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为中国五千多年所累积的智慧与哲学的一部经典,视为中国重要经典中《诗》、《书》、《易》、《礼》及《春秋》等五经之首,统括处世的道、治国之钥、宇宙奥秘、天文与地理的枢机,甚至医学原理、战争兵法等。 然而易经的由来,是出于远古时期伏牺画卦,《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下》叙述的很清楚,伏牺氏观察天文、气象,观察地理生态,又观察鸟兽的生活习性,用最简单的二元符号阴与阳,组成八种不同的卦象,推演宇宙的一切。 到了周朝,周文王因为纣王的残暴凌虐之际,发愤所作卦辞。而爻辞为周公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好易,着彖、系、象、说卦、文言。尚致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将集合古圣贤及自己对易卦的观点,编着十篇,称之十翼。 十翼的内容有《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及《杂卦传》共十篇。内容分别为: 《彖传》 ,是卦辞的说明,由六爻的外形解释卦的含义。 《象传》 ,分为大象传及小象传,大象传是解释说明卦,而小象传是解释爻辞,两重点谈爻位。 《系辞传》 ,是易的概论。 《文言传》 ,以六十四卦之首,乾与坤特别解说。 《说卦传》 ,重点放在八卦之象及含义。 《序卦传》 ,谈六十四卦的排序。 《杂卦传》 ,则是孔子的想法,将卦序交错再说明。 十翼就是整个《易经》的完整经典。 易经谈易,但实际上读易却是艰深而不知所云,从过去读易的经验来说,大部份易经的编排:本经、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若按此步骤读易无反收效。古人实际上有把读易的顺序给理出来。杭辛斋《易学妙理诀笔》中言:读经之方法,宜先读最后之说卦传,次读系辞传上下,然后读本经。 《说卦传》谈的是八卦之象与理,先了解小成卦也就是八卦的组成及象征含义,再读易的概论《系辞传上下》,最后再读本经,这样自然就不会有隐晦难懂之处。 |
|
来自: 昵称cO46t14f > 《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