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类”圆舞曲,你听过吗?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4-24
说到圆舞曲,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碰擦擦”的固定节奏型?还是舞池里舞者们飘逸华丽的舞姿?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提到圆舞曲就会想到名扬世界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想到《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虽然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最被众人所熟知,也流传最广,但在音乐史上,有很多作曲家创作了与之曲风不同的圆舞曲作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别具一格的“另类”圆舞曲。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国宝级作曲家,也是首屈一指的旋律大师。1893年间,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部完整的交响曲《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作品在10月底首演,11月6日柴科夫斯基去世,这首作品终成为他永恒的“天鹅之歌”。
《第六号交响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的一流精品。其中第二乐章圆舞曲悠扬美妙,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优雅抒情的圆舞曲与无限哀伤的中段交织在一起,就像藤蔓一样相互缠绕,相互交错。

   

如果说柴科夫斯基的这首圆舞曲还稍带些维也纳式的浪漫与优雅。那么他的后辈哈恰图良的这首《假面舞会》圆舞曲的风格则与前者大相径庭。
哈恰图良是苏联(亚美尼亚)作曲家,他擅于结合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吸收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假面舞会》是哈恰图良为纪念伟大文学家莱蒙托夫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取材于莱蒙托夫的同名剧本。1943年,哈恰图良选出了其中的五首,将其改编为管弦乐组曲。

《假面舞会》圆舞曲是该组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首圆舞曲。作品生动地描写了贵族沙龙中的舞会场面。音乐粗犷强势,质朴中又交织着优雅的高贵。粗犷与高雅这两种原本矛盾的音乐风格在这首作品中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不仅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纷乱不安,也使这首圆舞曲格外与众不同。

哈恰图良 《假面舞会圆舞曲》
在长达两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俄罗斯和苏联艺术领域可谓人才辈出。肖斯塔科维奇是与哈恰图良同时代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各类音乐体裁,《第二号爵士组曲》是他的管弦乐组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套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二号爵士组曲》
第二圆舞曲
其中的《第二圆舞曲》结构短小、配器丰富,典型的俄罗斯式旋律宽广抒情,而又缱绻忧郁。萨克斯奏出的主题,让人感受到融入俄罗斯传统音乐的现代气息,而幽暗的色调和风暴般的激情,使听众感受到作曲家涌动的内心世界和冥想气质。长号的独奏,温柔中散发着力量,将铜管金属感的温暖音色演绎得完美至极。尾声部分的弦乐齐奏将乐曲推向高潮,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狂欢舞会。

  

 
        李斯特

梅菲斯特圆舞曲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被誉为“钢琴之王”。他深刻挖掘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他甚至能够在钢琴上创造出管弦乐般的演奏效果。《梅菲斯特圆舞曲》就是李斯特展示其炫技演奏风格的代表作。作品作于1860年,灵感来源于歌德的剧作《浮士德》。因梅菲斯特是《浮士德》中的魔鬼,所以作品又被称作《魔鬼圆舞曲》。
 
为钢琴所作的《梅菲斯特圆舞曲》既展现了“魔鬼般”的炫技性,又有着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李斯特于两年后将它改编成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为交响曲《浮士德》中的终乐章。

音乐一开始,大跳的音程好似魔鬼在为自己的提琴调弦,音乐由弱渐强,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和恐惧感,魔鬼的形象跃然而出。时而有激情四射的舞蹈,时而有风情万种的低声耳语,音乐表现细腻而丰富,整体气势恢宏又极赋诗情画意,强弱对比和力度变化完美展现了魔鬼的疯狂和手舞足蹈。

李斯特 《梅菲斯特圆舞曲》
圆舞曲本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几个世纪以来,圆舞曲以她轻松流畅的旋律、大方洒脱的音乐气质,成为古典音乐领域里最被人们接受和喜爱的音乐体裁之一。今天我们推荐的这几首圆舞曲虽然都不是出自擅长圆舞曲写作的施特劳斯家族,但它们以各自鲜明的音乐特征成为圆舞曲作品中的创作典范,不断丰富着“圆舞曲”这个古老而优雅的音乐体裁。你还知道哪些好听的圆舞曲?欢迎留言与大家一起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