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说起儒家逃不开这位先辈--中国的第一位教师--孔子。他是末代贵族,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他满腹诗书礼仪,体内流畅着贵族的血液,却生不逢时,不得志还很穷,一生为了自己社会改革的理想奔波列国,却也一直找不到机会实现它。我们的儒家就是这样一位前辈创建的。 刘歆说“儒家游说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春秋》。孔子既不是这些著作的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他也从来没有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这就是,孔子以这些著作为教材,根据他自己的道德观,给予著作解释,再传述给弟子们。他不只是单纯的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当以同样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人传之永久。 孔子的理论是“正名、仁义、忠恕、知命”。 “正名”就是名副其实,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君臣父子,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仁义”,如果正名是阐述义务,“仁义”就是在说做事的动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忠恕”就是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每个人都有对于“仁”的定义,想要这个国家是仁的,那就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行仁的方法就是如此简单。 “知命”就是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不计成败。因为是否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环境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尽力去做,这项义务在道德上就算尽到了,这样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孔子对于“仁义”讲了很多,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孟子认为“人性善”,他的依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认为人天生有善之“四端”,也就是“仁义礼智”,认应当让四端,而不是低级本能自由发展,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照孔子和孟子看来,宇宙是指上是道德的宇宙,理解了这个道德的宇宙,就是“知天”,通过知天,人的自我、自私,都逐渐减少了,再也没有天与人的分别。 如果说“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派,荀子就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他认为人性必须加以教养,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他肯定了人在宇宙中与天地的同等重要性,因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都是人努力的产物。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荀子认为,善是人为了参与社会组织生活。为了存活,人应当具备道德,而不是天生具备道德。 日记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哲学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