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侧 【原文】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原意】 大部分汉字比较端正,也有不少字比较敧侧,即歪斜。这类的字书写时要顺着起点画的体势,通过点画的布局达到平正,否则就容易失败。这类字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偏左、偏右和正偏。偏向右的如“心"、“戈"、“衣"、“几"等;向左偏的如“夕"、“朋"、“乃"、“勿"、“少"、“厷"等;正而带偏的,如“亥"、“女"、“丈"、“父"、“互"、“不"等。 【新说】 在欧公笔下,很多端正的字都故意写倾斜了,例如“正”、“固”。倾斜之后又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竖直或趋于水平来找平正,整个字斜中有正,赋予动感,变化产生美。正中求欹多变化,欹中有正是根本。欹正是欧楷的核心大法,三十六法中的重中之重! 欧公善于造险,手法多用倾斜。写得倾斜很容易,在倾斜的情况下,能找到整体的平正,则是件不容易的事。有道是:造险容易破险难。如果能造险、又能破险,则得欧的味、欧的美。找平正(即破险)的方式有多种,多通过力学平衡来实现。 想想你照相的时候是笔直站着,还是来个不怎么正的pos,哪个好看?如果能“倾斜”一点,又能保持平衡,是不是好看一些呢?! 向背 【原文】 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原意】 汉字中很多是左右结构的,有的是左右相向(相向,面对面)的,有的是左右相背(背靠背)的。这些字各有各的体势,不可一概而论。相向的如“非"、“卯"、“好"、“知"、“和",相背的如“北"、“兆"、“肥"、“根"。 【新说】 向背包括相向和相背两种,虽然左右各有各的姿势,但结构有整体感相互借势相映,不可势不两立,有差错则不协调。相互借势相映一般通过借力来实现,通过力的张弛实现稳定结构。 字如人,要相互借势方可有团体之势,否则容易散兵游勇,没有整体感。
1、左竖左边缘有弧、右边缘直,右竖左边缘直、右边缘有弧,整个字似有小腰。 2、口留活口透气,竖尖峰入笔,不可超出,否则显突兀。 3、口的最后一横底部水平,使整个字平正,破险也,是点睛之笔,切不可写得上扬。 学书法,得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右足是力的支点,这点特别的重要! 横极度上扬,像提灯笼的杆子,左粗右细,左边出头多,要快速出笔,这样才有力量感! 口是悬挂的灯笼,欲坠不坠,端庄、大方。 口的左竖与左边的横顺势齐平(非转正的齐平),这样才能产生提的感觉,高了、低了字就失败了! 口上宽下窄,最后一横内(上边缘)平行于上横,外(下边缘)水平,这是让整个字产生视觉上平正的点睛之笔! 书法之美在于欣赏,险绝要看九成宫!
撇、点的位置是点睛之笔,关系成败! 左倾是九成宫中最为常见的造险手法,但造险的方式很多,不仅仅只有左倾,右倾一样的可以! 掰得太厉害了就靠捺来相趁。捺右放得多,位置偏低,都是加强坠重感,与左边保持平衡。
这种结构特点是关键,书写时表现出关键,笔画略有不同不要紧,字同样出彩,即可写出多种变形,都很骚!
上横厚实,略拱,右端顿笔有重量感,似屋子上结实的顶,给人安心、舒展的感觉。 撇的起笔在长横的中间偏左,延长线在长横的中间偏右。撇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延长线形成托架,将屋顶托住,稳的妥妥的。撇的顶点顶住长横的中间偏左,长横右端重量感强,造成不平衡感。此时,长横一定要微微上扬,向上微拱,险象万生。其他形状,如中间细的横,水平的横,均缺乏味道。
横竖都不是正儿八经的横和竖,呵呵!怎么表述好呢?无语了! 竖平行,但古不在中间! 左竖略左倾,右竖与之平行。 右竖要略粗点,左边缘直、右边缘略凹。 设计师通常都懂得”向左“的有奇妙的效果,很多地方都用,摄影中也不例外,偏左比偏右视觉上更美。 上下横不平行,上横上扬多,起灵动。 中间横虽平行,但与上下都不平行。这一设计打破常规,反而挺美,与”古“不居中类似,只要恰到好处,乱有乱的美。 折千万不要出头,运笔要雁行转向而下,顺势、流畅,不要犹豫。 两竖呈倒八字形,起灵动。 无“险”不成欧,字字都要思考如何“造险”,又如何“破险”,立与破越鲜明,则欧味越浓,是书法中的大法。 上部左倾的要点在于,竖左倾(竖与撇不是一笔,绝对要记住),倾斜角度决定上部左倾的程度。竖位于两横间偏右,横左长右短,把梯形往左下压,加剧险情。 三角形顶住上部梯形的要点在于,撇有尖,与横虚接。尖是千钧之顶,格外险要。 两撇不平行,略有斜度差异,增强了向上支撑的力度感,双保险加强了破险的效果。 捺外放得多,比撇低一点,增强了右边的配重,把左倾之势向右掰,破险也,太精妙了。 九成宫醴泉铭,越看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