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4 10:15来源:文史知识作者:张文才 戴梓所研制的“冲天炮”和“连珠火铳”,不仅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世界兵器发展史上,亦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戴梓的名字就刻在母子炮上 立志报国 孝友好施 戴梓,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文开,晚年自号“耕烟老人”,故人称其耕烟先生。他生于明朝末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其父戴苍,官至明代监军道,以其作战勇敢而闻名;其母周淑人,以教子严格而著称。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戴梓,自幼因良好家教而立志报效国家。一次,其父在与海盗作战中胸肋受伤,年仅四岁的戴梓轻轻抚摸着父亲的断肋说:“恨儿不生是时,以杀贼。”(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二十。以下凡引文不再括注者,皆出自是书)十二岁那年,戴梓在其所作《咏淮阴台》一诗中写道:“有能匡社稷,无计退饥寒”。这虽被其父斥之为不祥之兆的“谶诗”,但却充分表达了少年戴梓立志报国的良好心愿。 “性孝友,好施予”,这是戴梓思想品质的一个突出特点。戴梓十分敬重父母。其父病逝之时,戴梓正随清廷康亲王杰书入福建平叛,得此噩耗后,立即请假奔丧,因悲哀过度,竟哭瞎了左眼。戴梓自幼极富同情心。一次,他奉父命持金去街上兑换钱币,路上正逢一卖女老者哭诉其苦,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少年戴梓的心,他慷慨无私地将手中的金子全部送给了这位老人。少年纯真的同情心,逐渐演化成仗义济贫的高尚品质。岁月荏苒,转瞬间,戴梓已到了成家立业之年。新婚之夕,正值大寒雨雪交加。此时的新郎戴梓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欢乐,而是怎样来救救那些忍饥受冻的穷苦百姓。他深情地向妻子提出:“吾将以若奁拯冻人。”聪明贤惠的新娘十分通情达理,完全支持丈夫的正义举动,将全部心爱的金银首饰交给丈夫“一夕遍施尽”。这件事感化了当地有钱人,“富商闻之,争相效活数千人”。 从戎平叛 胆略过人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了旨在分裂国家的叛乱。不久,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起兵响应。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清初“三藩之乱”。康熙帝玄烨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分兵进行大规模围剿。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玄烨帝命康亲王杰书为大将军“率师讨耿精忠”(《清史稿·康亲王杰书传》)而进驻浙江,戴梓应聘从军,“为王陈天下大势如指掌”,受到康亲王杰书的礼遇,“延之上座”。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杰书率领清军入闽作战,叛将马九玉率众扼守九龙山(在今福建古田西南),清军前进受阻。在此形势下,清军是进是止,是战是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戴梓向康亲王杰书献策说:“守固不可,战亦非计,诚得说九玉而降之,即用以导,上策也。”杰书立即采纳,并派戴梓前往招抚。果然达到预期效果,马九玉率众归降。叛军总兵刘进忠以其兵众而负隅顽抗,戴梓奉命单骑前往敌营进行招降,面对敌人“夹道列戟如荠”的威胁,戴梓毫无惧色,既严厉又耐心地晓之以利害,终于规劝刘进忠率部归降。叛将韩大任率众数万来归,杰书疑其有诈,乃派戴梓前去打探,见面后,他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劈头就说:“尔祸至矣!”韩大任一听十分吃惊。接着,戴梓严厉地指出:“君既投诚,而拥众自卫,能使人无疑乎?十步之间,一夫可缚,虽众何益,祗自取死耳!”戴梓的透辟分析,迫使韩大任不得不佩服,并请示解决办法。戴梓对他说:“释尔甲,却尔众,只身归命,王必怜汝,是转祸为福”的唯一办法。戴梓诚恳的话语,终于感化韩大任,使他讲出了“吾固欲持两端,因便取事”的阴暗心理,并心悦诚服地与戴梓“并马诣军门”,归附了清军。在整个平叛作战中,戴梓以其过人的胆略而显示了军事才能。由于康亲王杰书及时采纳了戴梓的建议,实行军事进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正确方针,使平叛斗争很快取得胜利,叛首耿精忠于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投降,福建重归祖国怀抱。 研制火器 贡献卓著 “少有机悟,自制火器”(清昭梿:《啸亭杂录·戴学士》)。这既是戴梓的又一突出特点,也是他贡献卓著的重要方面。戴梓是参加清军平定“三藩之乱”而开始戎马生涯的,在战争实践中,充分发挥了钻研军事技术的才能,先后研制多种比较先进的火器,有的已经用于战争,这对当时取得平叛战争和其后反击沙俄侵略军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福建平定耿精忠叛乱的过程中,戴梓即“制冲天炮以献”康亲王。平叛结束后,戴梓随同康亲王进京,受到康熙帝玄烨召见,并授以翰林院侍讲入“南书房”供职。不久,准噶尔贵族在沙皇俄国的怂恿和支持下,发动了旨在分裂国家的大规模叛乱。为了平叛作战的需要,玄烨帝下令制造火器。时在清政府供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自谓“冲天炮出其国”,接受造炮任务后,经过一年时间也未造出来,而戴梓仅用了八天就造成功了。玄烨帝对此十分高兴,“率诸臣亲试之,即封炮为‘威远将军’”,并令“镌制法官名,以示不朽”。戴梓研制的“冲天炮”,其特点是炮体小而轻,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据《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记载,此炮体长二尺一寸,重约三百斤左右。炮弹壳系生铁铸造,形似瓜状,重二、三十斤。装药和施放方法是,先将火药置于弹壳内,再将药捻插入弹孔内以达火药,留出药捻于弹外六、七寸,然后将铁片盖住弹孔,用蜡封固置于炮膛内。发射时,根据射程远近,加好火门烘药(二百步至二百五十步,用烘药一斤;三百步,用烘药一斤二两;二、三里,用烘药三斤),定好标尺,先点燃炮弹露外的药捻,再速点火门烘药,炮弹发射出去后,“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这种发射爆炸性炮弹的火炮,比旧有的发射非爆炸性炮弹的火炮,其杀伤力要强大得多。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烨帝率军二次亲征准噶尔叛军时,在昭莫多与噶尔丹作战中,充分发挥了冲天炮的作用,“以三炮堕其营,遂大捷”,取得了昭莫多之役的决定性胜利。 戴梓还研制了一种“连珠火铳”。据清乾隆间进士纪昀在其《阅微堂笔记》一书中记载,这种火铳可以连续发射子弹,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颇类似近代的自动枪。连珠铳形若琵琶,火药和弹丸皆装于铳背仓内,以机轮控制,其铳机有二,“相衔如牝牡”;当扳动第一个铳机时,火药和弹丸自动落于铳膛,与此同时,第二个铳机随之而动,撞击火石发火点燃火药,发出强大气流向前将弹丸推出铳管,如此循环不止,一次可以连续发射二十八发子弹。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在十七世纪末叶的世界火器发展史上,亦属十分先进的火器,故纪昀称之为“奇器”。但可惜的是,随着清帝国统一战争的胜利结束和清朝统治者军事思想的保守,这种先进火器“当时未通用,器藏于家”(《清史稿·戴梓传》)。 此外,戴梓还按照玄烨帝之令仿造荷兰国所献的“蟠肠鸟枪”十只,反赠其使臣带回国。 勤奋好学 多才多艺 戴梓在严格的家教之下,从小即“自喜于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凡象纬、勾股、战阵、河渠之学,靡不究悉”。这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恰是造成他多才多艺的重要原因。 戴梓不仅是个著名火器发明家,而且是个研制高效运输机械的能手。清军进军福建,在攻讨叛将郑国信的作战中,因造大型战舰而需要长十三丈的大桅杆。为此,闽督派戴梓率众入山采木,眼看期到尚未运木下山。闽督以此遣牙将持军令帖至,声言要取戴梓首级,众皆大惊,不知所措。然而,戴梓却晏然如常,毫无惧色。他立即命令部下“日夜制机器,运木下见”。本欲以采木逾期之罪来惩治戴梓的闽督,见到大木以后,不但释去前隙,而且还“大喜,称其才,厚劳馈之”。康熙十九年(1680),戴梓进京以后,一次,玄烨帝对他说:“法琅器中国所无也,汝能思得其理乎?”戴梓接令后,仅用五天时间,就研制出来了。 戴梓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根据兴修水利的实践,总结了治水的经验,撰写出《治河十策》。其后,河道总督于成龙在督治黄、淮二河时,多采用戴梓《治河十策》的经验。此外,戴梓还“通天文算法”(《清史稿·戴梓传》)。 戴梓又是一位艺术家。他能诗善画,十二岁时就写出“有能匡社稷,无计退饥寒”这样对仗工整、铿锵有力的诗句,受到当地“诸老宿”的赞赏。戴梓进京后,玄烨帝召见他时,因试作《春日早朝诗》而“称旨”,受到玄烨的赞扬,并授之以翰林院侍讲之职。戴梓诗的突出特点是“挺劲有力,谪戍后尤佳”(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小传》,载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其绘画、书法也有其特点,“画尽诸家所长,书兼董、米”。戴梓还精通音乐,曾参加“纂修《律吕正义》”(《清史稿·戴梓传》)。可见,戴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戴梓所生四子,在文武双全、博学多才的父亲影响之下,个个都有出息。其中,长子京和次子亮,皆中武举从戎,为国效力;三子亨于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官至齐河(今山东齐河)知县,为人笃厚,多才多艺,“能诗,工草书,与李锴、陈景元齐名,号‘辽东三老’”(《清史稿·戴亨传》)。 被谤遭贬 晚年不幸 戴梓虽然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艺术家,然而,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聪明才智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在其有所成就之后,竟遭到了不幸。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曾说过这样两句话:“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戴梓进京担任翰林院侍讲,入值南书房以后,正是开始了这种功成而被诽谤的生涯。戴梓在参预纂修《律吕正义》过程中,因发表不同的见解,而遭到南怀仁等人的诘难;待其成功地制造了“冲天炮”而受到玄烨帝的赞赏以后,自“谓冲天炮出其国,造之一年不成”的南怀仁既“惭且愤”,竟串通曾向戴梓敲诈钱财而未得逞的陈宏勋等人,对戴梓“交谋倾之”,诬称其私通东洋。妒贤忌能者诋毁有成就的人,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可悲的是,号称一代“圣祖”的玄烨皇帝,竟然黑白不分,信以为真,将戴梓削职后发配到边远的辽东。从此以后,戴梓家境败落,过着“鬻书画卖文自给,常冬夜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疗饥”的困苦生活。由于饥苦的长期折磨,戴梓已身患重病,在其七十八岁那年,获得赦免而返乡的途中,这位“刚直不阿”(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小传》),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艺术家,永远离开了人间。清礼亲王永恩之子昭梿后来著文时,对于戴梓之死发出了“人共惜之”(《啸亭杂录》)的慨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戴梓是清初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文武兼备的学问家,而其贡献最为突出的则在火器的发明和制造方面,他所研制的“冲天炮”和“连珠火铳”,不仅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世界兵器发展史上,亦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