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就因为一块木板阴阳两隔。所以这块木板的意义,在浩瀚的海洋上,对于生死攸关的人来说,其意义之重大毋庸讳言。 而对于我们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从古至今加上每天还在出版的书籍,可能比浩瀚的太平洋还要浩渺无垠。尤其是现在电子阅读的方式更加速了知识和资讯的大爆发,电子书依托手机等工具获得方式越来越便利,几乎已经出现取代传统纸质阅读的意思。电子书及其存储、阅读工具的便携性,书籍、资讯内容的获得更是极为方便。各种阅读软件也层出不穷,比如我一直使用的《微信读书》,各种书籍,简直就是我个人的“国家图书馆”。 在这里遇到很多爱书的人,大家交流互动,有的竟然见书就加书架,于是乎,微信读书的囤书问题竟然影响到一些朋友APP的使用体验。这样的囤书趋势如果不被官方及时加以限制的话,我们最后要加多少书到书架才会停下来? 反正我已经八千多了,这辈子是看不完了,还有人一万多呢。是不是要学愚公移山:我又有子子又生孙啊?话说,子孙肯定是靠不住的。 这时候,《快速阅读术》进入视线的时候,你会不会跟我一样,有一种“我有病,你有药!”的感觉!这本书是日本书评人、专栏作家印南敦史写的,书里说,他一年读书七百本,十年超过七千!七千!!我的天,我的微信读书书架是不是有救了? 一年七百本,差不多每天两本书。这个阅读量,没有速度肯定不行啊。那么这本书说的快速阅读术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其实我们人类都差不多,拿起一本书来读,无非是想从中读到想要的东西,增加知识,扩充阅历,进而有所收获。然而事实是,往往一本书读下来,似乎啥都没有,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记住。于是乎,我们在读的时候,反复的回头看,反复的确认读过的内容被我们记住了多少,一本书慢慢读完,时间用掉很多,内容似乎是记住了不少(真的?),有可能读了后面的又忘记前面的。现在,书架上还有那么多书,怎么办呢? 印南敦史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几点:首先,我们看一本书,想得到的和能得到都不是百分之百,往往仅仅是百分之一,甚至都不到,所以我们要注意这百分之一;其次,当我们在听一首歌曲或者乐曲时,应该没有人在中间反复回头或者取一段反复重听,往往是一遍下来,感觉很顺很爽,不是吗?然后,面对大量的书,我们想看的、该看的、还有必须看的,可以采用流水式阅读,香河水一样哗啦啦流过,很多的书就在这快速的流淌中像音乐一样更像流水一样,顺势流过,想起来都感觉优美流畅! 照上面说的方法,很多书籍是不是很快就变成已读完了?注意,关注百分之一、听音乐式阅读、流水式阅读,分别指的是对内容、对一本书、对大量的书的不同方式。 当然,有了这几点,每天两本书还是很难保证对不?那就是时间问题了。印南敦史在书中还针对学习这些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量而要养成的一些习惯提了一些建议,比如养成每天定时定量读书的习惯;每天固定了时间,再给自己规定一定量的读书任务;然后强迫自己每天更换新的书来读。这时候就像大围剿一样,前有拦截、后有追兵,还不赶紧跑,逃命要紧啊!快跑,阿甘! 这里面提到一点,养成习惯期间选书要选适宜快速阅读的书籍。譬如财经类、理论类等等,小说之类的你读快了前后联不上内容脱节了就不行了。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印南敦史提出了我们都关心的问题,书是快速读完了,结果啥都没记住,感觉读了跟没读没啥区别,会觉得读这书没有意义。所以,他提出,读书好比呼吸,有吸入还要有呼出才能保持生命鲜活。 所谓呼出,就是读书笔记,读后感,以至于书评了。 那么,为了这些产出,我们读的时候就得有目的的收集素材了。所以,作者提到了手写记录关键字、词、行、句、段,等等。大概跟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句话是一样的的道理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了大量的笔记,我们就获取了书的精华,这本书我们就没有白读,再加工升华写出一篇我们自己的东西。 一本书读完之后,就会有五本书、十本书、二十本等等等等,都如此这般快速地读完了。回头看看笔记、点评、读后感甚至书评,经过总结、提炼、升华,就像练习书法或者功夫,天天练习不见长进,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已经是非昔日吴下阿蒙了! 所以,《快速阅读术》就是这样一本教你改变旧的阅读习惯,慢慢走上新的阅读之路的小书。 书名虽然称之为“术”,它却没有什么投机取巧故弄玄虚之技,我们只有按照书里说的老老实实地改变旧的不好的习惯,我想,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每天一本或者两本书,也不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关键是时间问题、尤其是习惯的养成。 那么,杰克!在你快要被浩瀚的书的汪洋大海吞噬时,这本《快速阅读术》是不是一块足以救命的木板呢?还是读了再说吧,毕竟读书这事儿,还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其实,对于你我,最最最重要的事情是: 读书,得是你的爱好,你要读得高兴,读得愉悦,读得有收获。 ................................................................................ 作者简介: |
|