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布面油画 黄昏让人想到的是接下来的黑夜,还是黑夜以后的黎明,实质区别不大,在时光这个莫名的机器中,黄昏、黑夜、黎明总是交替进行着,不过只是再等些时候的事,恰好应了犹太人“日光之下无新事”的箴言。 艺术难免会让人触景生情,100个人在蒙娜丽莎面前会看到100个微笑,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六月感谢有朋友善意提醒要追求艺术的纯洁性,免去不必要的生活搅扰,只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夹杂的五味始终会串味到艺术的表现上,顺其自然。追求纯粹的艺术,令六月想到曾经推荐过列宾的《不期而至》,在他一系列的主题中可见他艺术表现的变化,今天就以它的另一个译名《意外归来》(They did not Expect Him)再做刊发,算作对列宾伟大之智慧的缅怀。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一位极有天赋的绘画大师,15岁那年,他为姑姑博恰罗娃画的一幅肖像,就已显露他的人物肖像绘制技艺已经相当了得。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将社会的百态和民众的真实生活表现淋漓。由于他生平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还是一个革命不断的年代,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了社会的恐怖和黑暗的场面,也包括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意外归来》恰好展现了列宾与俄国民主主义革命者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情怀,摒弃那种民粹派的空想,切实关心俄国的革命和解放运动的写照。《意外归来》并不是一件孤品,它是列宾自1883年至1898年就一直在力求创作完美的主题,因此,有多幅流传了下来。 《意外归来》主要描绘了一个政治异见者经流放后突然回家的场景。这幅画就象一部戏剧的剪影,将流放者没有约定地出现在家人面前,家人那份意外、兴奋和惊喜的神态被刻画的栩栩如生。有些类似听评书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反映围观者百态各异的场景意味。这样的生活不应该被颂扬,若这样真是太伤人了,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表现。 六月选了一张1884-1888年间的作品来主推。当家佣为回家的流放者开门,让进客厅时,屋子里所有人的目光都为这位“流放者”所牵引和激动,一位瘦高的身板,套着件陈旧的外袍,脚踏的靴子沾满了泥土,神态自若的中年男子。 首先是黑衣妇人立刻从坐着的椅子上起立扭身转向来访者,与之四目对视,却难以挪动脚步,这是一位爱人的形象和神态。较远处正在练琴的女生,停下手中的练习,仿佛难以相信看到的景象。 桌边坐着的两个小孩,也停下手中的一切,女孩面对来访者显出胆怯,瞪大着眼睛密切注视他的言行举止,更多是份陌生的感觉。男孩儿则欣喜地抬起头望过来,嘴巴吃惊地半张着,感觉能扔进一枚枣,属于没心没肺的那种小捣蛋。这时,开门佣人的背后惊喜的观望者在不断聚集。 列宾抓住流放者跨进门的一瞬间,将偌大的一个革命题材投射在一个窄小的家庭单元。当革命者置身门外的革命动静时,有千万个如此生动、有血有肉的家庭在期待着他们平安地归回,将革命的残酷和无情五味杂陈地呈现出来,让观者自己去品味悲喜。 不期而至 1898 在列宾对这一主题不断的挖掘创作中,我们能够发现变化,不仅是构图上的变化,还能体会一种构思上的变化。画面的人物构成由许多人物参与的构图,到最后只剩下由4位人物组成。人物的着装和家具的陈设风格,包括墙壁上的挂饰也都在发生着变化。是大的变化是这位归回者的出现,不再像是一位经历风霜的革命斗士,更像一位旅行出差的人的正常回家,家人表现的惊奇,只因比预期提前了一两天而已。这样的变化或许是他亲历革命的成果带给人们的,却要以不断的革命为代价,而令其感到迷茫。或许是列宾听从了托尔斯泰的教导,投身于纯粹艺术的探索,或许是他洞悉了时光的奥秘,从生活百态中筛选出美好才配得人们纪念。 【代表作品】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73 萨特阔 1876 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伊凡 1885 托尔斯泰 1887 作曲家穆索尔斯基 1881 库尔斯克古勃尼亚的宗教仪式 1883 扎波罗什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四世的答复 1896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