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璣巷(Zhuji Lane),位於廣東省南雄市區北部偏東,在323國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處的沙水村。該巷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全長1.5公里,是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路,其古樸風貌猶存。
珠璣巷有三街即珠璣街、棋盤街、馬仔街;四巷即洙泗巷、黃茅巷、鐵爐巷、臘巷。今住居民381戶,1742人。現有姓氏為盧、王、林、何、謝、曾、黃、鐘、賴、劉、陳、郭、周、董、雷、戴、張、楊、歐陽、李、熊等15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餘諸姓均為漢族。
關於珠璣巷得名,據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錫綸編纂的《直隸南雄州志》載:「珠璣巷得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堂。敬宗寶歷元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縧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諱,改所居為珠璣巷。」明屈大均著《廣東新語》、民國時期中山黃慈博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粵北簡氏大同譜》所述,有珠璣巷得名之議,與上說一致。
珠璣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開始興旺則還在李湛之前,其興衰與玄宗時開挖的梅關古道密切相關。唐敬宗即位百餘年前,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開鑿大庾嶺梅關,把一條崎嶇難行的山徑開通為能通車馬的大道。從那時起,梅關道由此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頓時通暢,成為嶺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關道的珠璣巷也夾道成鎮,古代稱沙水鎮,成為南來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驛站。
由於珠璣巷離古時縣城近15公里,距離大庾嶺近2.5公里,正好是南下北上的過客路途歇腳處。南下的趕路人從大庾嶺過梅關,再走25公里的路到珠璣巷,正好是一日腳程,恰好在日薄西山時分抵達珠璣巷。北上的趕路人從南雄起程行15公里到珠璣巷,如果當日上梅關,在天黑前不一定能翻過大庾嶺,因而也暫住下來。所以從盛唐開元而始,尤其明、清時期,南來北往路過珠璣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數千」,直到清末粵漢鐵路修築之前,這條路載著珠璣巷興旺了1000多年。
「珠璣巷人南遷」的原形態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和南雄珠璣巷人世代口頭相傳的,對此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講粵語的老百姓家中珍藏的族譜中均有此記載。傳說當年,羅貴帶領珠璣巷人97戶33姓在胡貴妃的掩護下,逃亡南遷珠江三角洲地區,開闢了嶺南這片疆土。
南宋咸淳年間,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務,任由奸相賈似道弄權誤國。其時,後宮一胡姓妃子,因厭惡宮廷生活,嚮往普通百姓的天倫之樂,於是偷偷跑出宮。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發現其已逃亡,即令兵馬四處搜尋。面對天羅地網的搜查,胡妃自知難於逃脫,便投江自盡。
恰巧,南雄珠璣巷一商人黃貯萬雇船到京城臨安做生意,站在船頭欣賞美景時,見江心飄來一溺水女子,忙將其救上船施以湯藥。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後慌稱姓蘇。
胡妃與黃貯萬情投意合,願同往珠璣巷結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賈似道因搜查不到胡妃,也只好向宋度宗復命說胡妃已投江自盡。
胡妃隨黃貯萬到珠璣巷後,夫唱婦隨,男耕女織,過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靜生活,胡妃也將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藝傳授珠璣巷平民,大家相處十分融洽。
誰知,好景不長,珠璣巷內一賭徒因賭輸錢,欲敲詐黃貯萬不果,無意中得知胡妃即當年官府追查的胡妃。為了得到賞銀,賭徒於是向官府告發,胡妃藏匿在珠璣巷。
當奸相賈似道接到告發,心中卻犯了愁,當年自己曾向皇上聲稱,親眼看見胡妃溺水,親自驗屍,如今胡妃卻還好好地活著,那麼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
於是,賈似道定下了一條「殺人滅口」的毒計,欲將珠璣巷人統統殺絕,不留活口,將胡妃還活在人間的消息埋滅。賈似道便向宋度宗慌報:南雄珠璣巷人欲謀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璣巷。
面對即將到來的大禍,珠璣巷人驚恐萬分。這時貢生羅貴挺身而出,召集眾人,共謀集體逃亡之計。經過商議,認為珠江三角洲地廣人稀,適合生存。在羅貴的帶領下,珠璣巷人97戶33姓,伐竹木結筏,告別家鄉珠璣巷,順著湞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區。
胡妃則為了不再連累珠璣巷鄉親,在面對朝廷大軍洶湧而至之時,她毅然跳上岸,與朝廷大軍周旋,拖延時間,使珠璣巷人逃亡贏得時間。而後,胡妃投井自盡。
從此,珠璣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傳。「珠璣巷人南遷」故事歌頌了珠璣巷人不畏強暴、「異姓一家」的團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