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代相传的心意

 alayavijnana 2018-04-24

在日本参加茶会,穿和服是得体的选择.江户中期以来,和服已经没有太多形制上的变化( 当然会跟据时代、审美的变化有布料花纹、绘制图样与织物材质的不同选择 ),是与茶道兴盛在历史时空中并行的衣装,审美的相融外,本身的功能性也与茶道种种复杂的礼仪规范完美呼应。



当然,现代的茶会,着洋服也是符合礼仪要求的。男士西服正装与茶会的气氛已经融合得很好,女士穿得体的过膝裙装也能优雅的完成客人之礼。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茶会以文化交流为主旨在中国开展,如果没有作特别的要求,中国客人去参加这样的茶会,当然还是得体优雅的中式服装较为美好。但也只能说到目前为止,茶会服装整体的审美呈现还处于混乱时代。要庄重得体还不能象是从草台古装戏班子或者修仙网剧临时跑出来的,其实是很高的一个审美要求。也曾经看到过一些保存良好的民国老旗袍,有不输和服的审美与得体,手工针脚的那种细腻滚卷着时光,能把人感动到哭。后来大约是时代的原因,只有带着强烈视觉侵略性的舞台化审美不断被强化了,我们就这样失去了某种优雅的日常。


确实也是让人困惑,一直以来,延续到现在。在中国,曾经的最重要的对人们社会行事规范做了严格规定的书《礼记》中,明确“礼义”是做人的重要规范,而“礼义”之始则是“正容体”,“正容体”之始在于“正衣冠”——“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 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服备而容体正”,古人视服饰为社会的重要规范,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如何去规范?大概是目前尚无法回答的。


为了一部分的消解这种困惑,以及为更多的去日本参加茶会作准备。通过良友文化基金会的安排,在京都教授和服文化与穿着礼仪的早野泰子女士,来到上海做了关于和服历史与穿着礼仪的课程。


早野老师说,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貫頭衣”,但是日本是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的,她们研究日本服装历史必须要看的是《三国志·魏志·倭人传》,里面记载着:“男子皆露紒,以木绵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老师特别用了一张孔子相与复原的貫頭衣日本古人做了比较给我看,感慨在中国早已经有如此华美规范的衣装时,日本人还在穿着原始制式的仅有蔽体作用的简陋服装。


| 汉代画像砖中的孔子见老子问礼像


宋代马远的孔子相


之后,因为举国体系的被中国文化影响,服装演进也开始了。


圣德太子时遣隋使带回了律令制度、佛教、美术、服饰方面的影呼响,推古天皇时代制定了《冠位十二阶》规定了各阶的服制。


奈良平安时代,遣唐使带回的各种唐风服饰,最终在其后日本和风文化的兴起后,形成了足以代表自己的服饰文化的女房装束,早野老师说,“十二单”这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江户时代之后对平安朝女房装束的叫法。


源氏物语绘中的十二单

 

这种正式穿着后厚度达到15CM的服装,完全符合了平安朝那种气息华美的贵族政治的需求,这种服装的遗韵,到今天还留在已婚女性的正式礼装“留袖”的重衿上。

 

镰仓时代出现了适应那个时代的女装“壺装束・市女笠”,而室町时代因为一度恢复了与明朝的贸易,明代染織品以及匠人因而进入日本,“打掛”这种武家上流社会女性的华服在此时出现,内着重衿小袖,系細帯。外披打掛的室町女性,经常看大河剧的观众不会觉得陌生。这种时代服装最终以日本婚礼礼装的形式留传到了今天。


不同材质、织法,适应不同季节的和服衣料


歌川广重浮世绘中的女子和服,图中女子和服外披打掛


到相当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安土・桃山時代,和服中的“小袖”形制完成,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和服的前身,到江户时代的元禄时期(相当于清代康熙年间),宽度达30CM的丸带出现,从那时起,日本女性期本就穿着今天我们所见“和服”形制差不多的服装了,并且与中国同时代的服装风格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歌川广重浮世绘中的女子和服,街市中行走的女子服装与今天日本和服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近代日本男性以西装为正装,女性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但在节日、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传统和服依然是人们的首选之服。


除了服装历史,早野老师讲到和服的穿着礼仪,反映了穿着之心与动的结合的和服,穿着时,不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需要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而通过了解和服的穿着和礼仪,无论其“交领左衽”的形制,“系带隐扣”的着装方式,“负绳报方”的垂直背缝与衣领的方正,都演示着古典服制延展到现代生活中的可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一窥古典中国服饰礼仪的余韵。


展示腰带的系法


和服腰带上有绘制的蝴蝶纹样与作家书法的“梦”字。庄生晓梦迷蝴蝶。老师说,这次能来上海教课,实现了梦想。


给这个蝴蝶结配了李贺的诗“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和服在日本被称为“大事礼装”,要在正式场合规规矩矩地穿着。服饰文化不是与电视剧引发的costume文化是有很大区隔的。真正有礼制意味的服装,是要落实到现实的一针一线完成的。衣冠,依然在纷乱的世道中凌乱着。也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明末,文震亨就有过最好的总结。《长物志·衣饰第八》言“衣冠制度,必与时宜。吾侪既不能披鹑帯索,又不当缀玉垂珠,要须夏葛、冬裘,被服娴雅。居城市有儒者之风,入山林有隐逸之象。若徒染五采,饰文缋,与铜山金穴之子,侈靡斗丽,亦岂诗人粲粲衣服之旨乎。至扵蝉冠、朱衣、方心、曲领、玉佩、朱履,之为汉服也;幞头、大袍,之为隋服也;纱帽、圆领,之为唐服也;檐帽、襴衫、申衣、幅巾,之为宋服也;巾环、襈领、帽子、系腰,之为金元服也;方巾、团领,之为国朝服也;皆歴代之制,非所敢轻议也。"历代服制有异,但汉家衣裳的最高境界,不外"夏葛、冬裘,被服娴雅,居城市有儒者之风,入山林有隐逸之象。"合此所论材质、气韵,首当其冲还得要裹在其中的人不象行尸,才撑得住吧。

 

一说到《长物志》,往往就会忍不住多说两句,其实这些年里,我并没有能一次从头到尾的读完过它。但是,一旦对某些关于古典生活的精致细节有所疑惑,就会拿出来,把手放在封面,认真的问出内心的疑惑,然后翻开,就能找到答案。和稍后的《陶庵梦忆》不同,张岱的书是翻开一页内心就有催促你一定要读完的,完全是用另一种方式为我们塑造了一段如同空中楼阁般的山河岁月,能与那种带着生命体验的文字的美相应的,是无论时代不存在功利之心的爱。《长物志》,一直是带着敬佩之心翻开它的,它是当下投身古典生活美学实践者的《营造法式》,努把力只能如此去形容它。但是,唯有在服饰这一环,他的文笔有了张岱披发入山般的迷幻。是啊,现在的我们,又该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才能回到有儒者之风、隐逸之象的从前?


照片中最右边穿着和服披羽织的女性是早野老师的母亲,最左边穿着花和服的女孩是四十多年前的她自己。


早野泰子老师在开课前,告诉我们,她身上所穿的,和服,是她母亲留给她的。


早野老师教授穿着和服在茶室中落座的礼仪


这次受邀请前来,她不仅只想教会大家和服的历史与穿着礼仪,更想把一种世代相传的心意传达过来。在所有为了文化传承所经历的课程中,可能和服的穿着是最难以解释的,但是通过早野老师所带来的这种心意的传达,我觉得我找到了课程的意义。我们,在这个服装已经成为快销品的时代,那种可以把心意世代相传下去的属于我们文化的现在的服装,真的能确立下来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