化为手工生产等等诸如此类增加就业的手段。纳粹德国政府没有时间让市场经济慢慢调整,短时间内见成效是第一位的。实行这样政策的结果就是到33年年底德国就解决了国内三分之一的就业问题,二战爆发前的德国甚至出现了就业过剩。除了大量制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还在为普通德国人提供高福利待遇。纳粹党上台前,德国恶性通胀问题严重,在一个拿钞票当燃料的时代,人们对于高福利的免疫力会天然下降,没什么不可能,你不能拿现在瑞士人的生活质量去要求大萧条时期的德国民众,这本身也是对那时德国人的一种不公。军事方面,德国重新武装了军队,收回了战败割让的领土。给与民众面包和荣誉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拿到选票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没有人会拒绝填饱肚子的同时还能享受无尽的赞誉!

一战后的德国社会十分混乱,一方面德国民众不相信或者说不接受他们在一战中战败的现实;另一方面因为凡尔赛和约赔偿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又在物质上剥夺了德国人生存的权利。所以希特勒上台有着坚实的民众基础,啤酒馆暴动的失败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现实。民众不接受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源于民众一直将政府内的一部分人视为德国一战失败的“叛国者”。呼吁强有力政府的上台改变现状,即使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其他类似的人物出现。这在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只是配合经济危机加速发展而已。如果用现在的政治学概念来定义当时德国的状况,那它将会是一次典型的“民粹”运动!从这点来看,希特勒与现在的特朗普也没有什么不同。

美国不存在德国战败的问题,孤立主义的美国人也不会太关心国联内的美国所谓的“利益”。但是饿肚子这件事不会因为你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就给予区别对待,填饱肚子活下去是每一个正常自然人的基础生理需求。美国人缺少储蓄习惯,饥饿是失业带来的必然结果。这种背景下大萧条给美国人带来的冲击彻底毁掉了胡佛的政治生涯,尤其是在与他的竞选宣言做了一番令人唏嘘的对比之后。在这段市场经济自我治愈的时间内,胡佛政府的任何动作如果不能取得极为明显的效果都会被视为一种无能和失败。但在这样的“低谷”之后,继任者的相关政策所受到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而因此取得的相关成就也会给予民众更多的满足与希望。

经济学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罗斯福政府的所做所为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新政只是在一个更加有利的时机推出的包装更加精美的胡佛2.0版本罢了!但也正是正两点,会让同一种思路在历史上留下两段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时天堂不过如此!

教科书并没有详细记述罗斯福第一个四年任期结束到二战前那段时间的美国经济。但知道美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那时的美国被称为“罗斯福病人”,总体情况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并没有实现罗斯福最初在竞选时承诺的那样彻底摆脱萧条。美国经济真正的复苏是得益于二战的到来,雪片一样的订单彻底激活了美国的过剩产能。但是就在这段时间为何罗斯福能坐稳总统宝座以至于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看看时间,二战的功绩最多是帮助他连任一届,如果此前两次连任竞选有任何差池,都不会有四次登上总统宝座的记录。在此期间唱衰罗斯福的并不在少数,甚至他们都是在美国社会非常有影响力的政商代表。不过他们并不是罗斯福的目标选民(所谓票仓),罗斯福的真正选票来源或者说民意基础是中产以下的普通民众。他们受大萧条冲击最大,也对福利财政政策感知最为敏感,罗斯福新政至少让他们不再像危机最严重时期那样看不到任何希望。经济增长率和进出口总量对于当时中下层民众远没有因为政府救济事业和公共工程带来的面包和钞票来的实惠,配合上温馨的炉边谈话。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福也是一位利用“民粹”的高手,只是他高明就高明在他利用民粹时的隐蔽与克制。

这个时期的美国政府与德国政府在执政基础上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民粹为自己的执政创造机会。但为什么会在随后的几十年内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关键在于克制!相同基础上两种克制程度的不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利用民粹的基础在于给予民众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满足普通民众的欲望需求,也就是所谓的“画大饼”。显然希特勒的“大饼”要画的更加离谱也更脱离实际,高福利政策配合上民粹主义的欲求不满,就像是毒品令人兴奋但是却是长期的“无底洞”。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德国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满足希特勒越来越失控的“大饼”,战争和掠夺成为这个结果下的必然逻辑。除了战争,对犹太人的迫害也是这个结果的产物,纳粹德国高层对这一点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存粹的民族主义并不能完全解释大屠杀行为,犹太民族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他们成为这一场有预谋国家抢劫的第一目标,至于抢劫之后的自我安慰,把被害者抹掉就可以了!1936年左右,纳粹德国就停止对外公布财政预算;以37年纽伦堡会议为界限,在此之前对犹太人的迫害更接近于歧视和羞辱,在此之后对犹太人则开始了有系统的登记抓捕甚至屠杀,这一切并不是巧合!

美国的昂克鲁撒克逊自由主义传统几乎是当时挽救美国的救命稻草之一。除去罗斯福的个人因素,长期历史和文化积累下的行为习惯也是影响走势的重要原因。虽然当时美国国内的种族主义此起彼伏,但是人们长期的基础共识是在这片新大陆上,个人都有依靠自身奋斗摆脱旧有命运的机会。尽管它不会完全避免美国走上掠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你不能忽视这样的文化传统在影响政府决策时的力量。也许正是这样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为美国兜住了克制的红线,然后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二战的爆发显然是一个获得荣誉的良机,而且极其正义和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还有什么能够比消灭反人类和违反人权的罪行更加正义的理由呢!

民粹主义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基本上它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视其社会情境或反对的对象而定。在这个情境下,美国的昂克鲁撒克逊自由主义传统和弥漫在美国政治空气中的孤立主义为美国国内的民粹主义兜住了底线。至于德国,福煦元帅的“休战论”不幸应验,凡尔赛合约成为了德国民粹失控的助力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